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装剧,像《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们经常会看到剧中人物在席地而坐时,背后或左右侧放有一件供其倚靠的小家具。那么,这件小家具到底是什么呢? 《琅琊榜》里出现背后倚靠家具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出现左侧倚靠家具 据调查,它被称“凭几”或“隐几”,或单名“几”或“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是席坐时放置于席榻之上供凭倚,以缓解腰部疲劳的辅助家具。《说文》:“几,踞几也,象形。”段注:“古人坐而凭几。象其高而上平可倚,有足。” 《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月令》:“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縻粥饮食。”这里的“几”指的就是凭几,它最初作为尊老尚老的礼器出现,多为两足直凭几,且置于身前凭倚,显得肃穆而庄重,符合古人倡导的“坐有坐相”。战国时流行漆木凭几。 战国 黑漆朱绘凭几 魏晋南北朝时,凭几的礼器功能被弱化,实用功能则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当时出现了一种三足曲凭几。 它有木制、陶制、瓷制等,通常由一个扁平的圆弧形几面和三条修长的腿足组成,它的曲面能贴合人体,外张的三足增加了稳定性,以便使用者随意调整凭靠的姿态。其舒适性大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隐几》所言:“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黑漆曲凭几(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陶凭几(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 白釉瓷凭几(安阳张盛墓出土) 曲凭几一般环抱在身前。但从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在一些不需正襟危坐的非正式场合,例如出行的牛车里,曲凭几也被置于身后倚靠。曲凭几有时也被放在牛车上,供乘车时凭靠。 陶牛车内置后倚凭几(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 ) 至宋代,虽已由席地而坐演变成了垂足而坐,但宋人仍习惯“待客用椅,家居用榻”。所以作为与榻一起搭配使用的凭几,在这时候仍被使用。陆游《秋日焚香读书戏作》诗:“世事无端自纠纷, 放翁隐几对炉熏。” 关于宋代凭几的具体形象,可见于重庆大足北山佛湾第177号窟北宋石雕地藏菩萨像中的凭几、江苏淮安4号宋墓凭几、四川大足舒成岩4号龛南宋三清像中的凭几等。 重庆大足北山佛湾第177号窟北宋石雕地藏菩萨像 黑漆几(江苏淮安4号宋墓出土) 此外,在一些传世宋画,如北宋李公麟《维摩诘像》、《维摩天女像》,宋佚名《人物图》、宋佚名《十八学士图·焚香》、南宋刘松年《琴书乐志图》与南宋佚名《白莲社图》等画中也都可见凭几形象。 北宋李公麟《维摩诘像》 中供左侧倚靠的凭几 宋 佚名《人物图》中坐榻左侧绘有两足直凭几 北宋 张激《白莲社图》的前置三足曲凭几 而且,从《槐荫消夏图》可以发现,当时还流行一种体形较小的凭几,被用于躺卧时搁脚。 发展到明清,垂足高坐广泛普及,带靠背的椅已然全面取代凭几这类辅助家具。晚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叹凭几:“此式知者甚少,庙中三清圣像,环身有若围带,即此几也,似得古制。” 只宫内仍在制作使用凭几。《清代帝王像》中,仍有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使用凭几的画像。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乾隆年间制作的弧形与长条形的凭几。 康熙像中绘有前置曲凭几 故宫藏金漆三足凭几 另外,凭几还流传到了日本,称“挟轼”,平安时代后又叫“胁息”。 日本正仓院藏紫檀木画挟轼 高33.5厘米,长111.5厘米,宽13.6厘米。以长条形柿木为几面,上贴紫檀薄板,两端贴楠木板。两端各有二足,中段细窄处套以三层象牙圈。足下基座以及四周镶金嵌银,描绘花叶、卷草、蝴蝶,做工细致考究,并附有一条与尺寸相合的白罗褥,是圣武天皇生前喜爱之物。《国家珍宝帐》中录有“紫檀木画挟轼一枚”,其下注“着白罗褥”,便指此件。另外中仓也藏有一件“漆挟轼”,形制与之相似,唯无华丽之饰。 凭几在中日沿用的时间都很长,但现在,在中国凭几似乎已经无处可寻,而在日本的一些高级料理店,还能见到凭几的身影。 一些日料店仍在沿用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