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润滑知识】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

 syisimon 2016-06-24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汽轮机的发展,出现了2,6-二叔丁基对甲酚(屏蔽酚型),目前其仍是工业润滑油中的主要抗氧剂。同一时期,变压器油中使用了对苯二酚,使变压器油使用寿命从3~12个月延长到15年以上,从而显示了添加剂的巨大作用。



直到1930年,曲轴箱发动机油是仅由基础油组成,不含添加剂。为确保提供适当的润滑,这种润滑油的换油期非常短,即1500 km 或更少。

从20世纪30年代起,埃克森(Exxon)公司成功研制了烷基萘降凝剂(PPD),即众所周知的“巴拉弗洛”(Paraflow);40年代初期,出现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盐(ZDDP)抗氧抗腐剂,较好地解决了氧化腐蚀问题;40年代中期,出现了磺酸盐和水杨酸盐清净剂;50年代出现酚盐清净剂;50年代中期,聚合的黏度改进剂问世;无灰分散剂出现在60年代,较好地解决了低温油泥问题;70年代出现了无灰抗氧剂及摩擦改进剂;90年代出现了无灰抗磨剂。




添加剂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ZDDP。这种化合物最初用于解决铜-铅轴承的腐蚀问题,后来发现ZDDP还具有优异的抗氧和抗磨性能,这使得ZDDP成为润滑剂中应用最普遍的抗氧、抗磨、抗腐多效添加剂,一直应用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开发与应用了非聚合型丁二酰亚胺型无灰分散剂,其具有优异的低温分散性能,在改善低温油泥方面效果显著,从而有效解决了低温油泥问题。丁二酰亚胺分散剂与金属清净剂复合还具有协同效应,可明显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并降低添加剂加剂量,这是润滑剂添加剂技术的一大突破。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已基本定型内燃机油的主要添加剂类型,即金属清净剂、无灰分散剂和ZDDP成为汽车发动机油的三大功能添加剂。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一方面对上述各类型添加剂进行化学结构调整和品种系列化,使单剂性能更具特色,同时进一步研究这些添加剂的复合效应,以期在符合经济的原则下,使复合添加剂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上添加剂商品更多地以复合添加剂的形式出售,其原因盖出于此。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