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没有见识?

 lsj3355 2016-06-25

你第一次参加某类项目,负责其中的一小块,做完了后就写了个人总结。总结出经验教训各3条,上传到项目团队平台的知识库。

你去了趟斯里兰卡,回来写了一篇斯里兰卡旅游攻略,并发到网上共享。

这些内容有价值吗?一定有,第一起码能够帮助你个人的提升,通过写作的过程实现了对自己的反思;第二如果有人看到,会给他点启发,知道你做过这个如果他完全不懂,可以咨询你。

但你写的一定是正确、客观的吗?

你第一次可能这么想,但当你做过几个类似的项目时,你会发现你原来想的好幼稚呀,你也许会自己将自己否定。当将你的攻略发布后,系统给你推荐了几篇其他人的攻略,那些老鸟的攻略让你汗颜:原来自己连玩也不会!

如果将历年项目里那一块的经验教训放到一起,大家讨论一下,估计可以写出一个做这一块最合理的方式(流程步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注意的事项等等。再将相关的内容找有经验的资深人士看看,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指导下一个做一块的工作了。

但这只是项目里的一小块啊,如果是整个项目呢,他有很多块组合起来,哪些部分是核心、哪些部分易出错、哪些容易延期,可能要多维度的反思总结,并经过多个类似项目的验证与评审,才能真正表达出来去指导实践。

我想说的是:知识本身是分层次的。

从个体角度说:其实现在互联网上、朋友圈中甚至许多书籍大都是个人感受,这些内容不一定错误,但知识含量不高,其普遍性和适用范围都值得怀疑。所以即便你读了大量这样的内容,也很难真正提升你的能力和水平,甚至会误导!

另一个方面,企业内部的知识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里面存储了太多的个人感触而不是经过评审和验证的可以直接指导工作的内容,虽然有作用,但作用其实有限。

知识的消费者

更进一步说,当你整理出相应内容的时候,并不是就结束了,还要考虑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这个表达方式来自于这些内容的“消费者”如何使用这些内容:他们是要直接拿来用还是用来开拓思路、启发思维,他们需要长篇大论还是片段化的表达,这些决定了你内容的展现方式。

高层次知识的生产和基于使用者的知识展现形式,还有就是发现这些知识的方式(搜索、导航、推荐等)是否便捷,阻碍了大部分知识库的效果发挥。

这是我要写的《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今年下半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