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酒健康知识(一)

 寿世保元中医馆 2016-06-26

 

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

白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等。是中华民族先贤们在生活中发明和不断总结而制作出的一种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

据中医古籍记载,酒辛、甘、苦、温,归心、肝、肺、胃经。能通血脉、行药势。主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

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少康,杜康也)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

东晋·张湛撰《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员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南朝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元代王好古撰《汤液本草》:酒能行诺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元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

明代宫廷书汪颖等撰《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惨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观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

清代黄宫绣撰《本草求真》: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醇而无灰,陈久者良。

清代邹谢撰《本经疏证》:世之于酒,不谓其引药性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曰性速能行气。

清代王士雄撰《随息居饮食谱》: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阴虚火体,切勿沾唇;孕妇饮之,能消胎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