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or不脱?英国脱欧的历史溯源

 zhangsanshi211 2016-06-25

当地时间6月23日,英国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图为公投选票。


每栋楼都会住着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热爱袖手旁观还很喜欢占便宜的渣邻居。


英国,就是欧洲这栋大楼里典型的“坏邻居”。


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里,西方人似乎都是金发碧眼切面包的老外,有时候美国和欧洲好像都是浑然一坨不分你我,更不用说英国和欧洲了。感觉英国完全是财大气粗的欧洲、甚至说一直欺负我们的坏西方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现在怎么突然闹离婚了呢?


其实,整个欧洲历史渊源也颇复杂,它们并不像近代侵略我们的时候看起来的那么团结,支离破碎、相互纠结的地缘结构让它们一旦打起来就是全民混战。而对于欧洲,英国又是一个格外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以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身份游离在欧洲大陆之外,从蛮族入侵的时候就注定与这片土地分道扬镳;而另一方面,它还是挂靠在欧洲这栋大楼上面一个好死不死的住客,说貌合神离吧却也一衣带水,时不时还想刮擦一点楼委会给的福利。这种特殊位置使得英国和欧洲的关系一直暧昧又尴尬,大陆各国对于这个有钱势利的坏邻居也常有微词。双方风雨飘摇的历程最终走向了今天英国“脱,or不脱”的路口。



欧洲地图,左上角英国


英国和欧洲的距离,首先来自于最直观的地缘。看看欧洲地图,不列颠是欧洲最大的岛屿,与广大的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浅浅的英吉利海峡翻腾起的浪花将这个岛屿与它的母体深深割开,于是日久天长,居住在这个岛上的居民就生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岛民”认同感,而习惯称海峡对面的那片土地“欧洲大陆”。这种“岛民”思想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英国人坚信自己和欧洲大陆那边是不一样的,他们拥有一眼波涛汹涌的海水作为护城河,形成了孤立、自由而戒备的民族性格。一直以来,英格兰同欧洲的交流更多基于利益,毫无一家人不分你我的觉悟,它习惯了用偏安一隅的目光精明沉静地审视着与自己,勉强可以说血脉相连的“亲人”。


之所以说“血脉相连”,是因为不列颠岛以及大部分的欧洲大陆都曾经是辉煌的罗马帝国之光普照下的土地,是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成果。而之所以又是“勉强”,因为到了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就彻底进了史册,盎格鲁撒克逊人200年后踏上了这个荒芜的岛屿重新白手起家,萨利克法兰克人迁徙到欧洲大陆安居乐业,曾经团结在罗马城下的土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列颠岛期间遭遇过北方丹麦人的入侵,这一场抵抗外族的战斗之后,居民们第一次有了“岛民”的意识,并且开始称这个荒凉的小岛“England英格兰”(盎格鲁:Angles)。因为位置闭塞,历史基础又薄弱,英格兰最初的发展是迟缓的,在11世纪之前,它都是欧洲的郊区,甚至连语言都不成体系。而同时这种世外桃源的存在方式,让岛民享受并且珍惜这种偏安一隅的安全感。


相对于在罗马帝国主体的废墟上建起来的诸国,英格兰少了一分“欧洲是一体”的“罗马情结”,而这种情结却普遍地体现在欧洲大陆国家身上:几乎每一个时代欧陆都会出一个野心统一欧洲、重塑罗马辉煌的领导人,比如8世纪的查理曼大帝,10世纪的奥托一世,东方的查士丁尼,当然,还有拿破仑,以及希特勒。或者说还有1950年倡导欧洲一体化的舒曼,虽然不再是打算征服,但这份倡导的背后不得不说依然洋溢着浓浓的“罗马情结”。英国对于大陆国家这种千年不朽的认同感完全无意,甚至反感,只要它有能力,就一定会想办法阻挠这种危险情结的泛滥,它理想中的欧洲是各国势均力敌,互相虎视眈眈,而它坐在相对安全的海峡后面做和事佬为大家分肉,边分边往自己嘴里塞,然后微笑着剔牙。


9月28日,诺曼人登录英格兰的插图


英国这种对于欧洲大陆抱有戒备和怀疑是历史步伐决定的。11世纪之后,法国北部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威廉入侵了不列颠,这在英国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史称“诺曼征服”,因为它让落后的英国步上封建化的正轨。而威廉在英国强硬的统治也使得这个岛国的中央凝聚力比欧洲大陆要强大,这种强大的政权力量赋予了英国孤立自主的内部条件,英吉利海峡的风浪又为英国创造了足够的天堑堡垒,因而使得大不列颠长期遗世独立,她的子民一直为这种安定感到骄傲。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大陆干涉较少,四面环海的英国形成了自由、渐进的民族性格,早在13世纪,全世界还以王权至高无上的为先进标志的时代,英国的贵族就联合教士和市民逼着国王签了限制王权的文件,这份文件,就是直到今天仍在英国宪法中熠熠生辉的《自由大宪章》,它被认为是英国自由的奠基石——自由,是整个不列颠民族不可磨灭的追求。他们靠着这份追求,突破了王权的束缚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靠着这份追求率先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还是靠着这份追求战胜了一个个强敌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权,而保证英国人这些开天辟地的举动成功的,必须说是这个岛国的孤立和戒备,减少了很多可能来自欧洲大陆的阻力,从而让她一步步走向辉煌——


辉煌到整个18、19世纪,她都是世界舞台上的领衔主演,辉煌到她以一个小岛为中心构架起辐射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有800多年历史的自由大宪章原稿


所以,英国极其珍视它的自由和主权。英国人认为,帝国的辉煌与其先进的民主代议制是分不开的,他们非常尊敬这个制度和充分的民主权,如果要求他们为了什么利益而割让这种至高无上的主权,那将是有如切肤之痛。因此后来欧盟提出的主权退让,英国表现得相当不情愿。其次,英国人还对海洋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新航路开辟之后,海洋确实成为了称霸世界的胜负手,英国抢占的制海权使其直到二战都受益无穷,相对于海洋,欧洲大陆能给不列颠带来的似乎只有威胁和战火。所以英国对大陆并无感,甚至说,英国不喜欢欧洲。


不过我们都知道,不喜欢不代表不联系。英国的孤立只是相对的,纵观欧洲战争史,不列颠也并没有闲下来。从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到17世纪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8世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法七年战争,19世纪反拿破仑战争,当然,还有20世纪的一战二战。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英国不得不与欧陆纠结在一起,它不可能脱离欧洲这个巨大的市场平台。然而它特殊的孤立传统,又使它可以在大陆纷飞的炮火中免受殃及,并且在战后的谈判中可以慈眉善目地扮演一个仲裁者的身份,处心积虑地坐收渔翁之利。英国最怕的,是欧洲一国独大,或者走向联合,它这个旁观干预的肥差就没戏了,近四百年它一直不遗余力地控制欧洲各国互相牵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不能打起来,也不能相安无事,这种主张叫做“大陆均衡”,是英国对欧长期的外交策略,这个策略比炸鱼和薯条更“英国”。


这就是英国对于欧洲基本的态度。复杂而暧昧,若即若离,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而这“即离”、“隐现”、“有无”之间,横亘着一个词“利益”。虽然说为己是一种本能,可是英国在人类历史上也算是自私得太够意思了,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就出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之口,话虽然没错,但是这么赤果果地说出来,脸皮就厚得略微有点尴尬了。在这种立国方针的指导下,英国对于欧洲态度的转变始于二战之后。


两次世界大战把曾经繁极一时的主战场欧洲炸成了一摊废品,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只剩下一缕魂儿蹲在废品上大口喘气,取而代之的是战争中的大赢家美苏两国,他们是20世纪拔地而起的主角,摩拳擦掌地俯视着上气不接下气的欧洲,然后面带微笑地向着昔日独领风骚的过气红人输送恩赐的氧气,这些氧气像是利刃划过欧罗巴公主的肺叶,但落魄的她却不得不将这些气体大口大口地吞进去。


慢慢等待气息平静下来后,欧罗巴感到非常屈辱。她依然掌握这全球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却分裂成东西两块,沦为美苏两国争霸的牺牲品;她强烈地需要足够的市场和资本,来消化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但是狭小的国土和跨国的障碍让她难以施展。于是,欧洲人内心沉睡已久的“罗马情结”又复苏了,祖先的版图和光荣让欧洲人开始谋求团结对抗美苏控制,以联合创造一个潜力无限的欧洲市场。


丘吉尔


而英国呢。二战以后,英国依然砸吧着自己老大的陈酿,由丘吉尔提出了一种叫做“三环外交”的理念,简单说来就是以英国为中心,继续保持袖手旁观的pose,将土豪美国、殖民地马仔、欧洲老邻居三方机智地利用。但是这个理念在战后已经差不多是痴想了,美国土豪不是冤大头,还有个红星闪闪的苏联不时呵呵资本主义一脸;殖民地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马仔,战后民族独立大潮势不可挡;欧洲老邻居则开始走向英国最不想看到的团结之路。


不高兴。然而没办法,因为日不落帝国在战后这口气就一直没喘上来,经济长期好死不死地烂着,以至于经济学家给这种半死不活的经济状况命名为“英国病”,曾经世界老大的独家冠名权。真特么丢人。


而与此同时,欧共体进步的条约像雪片一样飞出来,英国的危机感越发强烈,它不得不开始寻求欧共体的入场券,但是传统的孤立自由的特性、以及同美国暧昧的依附关系、还有残余的大国骄傲又让英国对欧共体没那么热心。不列颠磨磨唧唧的样子令法国感到非常恶心,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全力反对亲美的英国加入欧共体。1970年戴高乐逝世,英国才得以在73年跻身西欧一体化。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个自由孤立惯了的岛国愿意牺牲主权去促成欧洲联邦,我们可以看到,它始终是欧盟中一个别扭的不和谐音符,比如欧元,比如外交,都是英国与欧盟诸多分歧的代表,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英国脱欧公投的引子。


欧盟成员国地图


英国与欧陆的矛盾渊源已久,不过今天到底还是归结于“利”。简单说,英国认为欧盟给出的吸引力不足以弥补它的牺牲,传统的孤立和历史的成就依然对大西洋中这个岛屿有着无法抑止的诱惑。


不知道选择的时候,伦敦的雾有没有大得蒙住了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