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 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等高校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材料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春风化雨 所谓“教育”与“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后者是政府与社会限定时长的年限知识传授,而前者,则是一趟从家庭、学校再到社会的漫长传承,一片温润的云朵,一遇春雨,便能化作润物无声的雨露,滋养心田。 而正如南开、北大所要求学生们“身清体正,自我提升”的“养成教育”那样,现代教育所最需要的便是这样的“养成”。它需要耐心与时间,绝非一蹴而就。 无止境的机械学习不能激起人类内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对世界的好奇,而良好的品德辅以知识学习却可以使人们以谦卑之心不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内心的博大,从而从内产生学习、了解世界的原动力。而良好品德的培养又绝不仅仅依赖于父母的训斥与学校的思品课程,它是教育的目的与最终结果,而“养成”正是达到这个结果的方式。 在教育中设定好了基本的纲领与原则,它们将进行最上位的指引,如“正直、善良、诚实……”随后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渗入教育中。从家长开始即做出表率,行为规范言语文明,让自身成为孩子能够学习的样本,让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喊叫、在博物馆不乱动展品不再只因为害怕训斥,或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变得乖巧安静。而是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在这样耐心的养成中意识到自己的叫喊会打扰他人,让和谐的规则意识从小就融入血脉。随即进入学校,“养成教育”还在继续,对于品格性情的培养将以老师传授的知识为载体,继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在生物解剖课后,除去生物知识,他们应更加尊重、热爱自然而不是用学到的只是去滥意伤害动物;在与老师交谈后,得到的该是求同存异的思想碰撞而非恶意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口音,从生活中寻找低俗的乐趣。这一切的一切,都有赖于教育者正确的引导与正直的三观,有赖于教育中一点一滴的养成,将好的观念揉碎在言语与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高贵的品性。 由此看来,将养成教育遍布生活,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我们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影响,这动力会促进每个人继续自我提升,而反过来,好的人格又会影响更多的人。养成教育将是社会提升的契机,一如春风化雨,润物细而无声。 教育,从生活开始 每个人上学的经历中,恐怕都存在着一群对校服、对发型、甚至对指甲盖斤斤计较的老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生们的噩梦——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必这么认真呢?殊不知,这样的“养成教育”看似细枝末节,实则是对一个人的培养中最为本质、最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塑造我们的外在形象,也打磨我们的精神品格。 “养成教育”从生活开始,首先给人一种将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的能力,是有所成就的基石。南开中学百年来一直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连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也相当注重学生对于宿舍的自我管理,可见“外表”是养成教育跃不过的一关。拥有良好的姿态和整洁的生活环境是一种能力,无论做什么事都至关重要。最普遍的例子便是军人,对身体姿态、面容、内务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什么呢?邋遢的士兵也能端起枪来打仗,这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无法与团结一致、坚决果敢的形象联系起来,在实战中可能更会影响整个军队的行动。各行各业也皆是如此,整洁的桌面、归类码放的文件是事半功倍的前提,而这种生活的状态少不了学生时期养成教育的熏陶。 立足于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全方位能力的养成。很久以前,“高分低能”这个词就被大江南北所熟知,而这种只会攫取知识却缺乏生活能力的“人才”却愈发普遍。而且,他们往往只能在一定的阶段内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在更换了学习坐标、学习环境之后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进而滑落为一个又一个“伤仲永”。其原因就在于养成教育的缺乏,使得他们的心智与生活能力不被开发。仪容仪表、管理生活的教育更像是一种责任感的教育,使人形成对于自我的责任感,对于家庭的责任感,进而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谈到自己的母亲时就感激地说,是她早早地培养了自己生活的能力,保证了自己在不断变换的生活环境下没有受到影响。“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真正的大家极少有生活混乱的例子,而如果被那些例子“激励”而弃生活习惯于不顾,恐怕就会走向大家的反面。 很多学校重视学生的胸怀与眼界,着力于塑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本无错。但如果舍弃填鸭教学的同时也摒弃了生活习惯的养成,这就有失偏颇了。 从生活开始,成就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