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了一个肩颈部僵痛不舒服的病人。老师给患者打了脉说:“你左寸脉不畅,膀胱经不通,所以肩颈部不舒服”。 患者问:“我每天下午3点钟以后都会胃痛一阵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心里还在思索着答案。老师已经脱口而出:“下午3点到5点是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行令。你因为膀胱经不通,后面气机升不上来,前面的胃气也受到影响而降不下去,因此会出现胃痛。同时,胃气降不下去,也会影响到膀胱经气机的上升。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老师又转过头来跟我们说:“有的人吃了鹿茸会流鼻血,是因为鹿茸把阳气带到上面后却下不来,但如果加一味大黄一起吃,升降形成循环就没事。” 然后老师给患者开方,以葛根汤打底,加一味防风以助提升膀胱经阳气,且防风性药平和不伤胃气,接着又加一味枳实以降下胃气。这样,在防风和枳实升降循环的带动下,葛根汤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了。 看到老师这个处方思路,我默默地记在心里。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景象:人体前后、左右、内外莫不互为循环。气机循环流动从不会有上无下、有内无外、有左无右。佐之以降,能助升之力;佐之以内收,能助外发之力。就像一个拳头,只有先内收,打出去才能更有力。 又来一位气机亢越的患者,老师看完后开了黄连温胆汤。沉思了一会,问患者:“有没有脖子肩膀疼痛啊?” “哎呀,我的脖子肩膀经常痛,一吹风受凉就很难受”。患者答道。 我听了觉得很不对劲,就去摸患者的脉,发现如意料中的一样,患者左寸脉浮亢,大而有力。我不禁感到疑惑:我们平时判断患者是否有肩颈部的问题,主要依据左寸脉是否沉细不畅。这个患者的左寸脉浮亢,那老师是怎么依据什么来判断患者肩颈有问题的呢? 老师解释道:“脉气以和缓从容为中正,是正气的表现。太过则迟弱,不及则刚劲,都是邪气的表现。患者左寸脉浮亢有力,说明邪气壅亢于对应位置,一方面消耗正气,另一方面压迫经络,影响气血向该处舒布,所以可以判断肩颈部位气血不足,经络不通。再者,患者右寸脉也上越,说明身体胸腹部浊气不降,必然也影响后背部阳气的上升。通过这些,就可以判断患者有肩颈部的问题”。 原来如此,在邪气盛的地方,正气往往不足,比如很多下焦湿热邪盛的患者,往往都会伴有肾气不足,肾阴亏少。正是因为肾气不足,湿浊邪气才能入侵,才会导致疾病缠绵难愈。而湿热久留,则会暗灼阴精,导致肾阴也受损。所以,老师在治疗下焦湿热日久的患者,经常会加杜仲、川断、桑寄生补肾气,同时还会加桑寄生补阴精。 同样,正气虚的地方,往往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比如说,左寸脉沉弱,心阳不足,“心”就容易被胃中寒水侵犯而导致眩晕证的发生。又比如说,尺脉沉细弱的患者,下焦的气血就偏于不足,这样下焦就特别容易受到阴邪流聚而长肿物。而当肿物慢慢长大后,尺部脉又会变得沉而大,这时尺脉沉细的真相就会被掩盖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