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这题目,肯定有很多网友就要说了,你太逗了,商鞅距离甲午好几千年,商鞅还能让中国输掉甲午战争? 笔者还真不是胡说,“百代皆行秦政治”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吧。 按照美国学者麦尼尔的说法,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一元化指令型社会”。 这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最大,独大;没有任何势力、任何团体比朝廷大。而且这个社会运行完全依赖朝廷的命令。 不管你多大的权力,不管你多大的产业,朝廷一句话就能让人败家、身死。 这种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制度就决定了在“三千年一大变局”的时间节点必定输给日本,只要商鞅这套制度不变的话。 这话还不是笔者说的,看过笔者前天文章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 当时同治年间,清朝一个最保守最反西方最推崇中国国情的清朝官员刘锡鸿访问英国回国后,虽然在公开场合大骂英国亡大清之心不死、英国人无父无母,堪称禽兽。 但是他在私下闲谈时也认为英国多元化的制度比大清强很多,认为英国这套民主制度可以“各出所见,以议时政”,“务适于理、当于事而后已”。“故其处事恒力争上游,……而举办一切,莫不上下同心,以善从之”,同时也认为英国这套制度中国古代就有,就是周制,只不过商鞅变法后“此选益衰”,“贵官愈多”,“百姓之生路乃尽绝而无可逃矣”。 可见在甲午战争30多年前,即使清朝最保守的官员私底下也认为大清这套传承于商鞅的这套制度肯定是不行的。 再说回日本,大家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清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回事,但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日本搞“洋务运动”比清朝早了足足50年! 众所周知,日本是实行幕府制度,幕府最高,下面是各路诸侯;幕府尽管是最高权利机构,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干涉下面诸侯的内政。 早在1831年(清朝道光11年),日本的一个诸侯佐贺藩下面的一个领主锅岛茂义就在长崎向荷兰人购买洋枪,并聘请荷兰教官使用西法练兵,并开始仿制西方火炮。 在锅岛茂义的支持之下,佐贺藩藩主锅岛直正通过抵赖欠账、开发特产、发展贸易等手段缓解了债务危机,对全藩的武士施行兰学的强制“扫盲”,还创立了蒙养舍,规定所有15岁以下的武士子弟必须入内学习,完成了佐贺式的强制义务教育。 据统计,自1843年大规模铸炮起,一直到1868年维新,佐贺藩共制造了近400门各式火炮,大到150磅、80磅的青铜海防炮、32磅的熟铁重炮,小到6磅、9磅野战炮,甚至于连只有英国军队装备的最新式后装线膛炮——阿姆斯特朗炮,佐贺藩都在1864年8月仿制了三门,并试射成功。 1865年,佐贺藩的三重津造船所成功建造了蒸汽船“凌风丸”,值得注意的是,佐贺藩的蒸汽船实验项目和他的火炮项目一样,力求实现国产化,“凌风丸”下水2年前,造船所就自主制作了蒸汽罐三个,经过检验,质量完全比得上西方货,这才得到了真正实用性的蒸汽船。如果比时间,1855年,萨摩藩就已经造出了日本史上第一艘蒸汽船。 可以说,早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各地诸侯,不少诸侯已经在自己的领地里学习西方先进工艺、技术以及知识。
日本人曾经在1865年拍摄过一张照片,里面是来聚会的“兰学家”,所谓的“兰学家”就是学习欧洲知识技术的武士。 这里面有日本第一位内阁首相、第一位枢密院议长,四次组阁的伊藤博文;两次组阁任首相的财政专家大隈重信;自己推辞掉首相职位的“脱亚入欧”外相井上馨;日本第一位海军大将西乡从道;第一位众议院议长中岛信行;主持日本司法改革的江藤新平…… 根据日本人自己统计,早在明治维新前,当时日本一共有9000多“兰学家”,接受过欧洲知识技术!这又岂能是清朝“洋务运动”所能媲美的? 再说一件事,作为历史教科书里反对日本开放,要求日本锁国的保守派代表井伊直弼,他的亲弟弟就是一个兰学家,他最好的朋友是在自己领地里实行了“洋务运动”的诸侯。 井伊直弼如果在中国,就算不是袁世凯,也是李鸿章,绝对算得上“精通洋务”,可惜这样的人在日本就成了保守派头子。 这才是日本为什么能打赢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比中国早改革开放至少50年! 为什么日本能比中国早50年? 很简单,因为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才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此之前,日本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各地诸侯可以不经过中央自行决定领地内的政策;换了中国,这行吗? 即使不是清朝,换了明朝,一个巡抚、布政使就敢不请示朝廷建工厂、练新军?唐宋可都规定,擅自调动部队者,斩!只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才会出现诸侯练兵建政不需要周天子批准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自从商鞅变法,秦朝统一中国,中国“百代皆行秦政治”以后,中国就注定了在1894年输给日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