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席居时代:那些古装剧怎么都理解不了的生活 | 临时想起来的“520特辑”

 传统服饰 2022-05-21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全文字数约2K,图片数量约35张)

“520”我临时想起有个题目可以写,顺便蹭一下《风起陇西》的热度(如果这部剧有这个东西的话)

我写《风起陇西:影视圈的「历史脸盲症」,病得更重了!》的时候,发现这部剧最早官宣确定阵容的时候,发过一张海报,堪称本剧在时代坐标上最靠近正确答案的一张图了

△ @电视剧风起陇西

因为海报所绘的内容是有文物原型的,出土于长沙的对书俑,现收藏展出于湖南省博物馆。

△ 西晋,对书俑

尽管《风起陇西》的海报看起来暗潮汹涌、剑拔弩张的,但实际上原物看起来十分情意绵绵的样子。原物使用非常简单的泥条塑造颇有几分黏土卡通般的人物造型,朴拙中带着可爱。

原文物左侧人物(本文中的左右指的是图中所展示的左右)所拿的不是匕首,而是笔,似要书写什么,右侧人物则捧着厚厚的简册。

△ 西晋,对书俑

海报中将右边人物所拿的物品处理得很模糊,看不出设计者意图。原物中的人物,都有微微向中间倾倒的姿势,不仅距离更贴近,仿佛在亲昵低语,这种突破常规社交距离的姿态设计,颠覆了很多人对于古人的一般印象。

他们在做什么呢?其实就是校对。刘向在《别录》里解释过:“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古代书籍的流传很不容易,极易产生一些谬误,有时候双方意见不合就会争执起来,所以一些学者也认为这件文物更适合的名称是“对雠俑”。

虽然这张海报算是宣传物料里最为接近故事背景的,但依然有一个贯穿到后来的问题,那就是“席地而坐”,并非坐在地板上的意思。你看这张海报里,设计者即便不知道右边人物应该拿些什么,也依然保留了原文物里的形状,唯独去掉连接两个人物的下面的那块方形平板,可能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汉代居室内先铺面积较大且比较粗略的“筵”,在根据人们在室内所处的位置与需要铺尺寸小一些且比较精细的“席”

△ 西晋,对奏俑

△ 四川画像砖宴饮图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古装剧对于席居时代的还原都极大地受到了日本所保留下来的和室习惯,有的便是直接搞成日式榻榻米的样子,有的还表现得更为简陋,直接在地板上进行跪坐。

重灾区就有豆瓣9.4高分的《琅琊榜》。

△ 《琅琊榜》

剧中虽然处处使用类似“席地而坐”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古朴深沉,实际上几乎都是错的。这种直接在地板上加坐垫的方式,只有中国人开的日本料理店才会想出来。

剧组对于席居时代的空间,以及生活习惯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只是单纯觉得跪在地上并且将家具腿改短就行了。比如将“凭几”当作分离式靠背使用。

△ 《琅琊榜》

△ 康熙帝读书像

△ 西汉 凭几玉人

凭几是很有席居特色的家具,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很难想象去使用它,只有在席居姿势下才会比较需要它,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缓解当时坐姿的疲劳,用于倚仗,分担腿部的压力。全剧组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东西不能承受侧向的力量么?试着靠一下不就发现问题所在了么?这都不算历史问题,是生活常识啊!

由于凭几出现得很早,所以在《周礼》里还有关于它“礼”的内涵,比如年老之人加设“凭几”以表示尊敬。这种情况下,凭几即便实用,在一些场合也不是想用就用。

后世的画作里常常可以看到斜倚凭几的姿态,显然要传递的是另一种意境。彼时也已经不是席居时代了,文人更想要的是这种拟古的姿态。

△ 元《题倪瓒像》

但由于这是一部高分剧,导致《琅琊榜》服化道只能吹捧,不可挑刺(别问我怎么怎么知道的,当然是血泪教训啊)尤其是,他们听不得影视剧的错误与日韩有关系

可一时被堵住的真话,最后只会以积重难返的面貌呈现到众人面前。尤其,太多影视资本眼馋《琅琊榜》口碑与收视,后来影视项目也就会继续延续这样的错误。

《风起陇西》里对此的使用也都是以地板加坐垫为主,并且毫无章法。

△ 《风起陇西》

要说胜过《琅琊榜》的地方,大概就是拍摄上没有再去模仿日本风格,以及陈设看得出是根据席居习惯将其他家具、窗台位置都进行的调低。所以,角色人物即便在地板上,也不会有很强烈的地板的感觉。

从高度效果看,可能参考了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

除了铺“筵”设“席”,汉代是有坐具的,只不过这个坐具是相对平面化的,而不是我们现在可以用来垂足的椅子凳子。

央视版《三国演义》就出现了类似“枰”的坐具。“枰”是尺寸很小很矮的坐具,适合一个人独坐。

△ 《三国演义》

△ 望都汉墓

△ 嘉峪关魏晋画像砖墓

比“枰”稍大的是“榻”,它可以由比较尊贵的人独坐,也可以两人共坐。东汉六博俑看起来和对书俑差不多,但二人对坐的明显就是榻了。

△ 东汉 六博俑

△ 东汉画像石

比“榻”还大的就是“床”,它可以坐,还可以卧。墓葬中常见大床与屏风的组合,上面所坐的就是墓主人,有的还会加上帷帐,整体看起来气势不凡且庄重巍峨。

△ 打虎亭汉墓

△ 徐显秀墓

△ 《三国演义》

其实席居时代常见尊者坐、侍从站的姿态,但尊卑秩序依然十分有序,这就是靠次序、坐具,以及家居组合体现出来的。这就好比,坐席可以么?可以,但是一张席子还是六张席子也是有区别的,有什么样的席子也都有讲究,一个人独享还是与别人分享等等,这些往往是从功能性开始,以礼制结尾。

除了在“坐”这件事上、在家具这件事上席居时代跟我们不一样,另外在物品的设计、服饰的展现上,也有区别。所以,既不能通过简单地把人从椅子上挪到地板上来实现席居,更不能从日本照搬和室到中国古装剧里。

剧组真的不觉得,拍戏都要擦地板的事儿,古人就没事?唉,还是那句话,请把古人当个正常人吧!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