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浦东,有着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而少为人知的是,一些特殊的“博物馆”隐藏在工厂里。 这些工厂里的展馆收藏了服装、芯片、食品等。看似普通的展品背后,或多或少记录着一段工业发展的故事。 怀着对工业的敬畏,记者走访了位于浦东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益海嘉里营养健康体验馆等工业类展馆,探究背后的历史积淀。 “不走寻常路”的生动演绎 皇帝的龙袍,还是贵重的首饰,哪个更适合作“镇馆之宝”?对于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来说,一件旧风雪衣更有纪念意义,因为它种下了建博物馆梦想的“种子”。 清代皇帝的龙袍、少数民族的银饰、上百年前的铜熨斗……在位于康桥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展品,展示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更凝聚着服装制作者的精湛技艺。 上千件展品中,“镇馆之宝”是什么?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馆长助理钱继革给出的答案是:一件旧风雪衣。 这件米色的旧风雪衣,悬挂在展馆最里面的玻璃柜内。看款式和颜色,是上世纪90年代初曾流行的,现在已经看不到有人穿了。要说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件衣服是超大码。一侧的标牌上写着:长4.64米、胸围5.4米。 “这件风雪衣,出自公司董事长周成建之手。因此,对公司来说,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也见证着服装行业的一个发展阶段。”钱继革说。上世纪90年代初,这种款式的风雪衣曾风靡全国市场。当时,周成建突发奇想,制作了一件超大号的风雪衣,并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大全”。 一家小服装厂,因为一次“不走寻常路”的创意,渐渐有了知名度。也由此,周成建心里种下了建一座服饰博物馆梦想的“种子”。 2003年8月,周成建到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一个学术论坛,借机参观了当地的庄园和博物馆。他发现,这些地方陈列的许多文物都来自中国,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建服饰博物馆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回国后,周成建开始着手筹建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2004年1月,公司成立了筹建组,开始从民间服饰收藏者手中征集藏品。到2005年12月博物馆开馆时,已经收集到5000多件展品。 在一些大型博物馆里,龙袍并不少见,但采用缂丝工艺制成的则比较难见到。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清嘉庆明黄地十二章缂丝龙袍。“这件龙袍,我们得来不易。原以为这种工艺已经失传,没想到居然在美国一场拍卖会上发现了它。我们花巨资拍了下来,也算是为保护民族文化尽了一份力吧。”钱继革说。 博物馆的另一件珍贵展品,是一件貂皮端罩。“我们请专家鉴定过,这是清代贵族冬季穿的皮衣,一般罩在袍服外面。专家猜测,有可能是皇帝打猎时穿的。”钱继革说。 说起这件藏品,还有一个小故事。这件衣服的原主人李先生,也是研究中国服饰的学者。30年前,他从旧货市场淘到这件衣服,原以为是一件普通的貂皮大衣,想请裁缝改一下自己穿。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他就把它“压箱底”了。 2004年,周成建到北京办事时偶遇李先生。当听到一位民营企业家要建服饰博物馆时,李先生最初还有些怀疑。经过多次沟通,他被周成建打动,主动翻出这件“压箱底”的宝贝,原价转让给博物馆。 如今,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藏品已有上万件,除了民族服饰、织品,还有几十个清代至民国期间使用的铜熨斗,累计吸引了50余万名参观者。不少研究中华服饰文化的专业人士来此汲取设计灵感。当然,最得益的是美特斯邦威的设计师。 “这也是我们开博物馆的目的之一,希望能为专业人士和感兴趣的民众提供较为全面的藏品及资料。”钱继革说,“公司往年推出的服装中,也能找到博物馆陈列服饰的工艺痕迹。比如,我们曾推出的蜡染系列,创意就来源于博物馆中收藏的苗族服饰。” 尽管博物馆藏品有上万件,但碍于博物馆空间不够,目前展出的只有1000多件。钱继革透露,“我们正在筹建新馆,建筑面积可达5000平方米,到时候将有更多藏品展出。除了服饰外,还会展示一些跟服装有关的织绣品、制作工具等,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到中国服装文化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一根5人抬的单晶硅棒 高科技都是晦涩难懂的吗?在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奇思妙想的设计和展示,把高科技变得好玩、易懂。 芯片是怎么制成的?手机里的芯片有什么用?5月15日下午,控江二村小学四年级学生涛涛和妈妈来到位于张江的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想要弄清楚这些困扰已久的问题。 刚到展馆门口,涛涛就被一个“倒金字塔”型装置吸引住了。这个装置利用立体悬浮成像技术制作而成,上面正不间断地播放着“点石成金”的故事:从一粒粒不起眼的砂子中,提炼出来的晶体就是粗硅;粗硅经过提纯,变成多晶硅;多晶硅在硅炉里融化拉制,变成单晶硅棒;单晶硅棒经过滚圆、切割、研磨、抛光等一道道工序,制成了芯片生产的母体——晶圆,再经过氧化、光刻等制作工艺把线路图刻到晶圆上;接着出现的就是一块刻满了线路图的晶圆,其中一个个的小格子就是一片片小芯片;切割下来的每一块芯片,经过封装测试,送到手机厂商进行组装…… 涛涛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幕,喃喃地说:“原来,只有手指甲大小的芯片,要经过这么神奇而复杂的演变!” 事实上,整个科技馆展示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芯片的演变展开的。有制造集成电路最原始的材料——砂子、价值昂贵的真实单晶硅棒、历史上的各种晶圆片、高清晰度的芯片内部版图等。 距离展馆入口不远处,固定在墙上的一根单晶硅棒,再次引起了涛涛的注意。这根单晶硅棒,看上去只有成人手臂般粗细,触摸起来比较光滑。“这不是模型,而是真的6英寸单晶硅棒。它看上去不大,实际上重达53公斤,我们搬运过来时,要5个成年男子一起抬呢!”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副馆长蒋玮说,“这是由工厂赞助的,市场价值在40万元左右。之所以摆放实物,就是为了让参观者可以真实地触摸、观察到实物。” 与学生参观者关注点不同,75岁的金德本最关心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状况和在世界的地位,因此在一幅“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分布图”前停留了许久。 “这幅图,是我们设计人员花了3个月时间用各种芯片拼成的。这些芯片都是张江各家企业提供的。”蒋玮说,“我们通过彩色灯带,演示芯片产业转移的趋势。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芯片产业的重要区域。” 为了让高科技变得好玩、易懂,展馆的设计和布置花了不少心思:展厅有限,不能把工厂“搬”进来,但展馆里的“幻影工厂”真实地演示了芯片生产的场景;集成电路制造工厂对洁净度的要求非常高,灰尘计数器能用来测量周围环境中不同直径灰尘的数目,参观者还可以到真实的风淋间里体验一下风淋的感觉;一辆吉利美人豹开进了展馆,参观者操作智能汽车模型控制台,就能找到汽车的电路系统;在智能家庭体验区,参观者可以通过智能换衣镜试衣,在智能厨房“烧菜”体验多种家居智能应用模式…… “芯片听上去很‘高冷’,是因为它是高科技产物。我们办展馆的目的,就是让普通大众了解高科技,特别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科技的‘种子’。”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钟佳华说。 油品加工的“透明工厂” “透明工厂”,让公众一目了然地目睹食品生产加工流程,购买、食用时更加放心。企业的一项公益之举,既为公众服务,又为自身做了“口碑”宣传。 企业保证食品安全,如何做才有说服力?一些企业以“透明工厂”形式,向公众开放参观生产车间,这种“眼见为实”的做法显然更令人信服。 5月16日下午1点30分,来自杨浦区定海社区的30多位市民,乘坐益海嘉里公司的“专车”,来到位于浦东高桥镇的“金龙鱼营养健康体验馆”。在这里,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食用油全自动化包装流程:吹瓶、灌装、压盖、贴标、打码……这些流程全部由机械手完成。 “我原来以为装食用油的桶,是旧油桶收购消毒后重复利用的,还担心消毒不过关呢!这次参观才知道,它们都是由自制PET管胚经过仪器‘吹’起来的,这下我真放心了。”邓女士说。 益海嘉里企业群行政部主任李亚超告诉记者,2007年开始,益海嘉里便在全国逐步展开“透明工厂”行动,邀请消费者走进工厂,零距离参观产品生产线。截止到2016年1月,益海嘉里在全国的19家透明工厂“金龙鱼营养健康体验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突破110万,先后举办上万场特色活动。 “这么多年,我们都不知道怎么选、怎么吃食用油最健康。这次参观,让我长了不少知识。”68岁的韩梅华向记者介绍她新学来的常识:买油时要挑小桶的,因为油瓶打开后放时间久了,营养价值就会流失;不能总吃一种油,要经常换换品种,比如葵花籽油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好,稻米油具有降低血脂、抗衰老等功能。 据李亚超介绍,20多年前,国人食用油消费基本上以未精炼易变质的毛油为主,其实这存在吃油安全的隐患。1991年,益海嘉里推出了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油,之后又相继推出植物甾醇玉米油、谷维多稻米油、添加深海鱼油调和油等一系列营养健康新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营养健康需求。 除了食用油外,体验馆里还展示了“水稻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豆奶生产制作流程等。 “水稻全身都是宝,除了加工优质大米外,还能产出营养保健物质,增加水稻附加值。”李亚超介绍道,“比如,水稻经过初步加工,生产出糙米和稻壳;糙米进一步加工后,生产出优质大米、碎米和米糖,其中碎米可以制成米蛋白,米糖可以制成稻米油和米糖粕;稻壳则可以产生稻壳灰和蒸气……” 让李亚超印象深刻的是,前年,益海嘉里和“彩虹妈妈”社会组织联合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20多个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来参观体验馆。当看完“爱粮节粮”短片后,一名自闭症儿童对妈妈说:“原来粮食来之不易,妈妈做饭这么不容易啊!”这位妈妈当场泪流满面。 “她告诉我,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很少跟家人沟通,平时做饭如果不合他们口味,就一下子倒在地上,只能重新做。没想到,这次参观让孩子一下子体谅到父母的不容易了!”李亚超说。 “体验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不仅是要把真实的食品生产流程展示给公众,更主要的是让公众了解食品安全,并提高节约粮食的意识。”李亚超说。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读懂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