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村笔下的揭傒斯奇遇

 丰城往事 2016-06-26

春夏之际,是蔷薇花的季节。

上周,从天台老家带回软条七蔷薇。

今天,在小区人家拍到盛开的七姊妹花。

这是多花蔷薇的栽培变种。

蔷薇科,蔷薇属,落叶蔓生灌木。

茎枝蔓长,善于攀援,高可达五米以上。

嫩枝翠绿色,光滑,有绛色、细软皮刺。

老干赭褐色,粗糙,具扁平、短硬皮刺。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

小叶57枚,椭圆形至卵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有微细柔毛。

托叶梳状分裂。

花重瓣,有芳香,常七至十朵簇生,排成扁伞房花序。

雄蕊黄色,多数,卷曲。

花柱无毛,结合成柱状,伸出,几与雄蕊等长。

萼片卵形,外面有腺体。

花冠鲜亮而多彩,有深红、淡红、朱红、桃红、粉红等。

从含苞初绽到满满盛开,再到随风飘落,往往油深至淡渐变其色。

远远看去,恰似一群霓裳羽衣、翩翩起舞的仙女,故名“七姊妹”、“十姊妹”,也写作“七姐妹”、“十姐妹”。

有一些花朵较大型,宛若池塘荷开,称荷花蔷薇。

又有花团锦簇、淡淡粉红的,称粉蔷薇。

还有花小而白、酷似棣棠的,称白玉棠。

还有很多……统称七姊妹。其共同特性是:蔓生,多花,鲜亮,芳香。

果实球形,嫩时青绿色,熟时褐红色。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花、果、根可供药用,有清暑解渴、祛风活血、调经固涩等功用。

原产我国中部及南方各省,现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可地栽,可盆栽;可孤植,可丛植。

常见植于墙角窗下,形成花墙、花架与花篱。

记忆中,家乡人爱把七姊妹扶上墙头,再任其帘幕似的垂挂下来。

持续开花时,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恰似蔷薇花瀑。

或者,种几棵七姊妹在前门后门的菜园地里,将细柔的枝条编成篱笆花墙。

花开时节,芳香扑鼻,招蜂引蝶,也让人喜爱。

小区人家,则用七姊妹营造花廊。

再在花廊前,摆放木石桌椅。

或者,在花廊下,悬挂带扶手、有靠背的藤条椅,既是惬意的躺椅,温馨的摇篮,又是浪漫的秋千架。

花开的日子,一壶茶,一本书,花香,茶香,书香,心香……怡然自得。

我们也去七姊妹花廊读书吧。

今天,读一则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奇遇记。

据《元史·揭傒斯传》记载,揭傒斯(1274年——1344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

父亲揭来成,系南宋乡贡进士——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常科考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前者,由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局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后者,不由学馆举荐,而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

因家境贫困,揭傒斯幼年时没有进乡学、私塾读书,而是随父亲苦读。

父子互为师友,昼夜不少懈。

揭傒斯天资聪颖,又肯刻苦用功,青少年时就已是善诗工书、贯通经史百家的著名学者。

迫于生计,离乡远游,以讲学教书自给。

中年以前,多在湖、湘之间游学。

将近40岁时,北漂元大都北京,投翰林集贤直学士、著名文学家程钜夫门下,深得器重。

程钜夫(1249年——1318年),也是江西人。

两人既是师生,又是老乡,感情上自然就亲近些。

而且,程钜夫早年曾任湖南宪长(中央派驻各地的监察官),揭傒斯20岁游学湖南时就已得其器重。

经程钜夫等推荐,41岁的揭傒斯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元代掌管草拟诏令、纂修国史、兼备皇帝咨询的中央机构)编修(即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

初入翰林修史,即显示非凡才识,上司赏识,同僚尊重。

延祐三年(1316),升应奉翰林文字(官名,属翰林院,掌文词之事),仍兼编修。

延祐四年(1317),迁国子助教(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官秩从七品),复留应奉,兼编修。

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元文宗图帖睦尔在大内兴圣殿西庑建奎章阁,初为皇家陈列珍玩、储藏书籍的艺术殿堂,后辟为学士院。

揭傒斯,被提拔为奎章阁首任授经郎,教授功勋子弟及皇家子孙。

元文宗时常亲临阁中咨访,为表示对揭傒斯的亲重,从不直呼其名,而以其字“曼硕”唤之。

每逢宫中举荐儒臣,元文宗必定先问一句:“其材何如揭曼硕?”

在元文宗心目中,揭曼硕(揭傒斯),俨然已是儒臣的典范。

元文宗还不时在近臣面前夸奖揭傒斯:你们看,这是授经郎揭曼硕为我编写的《太平政要》,编得太好了,你们都应该学习。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即位后,对揭傒斯也是器重有加,迁翰林待制(在翰林院等待诏命的五品以上京官),升集贤学士(集贤院学士,掌刊辑经籍),阶中顺大夫(文官名,正四品)。

不久,又升侍讲学士(属翰林院,掌为皇帝进读书史,讲解经义,备顾问应对),知制诰(翰林学士加知制诰,掌起草诏令),同修国史(同时修撰国家的史书),同知经筵事(专为皇帝讲说经史的职官),阶中奉大夫(文官名,从二品)。

按照当时官职升迁规定,即使是破格提拔,至多也就连升二等。

唯有揭傒斯,进四等,转九阶。

这是十分特殊的现象,足见元顺帝对揭傒斯的亲重。

至正三年(1343年),揭傒斯年逾七十,告老还乡。

走在回乡途中,被元顺帝派人追回,委以“三史”(指辽、金、宋三史)总裁官。

揭傒斯不负重任,既总揽史馆全局,又毅然执笔撰稿。

“凡政事得失,人材贤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于物论之不齐,必反复辨论,以求归于至当而后止。”

至正四年(1344年),《辽史》修成,呈献元顺帝,得到嘉奖。

为早日编成《金史》、《宋史》,揭傒斯“留宿史馆,朝夕不敢休。”

终因操劳过度,于至正四年(1344年)盛夏,染伤寒而病逝史馆。

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元顺帝及满朝文武闻讣,莫不嗟悼。

当日,正好有使者来访,原定设宴招待。

忽报揭傒斯病逝,顺帝诏令停止宴请。

又安排专人,护送揭傒斯灵柩,归葬江南老家。

至正六年(1346年),追封为豫章郡公,谥曰文安。

揭奚斯是散文大家,叙事严整,语简而当,与元代散文家虞集、黄溍、柳贯齐名,并称“儒林四杰”。

揭傒斯还是著名诗人,长于古乐府,伟然有盛唐风,尤以清婉丽密见长,与虞集、范椁、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

传世有《揭文安公集》,清代收入《四库全书》。

又以书法名重于世,善楷书、行、草,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

揭傒斯生性耿介易直,好善恶恶,表里如一。

扬人之善,惟恐不及。

闻吏贪墨,不曲为掩。

友于兄弟,始终无间言。

平生清俭,至老不渝。

……

揭傒斯的成材成名,有父亲启蒙教育的功劳,有恩师识才举荐的功劳,也离不开文宗、顺帝的信任与器重。

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潜心修学,用心做事,贫寒不贱,富贵不骄。

如此贤德君子,人爱之,天佑之,神助之。

南村先生陶宗仪在《辍耕录·奇遇》中,就记载了湘江女神爱慕、勉励揭傒斯的轶事。

揭傒斯尚未显达的时候,多在湖南、湖北一带游学——北漂元大都北京是后来的事。

一天傍晚,揭傒斯乘坐的航船停泊在湘江边。

终年漂泊,怀才不遇,不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

深夜二更时,干脆步出船舱,揽衣独坐。

仰望夜空,明月如昼。

忽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百舸夜泊,独此飞舟。那会是谁呢?有什么急事吗?

夜航飞舟,引起了揭傒斯的好奇。

但见飞舟渐行渐近。不一会,已经靠在揭傒斯乘坐的航船一侧。

只见舟中一位淡雅素妆女子,容貌极其清雅。

女子也看见隔船凝望的揭傒斯了,优雅起身,整整衣襟,恭敬而拜。

揭傒斯连忙还礼,并轻声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何半夜独行?

女子回答说,我是商人之妻,丈夫外出,久不归来。听说先生远道而来,特来迎接。

看这女子举止端庄,揭傒斯便邀她上船交谈。

女子所谈皆世外之事,闻所未闻,难以捉摸。

女子还对揭傒斯说,我与先生前世有缘,今夜特来赴约。这与人间女子私奔不同,希望先生不要见弃。

揭傒斯深感奇怪,眼前的女子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仙子、女神?

……

及至东方破晓,女子恋恋不舍地起身告辞。

临别时,女子诚意叮嘱:先生是大富大贵的人,前途无量,好自为之。切记自尊自重!

还吟诗一首,留作纪念:

盘塘江上是奴家,

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

庭前一树紫荆花。

第二天,风急浪高,航船被阻。

闲来无事,揭傒斯干脆上岸,去街市买酒。

无意间向人请教地名,竟是世外桃源所在的盘塘镇(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揭傒斯想,昨夜飞舟而来的女子,莫非真是桃源仙子?

前行数步,看见一座水仙祠,还真是黄土筑墙,茅草盖顶。

庭院中,又果然有一棵花事繁盛、芳香四溢的紫荆花。

揭傒斯明白了,那女子就是湘江水神。

为报答女神知遇之恩,揭傒斯虔诚地走进神殿。

抬头瞻仰,殿中供奉神像,宛若昨夜舟中女子。

……

揭傒斯夜航奇遇未必是真。

南村先生解释说,他是听揭傒斯侄孙(兄弟的孙子)揭立礼说的。觉得有趣,就记载下来。

揭傒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确是湘江水神预言的大富大贵者。

正是湘江水神的勉励,揭傒斯才有勇气北漂京城创业。

正是湘江水神的叮嘱,揭傒斯才有恒心始终自尊自重。

终于,成为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和重要文臣!

这故事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若时刻准备着,那么,生命的每一天都有奇遇!

附《辍耕录·奇遇》原文:

揭曼硕先生未达时,多游湖湘间。

一日,泊舟江涘。

夜二鼓,揽衣露坐,仰视明月如昼。

忽中流一棹,渐近舟侧。

中有素妆女子,敛衽而起,容仪甚清雅。

先生问曰:“汝何人?”

答曰:“妾商妇也。良人久不归,闻君远来,故相迓耳。”

因与谈论,皆世外恍惚事。

且云:“妾与君有夙缘,非同人间之淫奔者,幸勿见却。”

先生深异之。

迨晓,恋恋不忍去。

临别,谓先生曰:“君大富贵人也,亦宜自重。”

因留诗曰:“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

明日,舟阻风,上岸沽酒。

问其地,即盘塘镇。

行数步,见一水仙祠,墙垣皆黄土,中庭紫荆芬然。

及登殿,所设像与夜中女子无异。

余往闻先生之侄孙立礼说及此,亦一奇事也。

今先生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可知神女之言不诬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