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其中的“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别出心裁,将浅显的教材内容“变”得有趣并在这种有趣中进行语言教学、思维训练与情志熏陶。这种“内在”的趣既能表现教师巧读课文的水平,又能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一是教师开动脑筋,变换手法,将教学的过程撩拨得有趣,这种“外在”的趣能够很好地表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研究浅文趣教,是为了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从而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文的价值;是为了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同学们学得快而又记得牢,更是让同学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而在所有的课文处理艺术的研究之中,对“浅文趣教”的研究又是最为淡薄、最为稀少的,这就更加说明了浅文趣教研究的难度和重要性。 研究浅文趣教,也是为了适应教材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在试用修订本的初中教材中,诸如《莺》《月亮上的足迹》《日本平家蟹》《万紫千红的花》《大自然的文字》《秃鹰之死》《时间的脚印》《气候的威力》《漫话小行星》等,就是若干篇可以一读而过的说明文;又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等等,也是若干篇内容相当明白的议论文。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有浅文趣教方面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升华。 浅文趣教,不是说一节课自始至终都要讲究“趣”,如果刻意求“趣”,也许课堂上就失去了“趣”。也不是说老师开讲有趣、老师收束有趣、老师讲的故事有趣等等,那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有益的点缀。也不是说一定要用“滑稽”的手段让学生开心、让课堂上有快乐的笑声。浅文趣教,还是要落实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之上,落实在“教学”二字上,要体现出一个“雅”字。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一个两个或几个比较有“趣”的点。 这种“趣”点,可以从如下一些教材处理方式或教学设计手段上获得: 1、别出心裁地分析课文,或将课文材料进行变形,或将课文材料进行组合,或将课文内容进行浓缩,设计能让学生集体参加的充满“文趣”的表演式朗读活动。 2、针对有些课文短小、精美、易懂的特点,用“反复”的手法,设计分层推进、逐层深入的美读教学步骤,让课堂阅读活动充满“美趣”。 3、教师巧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阅读新解,并将自己这独有的心得转化为教学设计,让学生面对浅显的课文,也觉得有一点“奇趣”。 4、针对课文内容,从“发现问题”的角度,从“编拟练习”的角度,从“积聚精华”的角度,设计能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的课堂竞赛活动。 5、利用课文内容,学习电视趣味性栏目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次富有“情趣”的能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学习活动。 6、选取课文中一个小小的“点”,从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再创作”的角度,设计一个带有“童趣”的让学生神思飞越的思维训练活动。 7、或由某课的某点内容发散开去,牵连出其他课文中的内容,以形成一个知识的板块;或利用课文本身的语言表达技巧,设计有趣的读写活动,以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 8、利用媒体手段,选取浅短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设计由学生进行的带有阅读个性化特点的充满“雅趣”的自由赏析活动。 …… 下面,从教师巧读课文、巧妙设计教学的角度介绍笔者的几例“趣”教片断。每一个教学片断都能表现出一个很美好的“趣”点。 1、趣在“课文变形”式的朗读活动。 如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朗读: 他们的品质 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 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 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原是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但在这里“变”了,于是它读起来富有诗味。这就是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牵动着同学们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聆听、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 这样一个小段是课文内容的总纲,经过这样的美读处理,课文的思想感情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浪花。 2、趣在“语调设计”式的演读活动。 这是《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教学片断。 (1)首先,各小组分组活动,说说朗读《刘胡兰慷慨就义》应如何处理语气语调(①播音员的话,②刘胡兰的话,③阎军的话)。分角色朗读并推选代表,进行小组竞读,看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 (2)然后,教师出示如下练习,请同学们体会,每一句用怎样的语调和情感来读,将自己的体会用带“地”的短语(如“愤怒地”)表示,填写在文中的括号中。 同学们讨论、比较,最后形成如下共识: ①阎:“是不是共产党?”(凶狠地) ②刘:“是!”(坦然地) ③阎:“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凶恶地) ④刘:“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干脆有力地) ⑤阎:“今后你还要给共产党办事?”(威胁地) ⑥刘:“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坚定地) ⑦阎:“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狡猾地) ⑧刘:“那是办不到的事!”(坚强有力地) ⑨阎:“你真的愿意死?”(不解地) ⑩刘:“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大义凛然地) (3)根据上面的体会再次分角色演读。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让如此简短的自读浅文上得充满激情的课例,是表现出一种美观、实用,让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激发的教学线条。其“趣”点在于对文中10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这无疑能把所有的学生引入课文。 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 3、趣在“补写句子”读写活动。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 (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2)再请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小段文字的“问题”:第一段文字有三个句子,第二段文字只有两个句子。 (3)请同学们用相同的句式给第二段文字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在这个句子中表达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4)同学们的“续写”美不胜收: 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收获的定是满仓的知识。 如果你种下的是珍惜,秋天收获的定是坚实的足迹。 如果你种下的是爱心,秋天收获的定是片片的绿阴。 如果你种下的是坚强,秋天收获的定是征程上的一往无前。 如果你种下的是希望,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光明的远景。 如果你种下的是勤奋,秋天收获的定是收获的甜蜜。 如果你种下的是友谊,秋天收获的定是真诚的信任。 如果你种下的是清贫,秋天收获的定是艰苦奋斗的美德。 如果你种下的是正直,秋天收获的定是宁折不弯的骨气。 如果你种下的是勇气,秋天收获的定是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 这样的课堂活动在教学上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能训练语感,锻炼思维;二能牵动每一位同学的思绪,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三有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4、趣在“神思飞越”的想象活动。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片断。 教师: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同学们进行“奇想放飞”: 朝阳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 莲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荷花的幽香令人陶醉。 触一触莲叶,莲叶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摸一摸荷花,荷花瓣就像小姑娘的手那样的柔嫩。 莲叶与荷花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掠过。 层层的莲叶中间,绽放着水草的小小白花。 青蛙卧在水面的莲叶上,享受着花影下的清静。 辽阔的西湖上,莲叶无边,延伸到远方,与天相接。 几片碧绿的莲叶高低错落,簇拥着一枝嫩嫩的尖尖的就要开放的花蕾。 夏日里,太阳升起,人们划着轻舟在莲叶与荷花的海洋里缓行。 ……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