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媒体记录|慕课名师、清华大学杨芳:MOOC改变了什么—我与MOOC的相遇、相知、相爱

 驹爸 2016-06-25

6月20-21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的“2016(第三届)中国MOOC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以“慕课中国标准引领未来新教育”为主题,聚焦中国慕课建设、应用、管理与运营实践。会上,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杨芳根据自己的慕课实践,分享了与MOOC相遇、相知、相爱的动人故事。

                               


2016(第三届)中国MOOC大会现场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杨芳



杨芳,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自1987年到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至今。自1994年至今担任公共外语博士生英语教学。学术研究领域涉及应用语言学及网络教学。主编了《新英语教程-阅读》第二、三、四版,《研究生英语实用写作教程》,《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和《清华少儿英语》等十几本教材。2004年参与编写了清华大学与剑桥大学语言中心合作的英语网络课程CUTE。2012年,美国贝勒大学访问学者。她参与讲授的《生活英语听说》慕课已在学堂在线和edX两个教学平台有32万学生注册学习


大家好!


我听说慕课是在2014年,当时觉得慕课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现在我已经在做慕课了,今天就说一下我梦想实现的过程。





MOOC给老师带来的思考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现在有了互联网,不必要在课堂上讲语言技巧。以前在讲语言技巧的时候,像中国文学或英国文学这类课程是很受欢迎的。现在知识可以来自MOOC,但是技能型的课很少有人做。我在想,我的课必须是听说课。清华有一个“自强计划”,每年有300多个学生是来自各个县,他的分数总分可以,但是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薄弱,这里包括青海、西藏的孩子。当时的想法是,我开一门课有30个人选就行。后来,我开了两门,因为要做对比研究,结果开课的情况还不错。


慕课带给我的第一个思考是,它改变了我的教学、学习、生活和社交。作为老师,首先得有备课本。我爸爸也是老师,他说一位好老师的板书是不需要擦的,从左到右写完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教案。但是现在不用了,都改竖版了。第二,学习过程。我这个人爱读书,办公室有五千册书,原来用Google,后来不得不百度。第三,我喜欢听音乐会,但现在更爱看电子书。第四,以前在吃午餐的时候喜欢和别人聊聊天,现在用手机跟世界各地的人聊天。我建了29个微信群,每天回答一些问题。




慕课带给我的第二个思考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被改变了。我爷爷是一位私塾先生,他一辈子就教了6个学生。在去世之前,他做了一件事情,在我们村建了一个小学。他一辈子没出过村,但是他的人生梦想实现了。我爸爸是小学老师,后来当了20年教育局局长。他跟我讲,你要当一个好老师就要考上清华,但是我没考上。我24岁来到清华当老师,我教过60年、70年、80年、00年后出生的孩子。我的教师生涯是从清华开始的,也一定会从清华结束,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清华园。清华有一个传统,就是强调老师的社会责任。因此,每年都会有老师在暑假到中小学做培训,有的老师做一两年,我从03年一直做到现在。




慕课给我的第三个思考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爷爷那个时候是读线装书,我爸爸以前喜欢读书,后来听小说联播,现在年纪大了,我推荐他听“喜马拉雅”,他也在改变学习方式。我在1992年学会用电脑,现在主要用智能手机来上网学习。




清华外文系是了不起的系,我在这里学到很多东西。有些老师对我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常说有了他们才有我们。比如说,季羡林先生曾为一本中小学英语教材写过前言,而且是手写的,这对于推广这本书及促进英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清华大学的外语培养方案是最初是由吴宓制定的,有一句话“To make students expressthemselves freely and happily in intimate and familiar discussion-in-class”。这里面既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念,又有中国书院的师徒亲密无间的互动氛围,这两点在我的教学实践里面都有体现。




现在我跟教学平台沟通、建立了学习社区,通过做MOOC结识了许多校内外同行。同时,我一直在做科研,看有什么方法把我的课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在社会服务方面,有中美支教、教师培训项目。在英语学习方面,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扰,就是“哑巴英语”。所以,我找了二三十个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和外校老师来开这个MOOC。在线教育有更大的影响,教育不是某个人的专利,慕课也不是清华和北大的专利,而是属于全社会的。




我今天怎么做慕课的?写课程大纲、脚本,研究教学过程,找合作伙伴。




如果你想做慕课,不妨从研究教材开始。我们一直在琢磨,教材是教材,教材之后老师做了什么?我的助教天天跟着我上课,记录我在不同的时间点做什么。同时,创建一个集编、导、演于一体的团队也很重要。此外,还要找经费、找技术团队、找教学平台,我找到了edX和学堂在线。




我做了三门MOOC,分别从编教材、写剧本、工作坊的思路进行的。








我今天来的目的是合作共赢,只有一百个人商量一件事,这个事儿才能做得更好,做得漂亮。但是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坚决不考虑,还有职业教育,不擅长的暂时也不考虑。目前,我正想要做的是公益项目。







接下来是我的团队,我从来不觉得我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开发慕课的时候,学生自己写脚本,自己来拍,我的团队既是演员也是编剧。






慕课课程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课,不仅仅是钱的事儿,也不仅仅是技术的事儿,而是团队合作的事情。




我现在讲一下技巧,这个技巧非常重要,一线老师要仔细听。我的演员是张文霞老师,还有陈永国、吕中舌。让自家领导给你免费打工。第二件事情,我的运营团队是三个大学的校长,谢职安、林萍、罗冰。第三个,让自家孩子做劳工。学生助教是编剧、演员,但是他得热爱才行。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