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林国学:国学分脉之四:大学与小学

 空明苑 2016-06-26

我们把经学和纬学做了一个区分,同时,国学从学术的角度入手,还有大学和小学的区分。

李林国学:国学分脉之四:大学与小学

所谓小学就是训诂、考据、辞章,都是让你的文字功底过关。文字功底过关之后,你就不会曲解圣人的言论了。

有的人小学底子不过关,就胡乱解。有的所谓国学应用大师说,佛是什么?说“弗”倒过来就是美元的符号,反正就是乱解一通。因为他们没有小学的功底,又流于纬学,所有这些都是蛊惑人心、危言耸听的东西。我一再提醒大家,纬学一旦与教(宗教)学链接起来,就会“坏了事(《红楼梦》中的话)”,就可能会误导人。还有一些“苦大仇深”的国学传播者,对这些人,我也是保持警觉的。

李林国学:国学分脉之四:大学与小学“小学”不小:一个标点的颠覆

所谓“小学”并不“小”,它很“大”。比如训诂、考据和辞章,这看着太枯燥,但是,这是基本功,没有这些基本功,很多的文字你就读不通,或者是曲解。比如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大家都知道,顺口就这么说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在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跟《硕鼠》一样,是这么解释的:孔子把民看成愚昧无知的人,可以让它服从,但是,不能让他知道。就是说孔子推行的是愚民政策。

李林国学:国学分脉之四:大学与小学

还有一种断句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以驱使的话,就由着他;不可以驱使的话,就教化它。而我最倾向于第三种断句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使唤的意思,民已经按照“道”来行走了,你就由着它吧。“不可使”,他不听从顺着道走的号召,“知之”,你就要告诉他、教化他、引导他。这恰恰是孔子说的有教无类,你要去教化他,你不要鞭打他,不要惩罚他的意思。

我们二十世纪有很多重大的考古发现,解决了很多以前悬而未决的问题。1993年,郭店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这是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出土的《道德经》竹简,对我们以前认为的“经典”有很多的颠覆。《道德经》原本根本没有五千言,才两千多字,再早的,只有六百多字,后来,那些都是后人的填充。在墓里出土的竹简上发现的版本是最接近孔子原意的。通过考古,我们就发现考古学论证的文化演进的脉络,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就不展开谈了。

郭店竹简的断句:“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使,引导他。道是引导的意思。不可使,如果它不可引导、不听使唤的话,就让他开启明智,教化他。人家后边还专门注解了一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民可道也,就是民可导也,引导他走正道;而不可强也,强扭的瓜不甜,羊不能硬往羊圈里赶,你得引导他。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孔子的教化的一个主张。一个小小的一个标点,它的语义就发生了重大的差别,因此“大”学、“小”学,你要同时去重视它。

更多李林国学精彩内容可关注公众号国学评谭(lilinguoxu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