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溪特产篇

 老骆哥 2016-06-24

                                                   竹溪贡米                                                                                  竹溪贡米,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贡米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林茂水清,环境洁净,生态优良,土质肥沃,素有粮仓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誉盖五谷”的宫廷“贡米”,竹溪贡米主产区位于中峰镇地处鄂西北,产地群山环绕,沟壑幽深,独特的温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长周期长,内含维生素B1、B2、B5,米质香若幽竹,营养丰富,味道可口。贡米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不含农药残留,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措施除虫防病,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除了贡茶、贡木,竹溪县还有一贡就是“贡米”。这其中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峰镇彭峪沟西南岸的周家磅,磅上有六十一块“天水田”,加在一起总共有一亩四分,栽种的稻谷格外茂盛,成熟期比一般田里早六至八天,碾出来的米洁白如玉,炊出来的饭香气四溢、美味可口、不粘不糯。

   明朝万历年间,王璋任竹溪知县,下属为了巴结他,将此米送进县衙孝敬他,王璋见送的是米并不稀罕,初不以为意。后来厨师用这米做了一餐饭,王璋吃了才知道此米非同寻常,乃米中之珍品,以致一日三餐非此米不食。日久,便传进帝都皇宫,明神宗诏谕知县王璋速送此米到金陵。神宗皇帝吃了此米,喜不自禁,击碗称绝:“人间珍品!人间珍品!”。便下诏定为“贡米”,年年纳贡,岁岁不卯。

   从此,当地老百姓年年种植稻谷,自己却不能吃,还得赔上青壮年劳力,千里迢迢挑米上京进贡。途中或遇猛兽,或遭劫匪,还有的累死饿死在路途,百姓苦不堪言。由此又牵连到竹溪一历史名人——徐成楚。徐成楚,竹溪西乡人(现蒋家堰镇烂板沟村),当时任朝廷礼部、兵部给事中等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察六部、进谏奏疏,并参与朝廷的“廷议”,官不大,权力很大。此人为官刚正不阿,1不辟权贵,敢于直谏皇上。徐成楚听说了家乡人的苦难后,就给当时的竹溪知县出主意:让他挑选背上长砣、颈上长包的丑陋之人挑米进京。徐成楚则暗中让同僚好友,奏请皇上召见那些千里迢迢一路辛苦来京敬贡的挑夫,皇上见纳贡的挑夫们个个面黄肌瘦、丑陋异常,就问为什么会这样?挑夫们就按照徐成楚事先嘱咐的答到:“启奏陛下,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自从前年干旱以后,我们吃了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就人人背上长砣、颈上长包,只能躬着身子走路、吊着颈包出气”。从此以后,皇上再也不敢吃他们送来的米了。竹溪彭峪沟的“贡米”,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竹溪贡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9年11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决定对“竹溪贡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湖北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风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黄连之乡的基地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7000多亩,以黄连为主的小药材己达7万多亩,药农建设药花飘香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正在书写连乡新的辉煌。


  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连”主要产地之一。早在1956年,竹溪县委县政府选派黄连种植能手——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总理亲手将书写有“黄连之乡”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半个世纪以来激励连乡人民建设生态家园黄连之乡,积极提供生物制药原料商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秦巴山区竹溪县, 经植物普查, 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 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 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竹溪南部大山区5个乡镇,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仅盛产上千种药材,草木药材地道,药性也特别好。这里所产的味连、川连、佛手连等黄连,医药界俗称北岸连,外观金黄色,截面菊花形,小檗碱含量高,经药检机构认定,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早在明清年间,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的1978年, 竹溪收购黄连34300公斤,出口3万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

  为给“黄连之乡”锦旗添光彩,竹溪县委县政府向药农灌输市场经济讲求质量效益,品牌效益和诚信经营的思想理念,引导农民摸索市场规律,对有发展前景的黄连等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做到逢俏不撵,逢疲不丢,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用调节生长周期和待价而沽的方式,打好市场时间、价格差,掌握少赔多赚主动权。药农在黄连价格低潮谷底期反其道而行之,让进入成熟期的黄连留棚延期起挖,并扩大黄连种子育苗规模,待到黄连市场价格东山再起时,药农及时起挖5至7年足期生长的优质黄连烘炕出售,优质优价,被商家厂家争相购买,“黄连之乡”名优黄连名声雀起。同时,黄连采收迹地更新有了充足大规格的秧苗移栽,还将剩余黄连秧苗批量供应秦巴山区连农,卖上了好价钱。无论市场风云怎样变幻,竹溪的黄连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常年6000亩左右。

  竹溪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在精心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县药材产业办公室和涉农科技部门、医药企业、药技协会、黄连研究会等机构及民间药协组织,积极探索解决林连矛盾,捕捉黄连市场商机,引导好、维护好、发展好药农利益和生物药材生产积极性。黄连主产地乡镇政府的干部和药农、药商当“市场诸葛”,到禹州、亳州、樟树等大药都药市考察行情,请相关专家教授献计献策当高参,走精品名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药材富民强县之路。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泉溪镇、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杨家扒综合农场、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

竹溪龙峰茶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竹溪茶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月平均日照百分率25%-48%:月平均气温2.4℃-25.5℃0cm月平均地温3.8℃-29.6℃,5cm月平均地温3.9℃-28℃,10cm月平均地温4.2℃-27.5℃,15cm月平均地温4.7℃-27.5℃,20cm月平均地温5.1℃-27.0℃月平均降水量8.1mm-180.8mm,全年平均降水量945.3mm: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3%-87%。竹溪茶区气象因子的垂直变化较为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光照强度减弱,气温和地温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增加,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海拔900m处的龙峰茶,营养元素、生化成分、香气物质的含量以及感官品质得分都比较高,品质优异。这与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适中,云雾较多,空气湿度大有关。因此,可以将海拔900m左右的地区规划为优质龙峰茶生产的主要基地。


  成分

    龙峰茶氮素含量5.47%-6.65%,磷素含量0.410%-0.502%,钾素含量0.966%-1.129%,钙素含量0.097%-0.135%,镁素含量603.13mg/kg-855.39mg/kg,铁含量50.00mg/kg-72.00mg/kg,铜素含量8.45mg/kg-10.86mg/kg,锌素含量22.91mg/kg-36.51mg/kg。采用化学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lc)分析了龙峰茶的品质成分。结果表明,龙峰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为:茶多酚28.43%-34.23%,氨基酸2.81%-3.38%,咖啡碱1.89%-2.52%,可溶性糖2.32%-3.07%,水浸出物21.93%-44.78%,叶绿素0.0842%-1.286%,儿茶素150.00mg/g-171.88mg/g,茶氨酸0.715%-1.193%。

  地理标志

    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竹溪县《竹溪县人民0关于界定“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溪政函[2006]1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中锋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鄂坪乡、汇湾乡、泉溪镇、丰溪镇、天宝乡等13个乡镇,以及龙王垭茶场、梅子茶场、前进茶场、杨家扒综合农场、标湖林场、双竹林场、九里岗林场、王家山茶场、天池垭林场等9个县农林特场现辖行政区域。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竹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品牌

    '龙峰'牌龙峰茶产于鄂西北竹溪县龙王垭茶场,该场是竹溪县茶叶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利税大户。其茶叶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壮实显锋苗,色泽翠绿,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绿匀齐。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得大奖。在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97年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国家名禅产品。'龙峰'牌系列产品(龙峰茶、箭茶、青龙剑茶)畅销14个省、市、自治区。

  特色

    龙峰茶外形紧细显毫,色泽嫩绿光润,匀整内质香气鲜嫩清高,带天然花香,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竹溪茶区11个茶场中,又以龙王垭和双竹园茶场的龙峰茶品质最为优异,可以作为优质竹溪龙峰茶的代表进行重点培育,扩大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竹溪豆腐乳不论是颜色,还是味道,都很特别的。闻着香气扑鼻,看着诱人,吃了爽口开胃。具有开胃、增进食欲之功效,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我小时候,每次吃饭都要有豆腐乳,就是现在,仍对豆腐乳情有独钟。只要有豆腐乳,饭就吃的特别香。


  豆腐乳,也有人称它为霉豆腐、乳腐。是一种己有一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发酵食品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但由于地域不同,豆腐乳的味道、颜色也各不同。味道方面,有咸、甜、辣等味;颜色方面,有红、白、青、酱、花色等。竹溪的豆腐乳却是一种混合型的腐乳,色香味俱全。

  竹溪豆腐乳之所以品质好、味道美,是因为它的生产环境独特。竹溪是一个山区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7.5%以上,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这使它的水质优良,空气新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都为为豆腐乳的季节性生产提供了方便。每年冬季“进九”以后,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加工豆腐乳,“出九”后就再也不做了。尤其是包装方面,主要是使用当地的土陶瓷坛,有效保护了豆腐乳的自然香味。

  竹溪豆腐乳在生产的过程相当讲究的,每一个程序都做的非常到位。小时候母亲就对我说,做豆腐乳时千万要小心,不能有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变质、变吐,甚至无法食用。

  竹溪豆腐乳的生产是非常讲究技术性,每生产一次豆腐乳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它的程序是:第一道工序,选择上好的黄豆浸泡、磨浆、煮浆、点浆、过滤,最后压干成形。成形的豆腐要有一定硬度,内含的水份比平常食用豆腐的水份少得多。这些完成后,就放置阴凉处停留几天发酵再搬到室外太阳下晒,到此时才算完成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是加配料。将晒好的豆腐用红辣椒末拌匀后放进坛中,加上各种佐料。红辣椒末全都采用人工磨碎,这样生产出来的豆腐乳颜色鲜红,味道纯正。第三道工序是装坛。坛中装满后(蓬蓬松松地装满),再兑进低度白酒,密封。一个月后就可食用,但时间放得越长(密封性要好,不然就会变质),味道越美。夏季食用,更有利于消化。也有人添加白雪,用白雪做的豆腐乳,比一般豆腐乳要清凉,味道更美。因其操作技术相当讲究,一般人不用这种方法来加工。整个加工过程,全都是手工操作,不添加任何化学物品,是一种纯天然食品。

  产地范围

  竹溪腐乳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境内的15个乡镇。分别是:蒋家堰镇、中峰镇、龙坝镇、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镇、天宝乡、汇湾镇、鄂坪乡、泉溪镇、丰溪镇、桃源乡、向坝乡。

 梅子贡茶是湖北十堰市竹溪县的特产。竹溪县素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


  梅子贡茶最早产于梅子娅。春秋末期,梅子垭茶成为朝庭贡品;唐代,梅子垭茶被武则天钦定为御用贡品,“梅子贡”因此得名,竹溪赢得了“贡茶之乡”美誉。

  梅子贡茶生态环境优越。2.2万亩茶叶核心基地全部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据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检验,梅子贡茶氨基酸含量高达2.95%,茶多酚含量达到35.94%,超过同类茶的1.4倍。

  梅子贡茶业公司依托华农大、中国茶研所等科研院校,走科技兴茶之路,开发出“梅子贡”绿茶、有机乌龙茶两大系列20多种产品,有机乌龙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重大科技成果,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安全信用品牌、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并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

  梅子贡茶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鄂坪乡、汇湾乡、泉溪镇、梅子垭茶场、杨家扒综合农场、双竹林场共8个乡镇农林特场现辖行政区域。

魔芋,别名蒟蒻、蒟芋、蒟头、磨芋、蛇头草、花杆莲、麻芋子。原产于东印度斯里兰卡,东印度的热带森林中尚有原始种。热带及亚热带的亚洲国家普遍栽培。中国以云南四川两省及长江中下游栽培较多。


  魔芋属天南星科魔芋属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栽培种群。魔芋块茎富含淀粉及果胶,有毒,须经石灰水漂煮后才可食用或酿酒,常用以制魔芋豆腐。还具有降血脂、血清胆醇及消肿攻毒之药效,也是重要的添加剂和化工原料。

  竹溪特产魔芋,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化工原料,魔芋精粉被称为“东方魔粉”,远销东南亚各国。1994年“天竹”牌魔芋系列食品在乌兰巴托荣获国际商工贸产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双竹”牌魔芋面条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99中国国际农业览会优质奖,竹溪县被授予“魔芋之乡”称号。全县种植魔芋面积达到2.8万亩,年魔芋精粉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系列食品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魔芋古时称蒟蒻,又名蒟头,鬼头,鬼芋,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出蜀中,绝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宜树荫下掘坑种类植。魔芋是功能奇特的药品。被称之为“胃汤清道夫”,誉之为“天赐神药”。魔芋所具有的优质膳食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质以及吸水性强、膨胀力大等特性,不仅是人体健康所需要的、代表世界新潮流的、味美怡人的各种功能食品、清淡化食品,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解毒消肿、抑菌、抗炎、化痰、散结、行瘀等功能,对肥胖、便秘、饱胀、肺寒、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有较好或特殊疗效,还可防治肠癌、食道癌、脑瘤。

  竹溪县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十堰市西南部,鄂西北的边陲。据《竹溪县志》记载,本县魔芋种植始于明成化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魔芋也是美味佳肴。《蜀都赋》言:以灰汁煮即成冻,以苦酒淹食,蜀人珍之。《植物名实图考》中利用齐明王的一首诗:“君看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海南,而能济饥饱。”可看出魔芋的食用价值。

  湖北省竹溪顺应人类追求绿色食品、自然保健食品的国际市场经济浪潮,把魔芋产业列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并且,作为“特产兴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财政自给的,最有希望的支柱产业,被紧紧抓在县委、政府领导的手上。历经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雏型。这种迅猛异常、势如破竹地发展走势,对社会一体化服务,呼之而出了以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含量要求。

  魔芋基地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年产量8000万斤,已形成年产精粉3000吨、微粉500吨、魔芋面条3000吨、魔芋食品500吨生产能力,年综合收入过亿元。“双竹”牌魔芋面条和素食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先后荣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湖北名牌产品、国际博览会金奖。2003年,竹溪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鄂西北魔芋种植核心区域,同年被省政府评定为“魔芋产业化建设先进县”。

  竹溪县的魔芋种植,起步在农民自食和“提篮小卖”基础之上。是一个很嫩幼、很脆弱的产业。因为农民每种一亩与粮食作物套种间作的魔芋,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2,增加纯收入2400元以上。到1999年底,魔芋基地已经覆盖到全县20个乡镇、336个村、1715个居民组,3.8万个农户,种植面积2.8万亩。去年,魔芋的系列开发实现产值达一亿元左右,实现利税800万元。因此,湖北省委和人民政府,把竹溪作为3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县之一,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魔芋之乡”,列为全国魔芋核心生产基地,在同类产区中,竹溪独树一帜。按近几年的发展势头,预测以后每年将以5000-7000亩的速度递增。

大鲵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它不仅在物种分类和进化上地位显著,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及观赏价值。大鲵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大鲵作一种的名贵药用动物,早在《山还经》,《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根据现代临床观察,大鲵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癫痫、血经等症具有显著疗效。此外,它还有滋润补肾、强劲壮骨、补血行气之功效。大鲵还能起到调节人体内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和癌症辅助治疗的作用。由于其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其保健、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可。


  我市地处山区,境内河流纵横,溪流密布,水质清新,植被繁茂,气候温凉湿润,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越,为大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是大鲵良好的栖息、繁衍地。大鲵作为我市自然水生生物资源,在我市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但由于大鲵的繁殖率低,加之近年来大鲵的栖息、繁衍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和人为过度捕捉,造成大鲵生存分布区域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尤其是繁殖群体数量减少,导致野生大鲵资源严重衰退。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大鲵资源,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竹溪县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通过加大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力度,野生大鲵种群不断恢复,大鲵自然资源衰退趋势得到一定遏制。

  近年来,随着仿生态繁育技术的突破和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为实现大鲵养殖规模化和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在我市发展势头良好,成鲵养殖生产和苗种繁育已初具规模。全市已有大鲵养殖户2000多家,人工屯养大鲵达30余万尾,产值近3亿元。

  今后,我市将利用山区地理资源优势和大鲵种群资源优势,在保护好野生自然资源的同时,抓好大鲵人工繁育养殖和精深加工,实现大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渔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农民增收的亮点工程。规划在房县、竹山、竹溪和十堰城区建设大鲵特色养殖经济带,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设标准化大鲵生态苗种繁育场15家,繁殖幼鲵50万尾,带动3000户农户从事大鲵养殖,年产成鲵500吨。同时,通过发展大鲵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大鲵食品、药品、美容、保健等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形成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养殖生产、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大鲵产业链,实现产值10亿元。

竹溪贡木是湖北十堰市竹溪的特产。


   说起竹溪贡木,还得追溯到明朝。明武宗朱厚照觉得,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统治的中心,环境很不理想。主张在北京建造一座森严壁垒、结构绮丽、布局匀称、议事方便的帝王居所,这就是古代人们称谓的“紫禁城”。建造如此庞大的皇室工程,上好的木材是关键。于是,圣上下令湖北襄阳道光化知县廖希夔采伐楠木,百求不得。廖知县历经艰险,终在竹溪鄂坪乡慈孝沟采得。大功告成,喜气洋洋,遂在高0.7米、宽0.8米的峭壁上镌诗一首以记之: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于焉踯躅。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为玉。

   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

   在工程尚书赵文华的启奏下,竹溪的楠木定为贡木。如今,时过400余年,以楠木为梁柱的京都故宫仍然风姿未减,雄伟矗立,巍巍壮观。竹溪贡木由此而得名,名扬四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