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风露香——李汉平

 hzyin 2016-06-24

  李汉平金秋荷塘


  李汉平

  1989年1989年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现为北京林业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艺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视觉传达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驻校艺术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硕士论文(社科类)评审专家。

  作品欣赏


  独鸣(写意) 68cmx68cm


  观秋55cm×78cm


  荷花四条屏之二(写意)138cmx34.5cm


  荷花四条屏之四(写意)138cmx34.5cm


  荷塘 ( 写意 ) 69cm×138cm


  李汉平金秋荷塘


  栖(写意)69cm x 138cm (2)


  清寂(工笔)96cmX96cm


  清趣69cmx138cm(写意)


  秋风畅怀70cm x 70cm


  秋香(写意) 68cmx68cm


  秋映红69cm×138cm


  秋韵(工笔)180cmX95cm


  扇面系列之一


  扇面系列之二


  扇面系列之三


  扇面系列之四


  午后阳光(写意)138cmX69cm


  嬉水双禽(写意)138cmX69cm


  荫(写意)68cmX68cm

  名家点评

  出水荷风带露香

  ——李汉平荷画读解

  邵 军

  古人论画花鸟,有“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之论,谓花鸟之作,在“律历四时,记其荣枯”之外,更有“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的精神追求。在中国画的表意系统中,此种精神的追求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题材意象、意境和笔墨。李汉平先生以荷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这三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他在孜孜不倦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体验和审美趣味。

  荷或荷花作为独立的题材为画家所青睐,至少出现在北宋以前。《宣和画谱》就著录了唐代画家边鸾等人的荷画作品。五代宋初黄荃父子即有荷画流传或著录,南宋画院画荷者亦不乏其人,更留下了经典作品。南宋陈珩、元代张中,皆以水墨荷画为世人称道。明清以迄近世,画荷者代不乏人。林良、吕纪、陈淳、徐渭、陈洪绶、朱耷、扬州八怪诸家、吴昌硕、潘天寿及刘海粟等人,无不精擅。虽或赋采精工或水墨渲淡,然统而言之,其题材与意象造型或摹写自然或略出己意,各有攸益。汉平先生的荷画,能在传统中有所继承和突破,创造出属于自己所特有的题材意象。这种荷画意象,实是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拆解和重构。它不汲汲于花、叶的完整造型,而是将大片的荷叶转化为平面上流动的墨色团块,时见缺落,笔不周而意周;它也不是将荷画的造型进行某种风格化的简单变形,而是根据整体意象的需要进行了大幅的简化和抽象。这在《静静的荷塘》、《秋香》等作品中有清楚的表现。这种近似残荷的造型在汉平先生的画作中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意象。事实上,画家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从事工笔花鸟的创作,从那时起,这种残荷的意象就出现在画面上,如《金色荷塘》等作就是这样。当这种残荷意象出现在写意的画面上时,它自然的转化为了一种向下流淌的块面关系,充分发挥出画家的才情与调控画面的能力。这种意象与向上生长、争折的墨线相配合,与相对具象的花头、禽鸟、苇叶等点景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形成了其荷画的特定意象。

  汉平先生的荷画,其意境萧散之中不乏生趣。意境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创造出何种的意境既体现出一个画家的审美修养,又是其精神意趣的集中显现。荷画的意境,或得其风姿绰约、满池锦绣的精美富丽,此宋人之境也;或得其天然寥落、枯寂淡泊的清雅隽永,此八大之意也。古人画残荷,多有“冷翠遗香”、“风姿摇落”之命意,盖取其“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的荒冷孤独之意境。汉平先生的荷画,亦不作连连田田的满池风动,而是将荷之花叶从画面一端斜出,左右呼应,点到即止。画面之中,或三两茎叶,一柄残花;或苇塘一角,数枝凋落;又往往落寒禽一两只,约略显现出萧瑟之意境。因为以残荷为主要意象,故其画作亦每有秋思之意。不过,汉平先生的荷画思秋却不悲秋,其意境能于萧散之中见其生趣。

  萧散之意本不易得,于荒寒萧散之中还能得其生趣,就更为难得了。宋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意境的营造,是借物抒情,是画家心灵和精神世界幻化出的“艺术境界”。汉平先生之荷画能得萧条淡泊之意,按清代恽寿平的说法,是“灵想之所独辟”,是他对天地万物、一草一木的观照与悲悯,继而反诸于己的精神外化。天地万物即是世界、即是人生。败荷之中,一花独艳,是意境,亦即是人生。明人祝允明说:“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我想,只有那些体验了萧条淡泊之境,而又能云淡风轻、乐如潇洒者,才能体会到这生意,才能形诸笔墨,表达这生意罢。生意,是荷塘和水禽的勃勃生机和内在的生命活力,但其表达的更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况味。因此,汉平的荷画,萧散而充盈,淡雅而明丽,有意境,有真趣。

  汉平先生画荷,笔墨荒率简淡而不失温润妍美。所谓荒率者,非专以枯淡取胜也。勾勒挥洒,皆随手变化而不见痕迹,大巧若拙,方能臻于荒率地步。能熟练控制运用笔墨,笔简形具,得之自然,可谓是画家真本领。汉平先生画荷,落笔苍茫老辣,尤其荷叶部分,灵活多变;荆浩所说“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在其作品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他大笔平铺直叙,随其性情,或畅快或凝滞,或顺钩或逆取,皆能得其气脉贯通。虽未必气势如虹、力透纸背,然能做到自然流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所谓“真画”、“活笔”。扇面《荷塘》等作,虽只有三笔两笔,而似有千笔万笔,倾泻而下,笔致活脱,富于变化,故而不使人感觉画面单调,反觉气象万千。

  汉平先生荷画用墨大胆率意,元气淋漓。他爱用赭石加淡墨画荷叶,调和而不混沌,在赭灰色调中见浓墨色点,清明透亮,色墨不碍而相得益彰,是其用墨之特色。汉平先生荷画的设色和墨法,实得自郭味渠郭怡孮一路,又有自己的体会。他以纯色点写花头,色足墨明,轻重相形,画面在不经意间形成明显的对比关系。或以浓墨撇出数片竹叶,强烈醒目,使淡雅的画面精神为之一振。毫无疑问,这种设色和墨法,即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偏爱,又对画面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这使得他的荷画作品在用笔荒率简淡之中,不是一味枯淡,而是多了几分妩媚、温润和妍美。

  总的来看,汉平先生的荷画作品,在题材意象、意境、笔墨等方面,直追古人,能得之心,应之手,从最本质处入手,加之笔墨基础好,又有生活蒙养,故而他的路子走得宽正。他不泥古、不保守,其画中“自有我在”,每于前人枯竭处能参己意,加以调节中和,故而他的风格来得自然。当然,在诗思和韵味上,也还有开拓的空间。清代石涛诗句云“出水荷风带露香”,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平先生的荷画会越画越好,结出硕果,细香飘荡。

  丙申立夏夜于通惠河畔

  (邵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