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爷爷(杜成福)的看病功夫(一)

 乐山有大佛 2016-06-25

                          

/晨晨

 

在成都小天东巷,一间宽敞干净的诊所里,一位慈眉善目、声音洪亮的老者和他的女儿正在忙碌着,诊室里坐满了人。

病人坐定不开口,只见那位老者双手在病人手腕一搭,片刻,就将症状全部说出来了,患者频频点头表示“句句说中”,众人见此都惊叹地称他为“神医”。疑难怪症在他手里常被简单化解,复杂病情常被他一语点破,常服用抗生素的人在这儿如梦初醒,甚至有人觉得自己遇到他之前的人生都白活了……他就是杜爷爷。

杜爷爷,全名杜成福,1924年生于成都郫县友爱镇,是成都民间中医的代表人物。

杜爷爷的把脉说:左右手腕温度不同,说明正在吃药。杜爷爷号脉第一步是审查“尺肤”的温度,即寸、关、尺三部上皮肤的温度。这是人身气血阴阳的整体反应。病人来看病,杜爷爷双手一搭上脉就说:“你最近在服用药物。”病人大惊:“你怎么知道我在吃其他药?”杜爷爷笑着对我们说:这很简单,双手尺肤温度反应体内水液的变化,病人左右手温度不一,反应了他正在服药,或中药、或西药,总之正在服药。

杜爷爷常教导我们:这一点很重要!书上没有写,你是学不到的。病人在来找你看病之前正在服药,因为没治好才会导致双手温度不一,你必须审查到这一点,嘱其先停药,再服你的处方,不然疗效不好。这一点,我们跟诊时屡试不爽,尤其是感冒病人,他们来杜爷爷这儿看病之前常吃了治感冒的中成药、西药的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等,双手特别明显,虽病人一句话也没说,我们却已知道。

 

右寸沉弱,是肺堵了?

杜爷爷号脉,注重寸关两部,尤重右寸,即特别审查右手“寸关尺”中“寸口”的脉象,寸口,也是肺经上的“太渊”穴。“渊”是高处流下的水在低处打了一个弯,我们叫“回水”,意思是水到了这个地方转了一个圈又接着往下流,水流到这儿就慢了。

太渊穴就是人体的气流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打了一个弯,有很多的气聚在这儿。所以寸口反映了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寸口脉浮大而上至鱼际,反映气机升多降少;寸口脉沉而不起,反映气机入多出少。故右寸的状态既反映了肺的状态,也反映了全身气的状态。

杜爷爷临床几十年,发现病人90%都是右寸沉弱,所以他们的肺或多或少都是有问题的。杜爷爷认为,许多人从生下来到现在,感冒是没有处理好的,典型的症状就是一遇感冒,两侧头胀,前额昏,眼睛胀,鼻塞,咽痒痛,干咳,喉间有黏痰,不易咯出来,胸中闷塞(主要是从横膈膜、膈肌以上)……这是杜爷爷要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脉象寸关尺左边对应的是“心、肝、肾”,右边对应“肺、脾、命门”。在关脉上,杜爷爷尤重左关,左关对应“肝”,肝藏血,是人体生化反应的体现。杜爷爷说,女性病人来看病,尤其要审查关脉的温度,若“左关”温度大于“右关”,说明其月经即将来潮或已来潮,这是可以预测经期的。同时就要告诉女性病人经前和经期的注意事项和保健。


一次,杜爷爷给一妇女把脉,突然问:“你丈夫身体还好吗?”病人答曰:“已去世好几年了”。杜爷爷说:“你看,这就是寡妇脉,《医宗金鉴》里就说:‘师尼室寡异乎治,不与寻常妇女同,诊其脉弦出寸口,知其心志不遂情’。”

在病人不多、时间充裕的时候,杜爷爷常通过把脉把病人的性格、脾气,甚至病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状态都能说得毫厘不差,众人啧啧称奇。小小一个脉诊,蕴含的信息太多太多,这比X片、CT等检查技术更高超,既能反映病情,还能投射心神。

 杜爷爷说,要学号脉,先温暖自己的手

杜爷爷的气场是强大的,一天的病人看下来,说话依然中气十足,且号脉准确。而我们刚开始看前几个病人还能有所领悟,看到最后要下班时,号脉基本就是“瞎摸”了,手指灵敏度降低,哪怕脉象再明显,也很难感觉出来。

曾有本脉学书说:要想学号脉,首先自己的手要温暖。我们看过杜爷爷的手,哪怕冬天再冷,杜爷爷的手都是温暖的,反而是我们年轻人的手冷得跟冰块一样,离不开“暖手宝”。只有你的手暖,手指的灵敏度才高,十指连心,你的心神也更集中,更准确。


 杜爷爷和病人面对面坐下来时,第一个观察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他的脖子。在端坐和站立时,人的头和脖子正常应该是居中的,而经杜爷爷的提醒,你会发现原来很多病人是“坐不正”的:头不是往左偏就是往右歪。

为什么病人头会歪?杜爷爷说因为病人肺部有瘀堵,两边肺泡开合不对称,久而久之,肺叶萎缩,脑袋就被“牵拉着”歪倒了。很多病人因为身体下半身不适来看病的,杜爷爷会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你的头都是斜的,肺都是不张的,谈何肺以下的疾病?” 

看完身体的“上梁柱子”,杜爷爷再审查病人鼻子的大小,尤其鼻孔是否对称。

我们发现很多病人的右鼻孔比左鼻孔小,也就是右鼻孔趋向萎缩,左鼻孔趋向扩张,这说明什么?右肺不张。右肺肺叶的瘀堵比左肺严重,所以右鼻孔呼吸不足,渐渐代偿、萎缩。那为什么右肺比左肺更容易瘀堵不张呢?从人体解剖学来讲,左支气管较细长,走向近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粗,走形较垂直,所以异物、痰液更易掉在右肺,因此右肺比左肺更易受到伤害。这从侧面支持了杜爷爷的“右肺萎缩理论”。

另外对于巅顶脱发、前额发际高、有脱发迹象的人,杜爷爷认为这是肺气上逆,挟肝胃之气上冲,致足太阳膀胱经汗出过多的结果,这类人,常有刷牙出血、流鼻血或中耳炎的病史。不管什么原因,脱发首先责之于肺,“肺主皮毛”,其要一也。同时也引出一条重要治则:耳病治肺。

对于头部两侧的脱发,则是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说明体内精微物质虚衰。因房事、劳欲、饮酒而致失精过多的男病人,常常会伴有两颊晦暗,没有光泽,杜爷爷说,这也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地方,体内精微物质消耗过度,这里自然反映出来,而且是很难补上的。

偶尔杜爷爷还会拿病人脸上的痣说事儿。人的痣是怎么来的啊,人生下来皮肤都是光亮亮什么都没有,怎么长大之后慢慢就长出痣来了?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杜爷爷说,这是肺气上逆,循足阳明胃经冲斥面部造成的。小朋友胸廓在长大,肺叶体积增加,由于儿时感冒生病未处理好,这些瘀堵致肺气上冲于面,郁结成痣。

除了这些,杜爷爷还通过面部分布的气色来观察疾病——看鼻子上下、内外、左右的色泽差异。

在杜爷爷的指导下,我们常能看到病色的动态变化趋势,比如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刚开始脸色整个是晦黑的,服药两个月后,慢慢地鼻尖开始变光亮,颜色从中央渐渐向四周散开,然后扩散到上额,说明病由重转轻,最后气色散到两颊,病人就恢复健康了。为什么呢?杜爷爷说:这个2号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啊,先祛除肺叶下段的痰血,然后再清除肺叶上段的痰瘀,病人右寸脉搏由沉转浮,稍见好转,这个时候面部晦色从鼻中央已经向周围散去,但余下的瘀血仍未散尽,药效还没达到毛细血管,当活血化瘀达到身体的毛细血管时,他的手啊,脸颊啊,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所改善的时候,瘀血清除得就差不多了。这就是杜爷爷的“毛细血管观”。当病人问他的方子要吃到什么时候才好完全时,“察颜观色”就是杜爷爷对服用他方剂的人的一个预后判断。


(未完待续,连载四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