分享

以秦嘉《赠妇诗》为例,说明东汉文人五言诗之特色

 江山携手 2016-06-24

 

 

《赠妇诗》又名《留郡赠妇诗》、《赠妇》,是东汉诗人秦嘉写给妻子徐淑的诗作。秦嘉夫妇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转的佳话。本诗共三首,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以这三首诗为例,说明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特色。以下经小组讨论后,我们选取几个角度对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特色所进行的浅析:

 

(一)用典自然

为了证明东汉五言诗的确非常喜欢引用典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对《赠妇诗》用典情况的一个统计表格。

序号

诗句

用典情况

1

匪席不可卷

语出《诗经·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比喻忧愁难以排遣。

2

河广无舟梁,

道近隔丘陆。

化自《诗经·卫风·河广》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而反用其意,意为障碍难通,难与妻子相见。

3

遗思致款诚

遗思:赠物与所思之人。此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意同。

4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用《诗经·木瓜》之诗意,说明赠物之意。诗人,指《木瓜》诗的作者。

《木瓜》,《诗经·卫风》篇名,其诗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云云,凡三章。为男女赠答之作。

由上表可以看出,东汉五言诗多引用《诗经》中的篇名、典故作为诗歌内容,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借诗抒情的这一部分,没有惊天动地的惊世之句,也没有过分激烈的言辞,诗人通过精准到位的典故表现出了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古诗十九首》中多处采用用典,借《诗经》当中的同样题材的作品抒发游子思乡的羁旅情怀,在秦嘉、蔡邕、孔融等诗人身上都能看出《古诗十九首》的影子。这说明,“用典自然”已经成为东汉五言诗的一大标志。

 

(二)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清新流畅,自然和谐

    诗歌本身,由课本讲开去。

 

※两对矛盾

    课本中由“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引申出的的少与多、早与晚的矛盾,实际上是创作抒情诗时非常常见的手法。但秦嘉作为五言抒情诗的前辈,想必在当时此手法尚并不多见。查了下班固、张衡的诗,的确如此。如果说前两位是质朴自然诗风的开启者,那么秦嘉此处便有了一些变革的意味,开始逐渐地尝试并掌握技巧。采用词与词之间的矛盾,一是方便对仗,此外就是对立的意向无论是在描述反差,描述两面性的时候都具有相当强的张力,非常好用。

 

※将离愁别绪,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

    还未彻底自觉,多抒己志,叙私情。常用对话式,情意绵绵而言辞款款。

   《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此后东汉诗歌多少都受其影响。秦嘉《赠妇诗》三首,在不同情境下有的是对妻子如一的思念之意,以及机缘巧合而不得相见的痛苦之情。

   但诗人在诗中未曾有过对现世的批判怨恨,有的只是顾影自怜地悔恨与怅惋。同样诗人在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夫妻间的恋恋不舍时,由彼此的人生经历着墨,时常有与妻单独对话式的句子。同样,行文中也带有许多人称代词,这些都拉进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将一幅倾诉的深情生动地加以展现,不得不归功于诗人写作时并不能超脱自我,尚不能做到以大千世界中客观实在来抒情。而以主观存在的情感叙写,辅以绵绵絮语,款款情意,最为动人。

 

※语言上,朴实无华,浅显易懂

    屯蹇:八卦中二卦,意为艰难困苦,不顺利

    说文》:“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蹇,难也,险在前也。”

       据查,《赠妇诗》中第一次出现“屯蹇”一词。

   但这还是特例,实际上通读三首诗下来,鲜有生僻字。同样各个词汇义基本上也能一目了然。与唐诗相近,基本上的单音节词都能够直接分辨出其指代的双音节词。这同样也与诗人的亲切无距离的写作姿态,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有关。

 

※铺张扬厉,唯美,不节制地铺陈,罗列生活与个人情感结合的物象

 

※语言带有平实自然的特点。

   如“临时不能饭”、“长夜不能眠”、“匪席不可卷”反复连用,实际上是诗人在进行情感的抒发时情绪上心来,但在诗歌语辞上并未积累到一个使情绪收放自如,并且信手拈来地行文的基础,所以有了诸如此类的看起来笨拙,稚嫩的语句。

   但不得不提到的是,诗中存在大量的对生活中物象的描绘,并由此衍生出的通过细节描写物象的某个特性;或是通过同类物象的集汇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手法,都是开了一代诗风,并对后世的盛行抒情诗时代造成了导向性的影响的。《赠妇诗》作为东汉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走向了东汉五言诗的繁荣,也为了后世抒情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诗歌由叙事向抒情转变,在表达方式上多直抒胸臆

东汉文人五言诗出现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变,在表达方式上多直抒胸臆

    在汉代昌盛时期,文人表达主要情感为对国家的歌颂和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渴望。这成为汉代前期文人作品的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末期人自我觉醒寻求自我的价值趋势加强,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随之产生的作品抒发个人情感逐渐居多这里要说明一点,到东汉时期“文”的功能已开始出现分化特别是五言诗,已从比较具体的叙事功能,逐步地转化到比较抽象的抒情功能上面来。

汉代文人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叙事见长汉乐府诗歌的影响。现存最早的汉代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尽管诗人通过表达对孝女缇萦的赞扬,寄予了对社会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但从诗歌篇幅来看,仍然重在陈述史实。而秦嘉的三首《赠妇诗中,抒情成为诗歌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赴京离家妻子不能当面告别感到的失落与凄婉,感受到作者其妻子之间真挚淳朴的爱情。作者“在抒发难以派遣的忧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可谓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有机合。作者通过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而在诗歌叙事向抒情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此《赠妇诗》也获得历代诗论家和诗选家高度的称赞。例如,钟嵘在他的《诗品》中评价说:“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并评之为中品。

抒发个人情感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表达宦游士子的羁旅情怀,还是表现思妇的闺怨之情,诗歌逐渐成为抒发情感的载体。另一方面来看,开始注重情感自由抒发是由“诗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的重要阶段,在汉代之后的各家诗歌作品中,诗的教化功能逐渐减弱,但诗的抒情功能成为主流。

汉代诗歌中直抒胸臆的手法使用得较为普遍。在《赠妇诗》中,作者几近口语的表达,直白不晦涩例如“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其一);“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其二);“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其三)等等。此外抒情多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诗人只管述说心曲,无意斟酌字眼;然正因其无心择词,反见其至情流露。”遣词造句为,而重在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这正是东汉文人诗的一大特色。 

对于这种表达方式的来源,我们可以认为是受到了汉代民间的五言歌谣(其中部分作品收录在汉乐府中)的影响这种手法在之后亦在《古诗十九首》上也有所继承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例如,《生年不满百》。)在魏晋之后,诗歌抒情的方式逐渐转向含蓄婉转,同时开始出现注重诗歌形式的追求,直抒胸臆从而成为众多抒情方式之一

 

(四)感慨身世命运,人生苦短的悲凉基调

相比《诗经》中的描写男欢女爱的篇章,秦嘉的赠妇诗增添了较为深沉的内容——感慨人生短促的对生命的思考。它贯穿于作品当中,或隐或显地得到体现。在诗人看来,离别之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流逝。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还表现了汉人对生命问题的时代思考,又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诗文中,作者用极为平易的语言和舒缓的笔调表现了一种缠绵凄怆的心境。

《赠妇诗(其一)》开篇从“人生”开始,写作者的人生感慨“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人的一生仿佛像早上的露水一般短暂,活在人间要遭受许多的磨难,忧愁和烦恼总是早早出现。究其失落缘由是奉旨做官的他无法与病中的妻子见上一面就要远别,以致忧思难忘,彻夜难眠,“伏枕独辗转”。诗中写迎妻不至时的情状“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用语平实朴素,“空”字两出,从期望到失望的深深的怅然若失之情自然流露,感人良深,也增添全诗凄怆的色彩。下句“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朴实自然,明白如话,状若目前。诗中所言,均从个人情感出发,喜怒哀乐,均因夫妻生离而触发,是从夫妻聚少离多这样一个个案的感触,来引发起“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这样一个普遍的人生际遇的慨叹,进而引发起哀世惜时的基本情调。人生短暂、处世多艰。在这样一种大的情绪的笼罩之下,又处于夫妻遽然远离,而又不能面别的现实情境的困扰之中,再来看夫妻的聚会,自然是“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其中心的悲怆和感慨,无形之中就要沉痛许多、凝重许多。

《赠妇诗(其二)》,作者从自身的“少小罹茕独”的身世说起,用平易和缓的笔调叙出人间平凡的夫妇之情,悲情独具,委婉动人。然后,作者写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从"浮云"悲风"高山"深谷等一系列悽怨意象入手,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矛盾与痛苦。“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所谓“欢乐苦不足”,即第一首之“欢会常苦晚”,所表达的基本情调是前后一致的。

《赠妇诗(其三)》叙述作者清晨起来,整装待发,临走之际作者“顾看空室中,仿佛见姿形”,环顾空房,妻子的容态仿佛又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贤惠和美丽,可是想念而不能见,触景而又生情,作者满腹“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的惆怅,无可奈何。只能留赠宝钗、明镜、芳香、素琴,以仿效《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然而“愧彼赠我厚,渐此往物轻”,妻子待自己情义极厚,惭愧自己所予远不能及!最后用“贵用叙我情”向妻子承诺忠于爱情。虽主要叙写赠送信物,表达衷情,但也都充满惜时情调。诗中所谓“宝钗可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字里行间隐约有着珍爱生命、及时行乐的意味,与第一首、第二首同一基调。

惜时哀世,它典型地反映了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对于生命意义的体会和哀叹。这种情调是当时中下层文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和意识。与其相去不远的《古诗十九首》当中,也充满着人生短暂的哀叹。试举数例,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陌》),“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等等。所以,在《古诗十九首》当中,良朋宴会,日饮美酒,被服纨素,弹筝读曲等及时行乐思想,成为一个基调,而这种基调,其声吻言辞,虽然不是全部,却可以部分从秦嘉、徐淑的赠答诗当中找到影子,觅到知音。

 

另外,除与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共性之外,这一组诗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如一组诗歌内部的连续性、夫妇诗人以及诗歌对答(徐淑答诗见附录)等。受篇幅所限,故不再赘述。

最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疑惑。遣子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的句子,在表达情感上似乎不是那么直接,但好像又算不上营造意境这种表达在《赠妇诗大量存在如何分类和分析?

 

附1:秦嘉《赠妇诗》三首

(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附2:徐淑《答秦嘉诗》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沈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

李炳海,《<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1

第三部分: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四部分:

《咏萱草之喻消两家之思——简评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文学成就》 连振波

《谈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张新民、张凤鸣

《论秦嘉、徐淑的五言赠答诗》 吴小平

 

具体分工:

引入、第一部分、全文合成:HZJ

第二部分:ZCY

第三部分:WJ

第四部分:ZH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