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YJ

 笑看春月秋风 2016-06-26
《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 Speak English in a English Way
——王乐平著
作者观点:
英语是一种世界观
很多人只把英语当成一种交流工具,这种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事实上,从本质上来讲,英语更是一种世界观,不仅仅是英语,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反映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会出现在现在中国,而科学和西医起源于西方。世界观不同,反映到语言上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种语言的思维角度与组织结构上。同样一件事物,两种语言可能会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也可能会按不同的组织结构来表述。
认识到英语是一种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改变你传统的学习观念,把学习的重点从单纯的词汇记忆以及语法学习上转移到对英语思维模式的理解和掌握上。
什么是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并不像我们平时想像的那样是一个高深、难以企及的目标,它只涉及到了一个看事物的角度问题,我们所说的英语思维的培养其实就是指我们在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时候要适时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种差别,并通过集中训练强化这种意识,英语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可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到。
为什么要培养英语思维?
1.英语思维的培养可以让你的英语说得更加准确。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其实就是中式思维的产物,会让老外觉得不明所以,如果我们具备了英语思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中式英语的产生,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
2.英语思维可以让你在掌握少量词汇的情况下就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具有现实意义。英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一些口语化的具体词汇和比较正式的抽象词汇之间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互换关系,而这些现象都是某种英语思维的体现。因此,掌握了这些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些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条可以自由来去的桥梁,意味着你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准确地表达自己。
3.具体来说,英语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单词的词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语法现象上。确切地说,本书教授大家要学习的内容仍然是词汇与语法,只是换了一个切入的角
度,也就是思维的角度,这一点与传统的知识输入型的学习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英语学习的具体方法
与大家已知的其它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不同的是,本书更注重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阐述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语言的掌握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这与传统教学中所遵循的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灌输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本篇介绍的所有方法均体现了两个主题,学习的体验性和词汇网络的建立。
体验是语言生成的途径,从而也是语言习得的必由之路。说的通俗一点,所谓的体验就是指你必须把学到的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最后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不然就会变成你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英语,自己的生活还是只能用汉语来描述。汤是汤,水是水,这也是哑巴英语产生的原因之一。
我们平常所抱怨的“没有语言环境”,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体验性”的问题。所谓的“有语言环境”就是给自己所学习的语言找到了一个体验的机会,但是在没有环境的条件下,如果我们能够人为地创造一些体验的场景,包括输入和输出,那么我们依然可以取得与“有环境”条件下的英语学习同样好的效果。本书所提倡的看原版影视剧、翻译法、角色扮演等等都是从体验的角度对这几种惯常的学习方法进行了重新界定。
我们还要学会通过一些特别训练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词汇网络。每个学英语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词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词与词之间是有着或远或近的连带关系的。一个结构合理、稳定、激活效率高的词汇网络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词汇,从而是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准确。
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 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摔伤了,需要别人的帮忙把她搀扶起来。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语,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受伤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反正都是站。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2. 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先举个大家常见的例子,我们经常说“这孩子,啥时候才能懂事”。“懂事”这个词是比较主观的。什么叫懂事?是知道好好读书了?还是懂得人情世故了?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标准,也会有不同的判断。所以,即使你已经年过30了,所作所为还是不能让父母满意,也还不能算是懂事。而在英语中,“懂事”这个词要译成“growup”的。它既有年龄的概念,也有表示不再孩子气、敢于承担责任的意思,所以,与汉语的“懂事”相比,“growup”就要客观得多。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关于孩子的教育的,除了“懂事不懂事”外,在中国,父母对较小孩子的评价标准是“听话不听话”,是指小孩子应该听从大人的吩咐。而英语中对等的意思应该是“behaveyourself”,虽然也是守规矩的意思,但总还有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至少比“只听大人的话”、“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客观许多。
汉语的主观性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在英语对话中一般只会谈个人感受,而汉语则会加进去一些个人判断。比如说,我们对别人表示感谢的回应是“别客气”,潜台词就是这事是我应该做的,你的感谢是一种客套。而英语则说“you'rewelcome”或“my pleasure”,只谈自己的感受或意愿。
再比如,我们去商店购物的时候,服务员招呼你的时候多会说:“你想买什么衣服?”或“你想买什么书?”这也是一种主观判断,有时候我们去商店只是为了逛逛,不一定要买东西。英语中的表达就更加客观一些:“Can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3.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体,后局部,先次要,后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先局部,后整体,先主要,后次要。
我们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姓名以及地址的排序。中国人的姓名,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则按个人名字、父名、家族姓氏进行排列。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中国人在信封上写收信者地址,是先国名,接着是省、市、区名,然后是街道、门号和室号,从外到内,由大及小。
除此之外,英语这种思维方式还特别体现在一些复合句的句子结构上。
4.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比较松散。
对英语来说,除了祈使句外,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主干成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一些连接词交代清楚。而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经常会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一定非得做出交代,只要意思上能被理解就可以。
请看下面一个例句,是美剧《老友记》中的一段台词:
I 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can't get them back on!(裤子穿得太热了,我就把它脱了。但不只是因为出汗后裤子缩水了,还是因为我的腿热胀了,怎么也穿不回去!)
这一段内容总体上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即“因为裤子热”“就把它脱了”,“结果却穿不回去”,用“so”和“but”做连接词表明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然后用了两个“from”说明裤子“穿不回去”的可能原因。不但句子成分齐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交代得非常清楚。
与此相反,汉语的句子结构在形式上则要随意得多,经常借用前面的语义将句子的某个成分进行缺省。一下是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里面葛优的一段台词:
“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死罪。”
如果加上缺省的句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上句子的完整表述应该是:
“(我)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但)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要被判)死罪。”
英语在表述上之所以比汉语更加客观、更加具有实质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介词在英语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汉语中介词的作用。如果说主语和谓语是英语的骨架的话,那么介词就是英语的关节,它起到一个传承、连接的作用。而介词主要是空间概念的反映,因此以空间概念组织起来的英语要比汉语更加客观,更加切合事物的实质,也更加具有逻辑性。
第二,英语中有相当比例的具体名词、行为动词以及形容词都能延伸出自己的抽象词义并在英语表达,尤其是口语表达中发挥着中坚的作用,而这些词汇的原始词义大多是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因此,以这样的词汇组织起来的语言也更加客观,更加切合事物的本质。
本人读后感想:
就我目前所处的工作和英语学习阶段而言,这本书来得很及时,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所写:
这是一本让你顿悟语言之美的启蒙读物,
这是一本带你突破英语学习瓶颈的点睛之作,
这是一本颠覆传统学习观念的实力专著,
这是一本能重燃你英语学习兴趣的神奇力作。
本书的亮点,也是它主讲的内容——英语思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认识是,这是一个高深、难以企及的目标。打开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英语思维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甚至是具体可感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习得它。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我暂时只读到了上篇的第八章(上篇一共有十一章)。在这八章内容里, 其中 “be, have, give, get四个词语帮你说掉30%的英语”一章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现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一) “be”把所有的事物归结为一种状态
英语口语中用了大量的系动词“be”来表示一种状态,汉语喜欢用动词,一个句子中可能会用到好几个表示动作的动词,但在英语口语中却往往会简化为一个单一的“be”。我们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Here youare!”——给你。汉语要说“给”这个动词,而英语则是说“你在这儿”,东西也在这儿,是一种状态。另外一个例子: “I’ll beright there”——我很快就到。我们是说“到” ,而英语是说我“在”那儿。
其它耳熟能详的例子:
1. I’ll be back soon. 我马上就回来。
2. (It is)my treat. 这次我请客。
3. You are a good dancer. 你舞跳得真好。
4. It is a long story. 说来话长。
这个特点给我们说英语带来的帮助就是,当汉语中的句子需要用一个甚至几个动词来表达的时候,我们先要考虑是否可以用一种状态、一种性质的判断来代替。这样的话就能化繁为简,不用挖空心思去想要用哪几个动词,以及这几个动词如何组合了。
(二) “have”表示一种最普遍的所有关系
根据统计,电影对白中用到的“have”这个词的句子,应该是所有动词当中最多的,比“be”和“get”还要多(当然不包括时态的用法),“have”可以用来代替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是什么原因让老外这么喜欢用“have”,目前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做出以下推论:“have”的基本意思是“有”,所以在老外的意识当中,可能对一个东西的所有权非常看重,特别在意是你的还是我的,不管这个东西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之所以这么推理还有一个例证,“get”和“give”也是口语中仅次于“have”和“be”的最常用的两个动词,而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是“得到”和“给予”,很明显是“有”这个意思的延伸,我“有”的东西“给”了你,你就“得到”了。这个推测也许不尽科学,但也不失为一个转换思维的方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You have my word. 我向你保证。
保证就保证吧!I promise.多直接!但它不这么说,非得说你“有”了我的话,那意思就是这话我说过了,你得到了,所以你就放心吧!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老外多在意“你的,我的”。
下面这个例子更典型:
Do you have my pencil? 你拿了我的铅笔吗?
我们中国人说话直接,我的铅笔到了你那儿了,那就肯定是你拿走了,不然说不过去。但老外就婉转得多,“你有了我的铅笔吗?”只说状态,不说过程,那意思就是如果我的铅笔在你那儿了,那么现在就归你所有了。
(三) “give”和“get”体现了事物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关系
先说“give”吧。常见的就是:
Please give me a hand. 请帮个忙。
“给了只手”就等于帮忙了。
Give me an example! 举个例子吧!
这也是一种给予。
如果说这两个例句中“给”的东西还比较具体的话,下面的例句就“给”出了抽象的东西:
Marry gave birth to a baby last week. 上周玛丽做妈妈了。(“生”的权利是妈妈给的)
You have to give her credit. 你得承认有她的功劳。(别人应得的东西就应该给予)
Wine is giving me a headache. 喝了酒头疼。(头疼并非我原有的,而是“酒”给的)
He’s been here before. I gave him a haircut,remember?他来过,我还给他理过发呢!记得吗?(理发也是别人“给”的,只不过要拿钱来交换)
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的区别,我们喜欢就事论事,倾向于叙述事件本身,比如生孩子就是生孩子,理发就是理发,而西方人则喜欢区分原有的东西和外界赋予的东西,倾向于从“给予”和“接受”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从下面的“get”例句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我想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与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比较深远有关吧!他们把很多东西都看成是上帝赐予的,有一种感恩的心理。
接下来再谈与之对应的“get”,它比“give”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请看例子:
I’ll get it.
这是有人敲门或是电话响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我来应门或是我来接电话。本来是一件要费力气的事情,老外也会看成是他们要“得到”的东西。
Get a job!做点正事吧!
如果没事做,就去“get”一个,还是很讲得通的。
We can’t get good pictures on our TV set. 我们的电视机图像有问题。
它不说图像有“problems”或者“goes wrong”,而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没有得到好的图像。
Mr. Meade, can we get a 2-shot with Daniel? Meade 先生,我们可以拍一张你与Daniel 的合影吗?
这句话里没有提到“拍”这个动词,只是“得到”一张合影,进一步说明英语口语更注重结果或状态,而中文更注重过程。
下面给出更多例子供大家体会:
(1) Did dad say I get the dollhouse? 爸爸有没有说把那个玩具屋给我?
(2) —— I’m trying to reach Vincent Bianchi. 我找VincentBianchi。
—— You got him! 我就是!
(3) We get the whole day off tomorrow to go observe them.我们明天放一天假去观察他们。
(4) Can I get some quotes? 可以说点什么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的话)
(5) Let’s get one of all of us together. Squeeze in!往中间挤挤,大家合个影。
(6) You got a raw deal. 你收到了不公正待遇。
(7) Pheebe, we’ve been getting complains. Pheebe,我们不断收到对你的投诉。
最后总结一下,“get”与“give”也可以代替我们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是在实现中英文思维转换很有用的两个工具。下次在碰到罗嗦的句子时不妨化繁为简,尝试从“得到”与“给予”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怀着感恩心态的时候,一切都不再那么伤脑筋了!
接下来的时间我会继续把这本书读完,有新的体会到时再与大家分享。
Thanks for read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