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后妃系列·孝哲毅皇后

 雲泉 2016-06-25

孝哲毅皇后

【简介】

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原正蓝旗蒙古阿鲁特氏,后抬镶黄旗满洲。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咸丰四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选秀女时指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以惇亲王奕誴为正使,贝勒奕劻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子刻,入宫合卺。穆宗宾天后,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尊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崩于储秀宫。年二十二岁。光绪元年五月,上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同年十一月升祔奉先殿。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奉安惠陵,闰三月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加上尊谥恭端。

清后妃系列·孝哲毅皇后(孝哲毅皇后朝服像)

【入宫背景】

穆宗朝的宫廷主要是围绕着两宫太后,即“东太后”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和“西太后”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所展开的。在穆宗的选后问题上,也可以看出两宫太后的暗自角力。虽然最终选出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所支持的,但是随着穆宗因天花病的早逝,孝哲毅皇后也随之去世,终究还是又“洗牌”了一次。

清后妃系列·孝哲毅皇后(穆宗毅皇帝朝服像)

【家族背景】

孝哲毅皇后出身正蓝旗蒙古阿鲁特氏。这支阿鲁特氏在正蓝旗蒙古旗分内原本地位不高,其入旗始祖名伯尔特依,从伯尔特依往下五代均为白身,到了这个家族的第七代,有一位名叫景辉的在嘉庆七年考中翻译举人,做到四品道员,跻身官宦人家之列。景辉有两个儿子,都考上了翻译举人,还分别是嘉庆二十一年和道光五年的翻译解元,这两代举人就给家族定下来所谓科举世家的基础。尤其是,兄弟里的哥哥名叫赛尚阿,让阿鲁特氏家族走向了第一个短暂的高峰。

赛尚阿在嘉庆二十一年由翻译解元挑笔帖式入仕,道光年间历任侍郎,尚书,入军机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受到重视,任协办大学士,是当时的中央重臣,十分得势。但是好景不长。咸丰元年赛尚阿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受命镇压太平军,却在咸丰二年失败而归。咸丰帝大怒,将赛尚阿革职抄家,本人发往军台效力,三子均虢职。一朝宰相就这样突然倒台。

后来在咸丰十年将赛尚阿释放回京,任其为副都统,但是不久就因为赛尚阿老病而免职。不过此时六十七岁的赛尚阿身体还算不错,归家之后颐养天年,后来在光绪元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故去。

抛去赛尚阿我们再往下说。赛尚阿生有数个子女,其中第一子崇绪任云麾使,第二子崇熙后来任伊犁领队大臣而死于国难,第三子即是崇绮。崇绮生于道光九年,在道光二十九年时考中举人入仕,本来已经做到了六品主事,却因为其父赛尚阿在咸丰二年的罪而被虢职,官途履历只能从头再来。这段时间内,崇绮一边闭门读书,一边慢慢再当差,等到同治三年他参加会试的时候,已经是工部额外主事的官职了。结果崇绮在这一年意外的中了状元,破了满汉同科时“满不点元”的旧例,成了二百年来第一人。对于家族门第而言,这个“加分项”是非同一般的。

清后妃系列·孝哲毅皇后

【家庭情况】

孝哲毅皇后即是前文提到的崇绮之女,当时崇绮一家住在安定门板厂胡同。根据档案等反应,崇绮先后共有三位嫡妻,第一位是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也是孝哲毅皇后的生母。第二位是理王府城守尉载耀的女儿,她是侍郎奕灏的孙女。第三位则是瓜尔佳氏,是晚清名臣荣禄的堂姐。一般认为这三位妻子共为崇绮生了一子五女,独子叫葆初,后来承袭了公爵,目前推测,孝哲毅皇后应该是第三女。顺便一提,孝哲毅皇后最小的五妹后来也参加了选秀,被指婚给了仁宗的孙子,惠敬郡王奕详为继妻。另外,孝哲毅皇后还有一位堂妹,参加选秀时被指婚给了惇王府的贝勒载濂,载濂就是毓嵒的祖父。

大体说来,从崇绮以下,阿鲁特氏一门联姻的对象除了宫廷、王府之外,主要就是科举世家,这也凸显了其家以科举立身的风格。

清后妃系列·孝哲毅皇后(崇绮常服像)

【选秀经历】

根据清人笔记的说法,孝哲毅皇后的后位似乎是“早定”的,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其父是“状元公”。根据民间的说法,状元公的女儿入宫当娘娘,是一种特别推崇的“理想组合”,这也在清人笔记中有反应,当时北京有一些人猜测状元公崇绮的女儿参加选秀会被选为皇后。其二,孝哲毅皇后的生母是郑亲王端华的第二女。郑亲王端华是文宗留下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即所谓“顾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被赐死,这种“罪人之女所生”本来算不得是优势,但是郑亲王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却是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所以孝哲毅皇后的生母宗室氏就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姐妹,孝哲毅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按照通说,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这一天的选秀中,慈安太后是支持自己的这位姑表外甥女的,而慈禧太后或许是因为憎恶郑亲王一门的关系,所以支持的是名门富察氏之女,与慈安太后针锋相对。具体的选秀过程,目前没有公开相关档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终穆宗选择了阿鲁特氏,也就是孝哲毅皇后,同时还选了一妃二嫔一贵人,构成了穆宗后宫的“五人组”。

【入宫之后的生活】

孝哲毅皇后在同治十一年九月入宫,刚度过了两年新婚的生活,穆宗就在同治十三年年底突发天花,十二月初五日便宾天。之后未满百日,孝哲毅皇后便随之而去,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到底发生过什么,目前能读到的档案告诉我们的并不多。

根据一般的说法,认为孝哲毅皇后在宫廷的生活并不快乐,并且和慈禧太后关系极差。如果选秀时两位太后的矛盾是事实的话,那么孝哲毅皇后入宫后的生活应该是夹在两宫太后之间,可想而知的,其压力应该是非常的大。

虽然没有相关档案证明慈禧太后和孝哲毅皇后的矛盾,但是几乎所有可查的旗人世家后裔的口述中都提到了这一点。有的野史提到,慈禧太后和孝哲毅皇后的矛盾十分严重,以至于穆宗跟孝哲毅皇后都要死要活的,乃至于孝哲毅皇后跟自己的婆婆慈禧太后说出了“好歹是大清门内抬进来的”话。而在惇王府后裔的口述中提到,“大清门内抬进来”这话是惇亲王奕誴跟慈禧太后说的。这位惇亲王奕誴性格直率,很不受慈禧太后喜欢。据说一次慈禧太后跟奕誴埋怨儿媳妇不听管教,想要废掉这个儿媳妇,而奕誴就直白的说,“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才行”。

总之,无论如何,她们两位的关系大概是不好的,但是矛盾具体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还有待研究。本文认为,孝哲毅皇后出身科举世家,而且门风刚烈,应该不是民间所谓“低眉顺眼”之辈,再参考慈禧太后之性格,恐怕二人应该有相当的矛盾。

【去世】

穆宗宾天的七十四天之后孝哲毅皇后便去世,帝后接连去世,当时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事情。对于孝哲毅皇后的死,一般有两种推论,一种认为是被慈禧太后逼死的,另一种认为是纯粹的自杀事件。本文认为,孝哲毅皇后和慈禧太后不和应是事实,但是慈禧太后不至于会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而孝哲毅皇后当时处境的确尴尬,可能是自杀的。

首先开列《德宗实录》的记载,两宫太后、光绪帝和阿鲁特氏的互动:

正月二十日,光绪在太和殿即位后,前往两宫太后处行礼,之后“至储秀宫嘉顺皇后前行礼”。

二月十八日,“上侍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

二月十九日,“上侍慈安端俗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申刻,复侍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视嘉顺皇后疾。”

二月二十日,“寅时,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

具体分析见下:

其一。有人认为,最后一次看病是慈禧太后去的,就在这次“下了毒手”。而根据《实录》,嘉顺太后在十八日病情已经比较沉重了,故而需要皇帝和两宫太后都去视疾的地步。十九日申时虽然慈安太后未去,是德宗和慈禧太后一起去的,这种重要的活动都记录到了实录当中,“下毒手”的说法过于想当然。

其二。认为慈禧太后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忽视了当时尚有慈安太后在世的事实。若孝哲毅皇后当真是慈安太后所支持的,那么慈安太后不会对此置若罔闻。而且有慈安太后在,慈禧太后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其三。因为当时皇室近派宗支的情况,导致无法为穆宗立嗣(这一点见后文考证),德宗当时已经入宫,并且尊孝哲毅皇后为嘉顺皇后,名分已定,无可更改。故而孝哲毅皇后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影响,慈禧太后没有必要去逼死她。

其四。有野史说,在穆宗宾天时,孝哲毅皇后身怀龙种,所以慈禧太后迫不及待的要逼死她。以目前的医案记录而言,没有发现孝哲毅皇后有孕的记载,而且清代后宫制度规定,一旦查出后宫有孕,便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重点保护措施,不会毫无记载。

其五。以儒家传统宗法思维的角度而言,孝哲毅皇后一定希望为穆宗立嗣,而不是让德宗入宫。而因为当时皇族近派宗支的情况,无可奈何让德宗入宫,孝哲毅皇后成为了寡嫂,不但失去政治立足点,又没有后嗣,对未来可能产生悲观情绪。

其六。研究历史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明清推崇“节妇”,而阿鲁特氏一门以科举知名,饱读经典,对于“妇节”似乎更为推崇。阿鲁特氏家中也原有节妇的传统,孝哲毅皇后的姑祖母、姑母里都出过节妇,再参考崇绮一门后来殉难的情形,似乎可以认为有这种殉死的刚烈门风影响。

总之,本文认为阿鲁特氏在穆宗宾天之后,立嗣未成,又由于性格的问题,故而以绝食作为方法自戕而死。《翁同龢日记》中也提到,“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可知孝哲毅皇后的去世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清代官方则称“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

【关于立嗣】

很多文章都批评慈禧太后过于狠心,为了自己能够垂帘听政,而不给自己的儿子穆宗立嗣,进而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云云。实际上,这是不了解清室宗法的缘故,而考察当时清室宗族的情况,给穆宗立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体说来,清代爱新觉罗一姓虽然人口不少,却有远近之分。最远者为红带子觉罗,为太祖努尔哈赤之堂房、再堂房兄弟后裔。次远者为远支宗室,为太祖、太宗、世祖之后裔。接下来才是近支宗室。而在近支宗室中,依然有远近之分,在穆宗宾天的时候,圣祖、世宗、高宗的后裔被列为“远派”,只有仁宗、宣宗的后裔才被列为“近派”。

换句话说,当穆宗宾天后,文宗一脉绝嗣,按照清代皇族的宗法,要从宣宗、仁宗两系里选出适合的人来继承大统,而不能跨过近派宗支找来一个溥字辈远支给穆宗立嗣,必须“由近及远”。

在穆宗的时候,近派宗支实际上就是两系八支。即仁宗睿皇帝系三支:惇王、瑞王、惠王。和宣宗成皇帝系五支:隐王、恭王、醇王、钟王、孚王。其中惇王、瑞王曾经绝嗣,被宣宗后裔承继。所以除了惠王一支之外,其余近派宗支实际上都是宣宗的血脉。

而问题在于,仁宗、宣宗的后裔里,除了隐王一支是门长之外,文宗实际上是次长的身份,故而穆宗本身也是仁、宣后裔里年纪较长的,所以在穆宗宾天的1875年,近派宗支的两系八支里,溥字辈里只有一位在世,就是隐王支贝子载治的第四子溥伦。溥伦生于1874年末,穆宗宾天时只有三个月大,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三个月大的婴儿是很容易夭折的,故而很难将溥伦立为后嗣,只能挑选近派宗支内载字辈的人来继承大统。

一句话,当时不给穆宗立嗣,是因为依照清室的家法和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给穆宗立嗣的条件,只能立载字辈的皇帝。

【死后风波】

孝哲毅皇后去世之后,两宫太后评价其“孝敬性成,温恭夙著。”“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孝敬无违。”按照惯例给予谥号为孝哲毅皇后。

结果在光绪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上了一道奏折,其中说到现在国内气候干旱,是因为皇后的谥号有问题,请求更改皇后的时候,并且提到,“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按照潘敦俨的想法,孝哲毅皇后是自戕而死,是节妇的表率,需要跟平民一样大大的旌表一番,才能公平,才能“风调雨顺”。两宫太后看了之后,表示“深堪诧异”,下懿旨道:“本朝恭上列后谥号。均系恪遵成宪。敬谨举行。孝哲毅皇后已加谥号。岂可轻议更张。该御史逞其臆见。率行奏请。已属糊涂。并敢以传闻无据之词。登诸奏牍。尤属谬妄。潘敦俨著交部严加议处。”换而言之,宫廷之事,不是御史凭借坊间传言能够讨论的,结果潘敦俨被革职。

【崇绮一门】

在孝哲毅皇后宾天之后,崇绮的官途则是稳步上升。由副都统转任吏部侍郎,又出任热河都统、盛京将军,光绪九年回京任尚书,后来因病暂退。数年之后,戊戌政变后的孝钦显皇后立了端郡王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并以崇绮和徐桐为师父。一般认为,立溥儁为大阿哥让崇绮十分满意,因为溥儁是以“承继穆宗”为名义入嗣的,这样一来穆宗以及孝哲毅皇后在宗法上便有了后嗣,并且还让崇绮任师父,更证明了这种承继关系。同时,崇绮的独子葆初也走上仕途,作为承恩公任散秩大臣。

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义和团运动中,崇绮在政策上选择了支持义和团,导致被联军记恨。庚子之乱时,孝钦显皇后带着德宗等一干人等西行,留崇绮和荣禄为留京办事大臣。崇绮和荣禄为了保护銮驾,伪装銮驾前往保定以为障眼法。结果在北京城里,因为联军入京,专门寻找支持义和团的大臣之家杀戮,崇绮的继妻瓜尔佳氏,也就是荣禄的堂姐,“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生瘗,阖门死难。”根据记录,崇绮一家“阖门死难”一共有十三口人,即崇绮之妻瓜尔佳氏、葆初、葆初之妻宗室氏、葆初第一子廉定、廉定之妻巴禹特氏、葆初第二子廉容、葆初第三子廉密、葆初第四子廉宏、葆初第一女萱格、葆初第二女谦格,以及当时回京寄居在其家的葆初堂弟受恒、受恒之妻李氏、以及受恒之女成格。崇绮得到此信后,既悲痛于阖家殉难的现实,又考虑到自己支持义和团之后也难免一死,故而在保定莲池书院自缢。由此也可见崇绮一门门风之刚烈。

清后妃系列·孝哲毅皇后(葆初常服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