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家具

 无欲则刚0727 2016-06-26

宋式家具

文/吳鉤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高型家具全面取代矮型家具的時期,並開創了素雅高潔的文人家具風格,成為明式家具的濫觴。來看看宋式家具到底是啥樣子的,雅緻得讓你垂涎欲滴。


1、床與榻

古時床與榻的功能近似,都是可臥可坐的家具,不過床、榻是兩種臥具類型,形制上並不相同,功能上也有微妙差異。宋代的床,主要是擺放在臥室供睡覺用的臥具,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榻則是安放在書房、客廳的坐具,具有陳設的功能,更注意裝飾與美觀,當然也可用來躺臥、憩息。打個不是十分準確的比方,宋榻有點像現代家具中的沙發,今人的客廳少不了一套沙發,宋人的客廳則少不了一張坐榻。


從南宋人摹《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聽樂」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床與榻。圖中的床為帳床,三面有圍子,鋪有床單,帳簾捲起,露出一面圍子與一角錦被。榻是黑漆的圍子榻,圍子繪有裝飾畫,上面坐著主人韓熙載與一位紅衣客人。


南宋摹《韓熙載夜宴圖》「聽樂圖」


2、案·桌·幾

在矮型家具時代,並沒有桌,只有案。案是低矮的承具,有食案、書案、棋案、香案、畫案等。到了高型家具時代,才出現了高腳的桌,飯桌、書桌、棋桌、畫桌,等。桌,宋人寫成「卓」,含有「卓立不群」之意,可見桌的特點是高立。同時傳統的案也逐漸向高型發展,案與桌的功能相近,但也有微妙的區別,一般來說,案越來越注重陳設功能,桌越來越注重實用功能。在我們的語言習慣中,「案」更雅一些,而桌更「俗」一些,你可以將文人的工作說是「伏案」,卻不能說成「伏桌」。


《韓熙載夜宴圖》出現的餐桌是宋代最流行的細腿長桌。在宋佚名《戲貓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我們則可以找到一張黑漆花腿方桌;宋佚名《梧陰清暇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梧桐樹下、大屏風前,放的是一張黑漆束腰書案,這是主人用來觀書、寫作的文化用具;旁邊還有一張紅漆花腿方桌,堆放著雜物。


幾是宋人用來放置小型物品的承具,有茶几、花幾、香幾、宴幾等。你看《唐五學士圖》上就有一個紅漆花幾。傳為宋徽宗趙佶所繪的《聽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上,則有一個黑漆香幾,造型非常雅緻。


宋佚名《戲貓圖》

宋佚名《梧陰清暇圖》

傳趙佶《聽琴圖》局部


3、椅·凳·墩

在矮型家具時代,也不會有椅,只有低矮的凳,包括長凳、方凳、圓凳、月牙凳,等等。《戲貓圖》上就有一張鋪了藍色織物的長凳,上面趴著兩隻貓。椅與凳的差異其實並不是高與矮,因為到了高型家具時代,凳也發展出高腳。椅區別於凳的特徵是出現了靠背。


椅,宋人一般寫成「倚」,顯示出椅可以倚靠的功能。除了靠背椅,宋人還給椅子裝上扶手,變成扶手椅。總之,跟凳相比,椅更強調坐著的舒適感。傳為南宋劉松年的《十八學士圖·展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就畫了一張靠背椅、一張扶手椅。圖中的書桌,是鑲嵌了大理石板的黑漆花腿桌。


宋代還有一種也很常見的墩形坐具,叫做「坐墩」,從形制上可以分為圓墩 、鼓墩、方墩。從造型看,比凳更為美觀。《十八學士圖·觀畫》(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上就出現了一個鼓墩。《梧陰清暇圖》上也有一個鼓墩、一個方墩。


傳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展書》

傳劉松年《十八學士圖·觀畫》


4、櫥與櫃

櫥櫃是用於收納物品的家具,裝有橫拉門,北方人稱櫃,南方人稱櫥。櫥櫃在傳世宋畫中比較少見,不過我們可以從傳為南宋劉松年的《唐五學士圖》上找到一個書櫥。


傳劉松年《唐五學士圖》


5、屏風

宋代屏風的使用非常普遍,宋人說,「今人稱士大夫之家,必曰門牆,曰屏著,是矣。」屏風上通常都繪有精美的圖畫,在客廳、臥室、書房乃至庭院中設一架屏風,可以起來裝飾、美觀的作用,同時也有區隔空間的功能。我們從大量宋畫中都可以看到屏風,如《韓熙載夜宴圖》全卷分為聽樂、觀舞、休憩、清吹、宴歸五個段落,各個段落用屏風隔開。宋畫中最著名的屏風應該是宋人摹五代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屏風中有屏風,構成一種奇妙的視覺效果,所以題籤曰「重屏」。


宋人摹《重屏會棋圖》


6、台與架

台與架都是功能單一的架具,如花架、燈架、燭架、梳妝台。北宋王詵的《繡櫳曉鏡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正好畫了一張梳妝台,梳妝台放了一個鏡架。在《韓熙載夜宴圖》的「聽樂」部分,圍子榻前面有一個鼓架,帳床後面有一個衣架;在「休憩」部分則有一個燭架。


王詵《繡櫳曉鏡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