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书法书学在日本书坛的影响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6-26

  
前言

   杨守敬出身于商人家庭。四岁丧父,六岁母教以识字读书,七岁入私塾,八岁四子书成诵,九岁初学作文。十一岁时,祖父以年近古稀,商店乏人经理,令其辍学,把他送到其姑父开的店铺当学徒,但只当了一年学徒,便要他回到自家店铺帮生意。他白天从事商业,夜闻却不废诵书学文。祖父见他如此有志向学,才没有勉强他弃学经商了。他从此亦更刻苦专心学问,十九岁入学成了秀才,二十四岁中举。其后因几次赴京会试,均遭落第,遂绝意科名而毕志于著书传后之业。对地理学、目录学,金石学和书学的研究,尤不余力,著作总不下百数十余种。他家境寒素,遭遇亦甚艰难。一八八。年至一八八四年虽曾任清朝驻日公使随员、后来还担任过黄冈县教谕、黄州府儒学教授、两湖书院教习以及勤成,存古学堂总教长,但薪俸均甚微薄。设馆授徒、卖字和卖自已所刻印的书籍是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生活来源。

    杨守敬精鉴赏,嗜古成癣,书籍、碑版,古钱、古印、砖瓦之属,莫不多方搜求。一八八。年东渡时,适日本明治维新,崇尚西洋,轻视旧学,因得有机会购回我国流传在外的一部分稀有古籍,未使遭受废弃。日本冈千仞在((航海日记))中,记载有他于一八八五年五月在中国驻日使馆任满回国,途经大坂购书的事云:“与杨君一守敬一乘汽车赴大坂,访山田荣藏。杨君有古书癣。历访心斋桥书肆.得宋版《《尚书够,大悦,投五十元购取”,当时要付出五十元,对他来说。是一笔很不小的数字,然他毫不犹豫。杨守敬在《(自述年谱)》中也写道:“世之藏书者,大抵席丰履厚,以不甚爱惜之钱财,或值故家零落,以贱值捆载而入。守敬则自少壮入都,日游市上,节衣啬食而得。其在日本,则以所携古碑版、古钱、古印之属交易之,无一幸获者。归国后,复以卖字增其缺,故有一册竭数日之力始能人柜者”。至晚年,杨守敬藏书已达数十万卷,海内孤本亦万卷,已成为国内有数的著名藏书家。他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著作亦多,其所撰((水经注疏)),全书八十卷,积四十年之精思乃成,是我国舆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名著。作为地理学家的形象.众所周知,早已为史学界所重视,北京大学教授袁同礼先生称颂杨氏所建之功,

“开舆地学之新纪元”。

   书法与书学

   杨守故还是一位书法家与书学理论家,本文将着重谈谈他在书法和书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日本的影响。

   起初杨守敬对于书学并不感兴趣,十八岁参加院试便因书法草率而未被录取,二十四岁中了举人,亦无意于金石文字的研究。迨至二十七岁,由于受了潘存的启迪,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乃下定决心,积极钻研.一无反顾,及抵于成。自谓:“余性不敏,遭际尤艰,自图籍外,不敢他有所羡。乙丑一一八六五年一再入都,晤文昌潘先生孺初,授以古人用笔之法,余深韪其言。先生精鉴赏,余欲博览以证其说,继复阅王述阉((金石粹编:》,乃知所关于史学者甚钜.遂心动不复能自主。”这年他参加会试未中,在崇文城南设馆授徒,每天课后即步行到琉璃厂旧书店寻购各种碑版,进行鉴别考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对各种碑版都写下了恰当的评语,于是一本系统评价历代名碑的著作《(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便已完成,这时他才二十九岁。第二年他又写成了穴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一书。继此之后,他不断写有大量关于金石文字方面的各类论述,其中一部分属于书评,一部分属于文字考证。同时还大量收集名碑名帖进行审编出版,以利后学。他对搜集到的各种碑版,均不是泛泛而观,而是认真地一一予以考证,既要辩真伪,别优劣,还要了解历代书法的演变和各种碑刻的特点。他在((评碑记))中评价的历代名碑有二百八十多种,在((楷法溯源))中所采用的字体,则选自八十二种集帖和自汉迄于五代的六百四十六种古碑。而且他从中吸取营养,篆隶楷行各体,无不留意临习。故所作书雄浑古朴,金石气很浓。到三十七岁时,便已很有书名。那年在天津开始卖字,求书者络绎不绝。近代文学家侯官陈石遗对他的书法的评价是:“所见碑版既多,书法高古,融篆隶于行楷之中,非貌为六朝者所及。”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因他阅赏历代碑帖的精华,已走出了馆阁体的樊篱。到晚年更是书名大噪,他自己记七十一岁在上海卖字的情况时说:“其时守敬之字.声誉大起,求书者接踵于门,日不暇给。继之以夜。”今我们纵观他在研究书学方面所走过的道路,觉得这种声誉实在也是来之不易的。

   我国的书法,因明清两代馆阁体盛行,已每况愈下,更谈不上有什么发展。于是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北碑,在书法领域内形成了革新派,影响较大的有医巧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人。阮著(《北碑南帖论))、包著《艺舟双楫》,康著《广艺舟双辑》,杨守敬《评碑记》《评贴记》。杨与阮、包、康相同之处是皆一致提倡碑学但他不同意(《北碑南帖论))、他说:阮元谓唐以前分南北一一派,划然不相谋。余谓如此等一指《(始平公造像记))等北碑一,南朝诚罕见,若(《郑道昭))等之疏宕奇伟,与(《瘗鹤铭))相似,《(根法师))等之姿态艳丽,与((萧儋碑))相似,即献之(《恒山铭))数字。亦与诸碑不甚远。至于各有面目,则古今皆然,不独南北朝也。康不仅扬碑抑帖,更尊魏卑唐,谓.今日所抟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又谓学书.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这此说法,似乎皆有些偏激。其实帖亦有早拓晚拓和优劣之分,固不可一慨视为面目全非。选择好的底本,通过影印,是完全可以存真的。杨的观点是:他既重视碑学,亦重视帖学,既高度评价北碑,亦高度评价南碑和唐碑,并以实物为证在理论上予以阐发。杨守敬在肯定南北碑与集帖的同时,对唐碑也是推崇备至的。他称虞世南的((庙堂)》、欧阳询的((醴泉))、褚遂良的《(圣教))为楷法极则,颜、柳亦各有特色。只是他认为颜、柳以后,便没有新的面貌出现了。故他所编((楷法溯源))、石)),皆以唐代为断。

    杨守敬对于历代碑刻,法帖和古人书法的赏评以及书学理论的技法方面的论述、专著有((评碑评帖记))、((学书迩言))、((杨守敬书跋文))、((壬癸金石跋))、((望堂金石))等,其余则散见于有关书信,札记以及与日本友人的笔谈,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

贵的遗产。为嘉惠后学,他还以影印的方法编印了(《寰宇贞石图))。其中收容的历代碑刻三百种;以双钩木刻的方法编印了(《楷法溯源))十五卷、《(泰山经石峪))六卷、穴匡醅刻经颂))十二卷、穴好大王碑))六卷、穴望堂金石))初二集,计古碑五十二种;以石板翻刻的方法,刻印了(《景苏园帖))六册、((邻苏园帖))六册。凡是杨守敬经手印行的碑帖,无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求尽力使之做到毫发不差。如他所翻刻的《(醴泉铭))单

行本,便极精到,驻日公使何如璋以之赠日本友人并跋云:“欧公此书为唐人楷之冠,原石已残缺。此本为吾友杨孝廉守敬依宋拓之佳者重摹上石,钩勒精工,神气完足,丁丑携之东渡,转赠日本宫岛栗香先生。异地同文,或足资临地之一助也。辛已秋七月何如璋识”。杨守敬为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所建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在日本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影响

    杨守敏一八八O年去日本。日本大书法家日下部鸣鹤在((三人的益友))一三人即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松田雪柯,益友指杨守敬一一文中一收入((鸣鹤先生丛话))有这样一段记述:“那是明治十三年一一八八O一前后的事,一位叫杨守敬的男子,作为当时支那公使何如璋的顾问来到日本。我们早有所闻,知道他是有名的金石学家。因此与一六,雪柯商量好,决定前去请教他的见解。他不懂日语,我们不通北京话,只得全部用笔谈。可是最初我们三人都不认为他是个如何的大学者,内心还看不起他。但随着交往增多,他在学问上的远见卓识,的确使人叹服。尤其有幸的是,杨带来了一万好几千件拓本,使我们得到了饱览的机会。这对当年的吾辈而言,实可称为金科玉律的研究资料,是我们平日根本无法见到的。”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和松田雪柯三人,都是日本的大书家,那年与杨守敬会见时,鸣鹤四十三岁,一六四十六岁,雪柯五十八岁,杨守敬四十二岁,四人中以杨守敬的年龄最小,但在学术上却以师事之,备受尊重。一八八二年为纪念笔的发明者蒙恬将军而隽刻的((秦蒙将军之像碑)),便是请杨守敬撰文并书写的。至今尚竖立在东京墨田区三围神社内,供人们观赏。一九九O年九月我应日本书道教育学会之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关于杨守敬学术交流活动时,曾去观赏过,并写了一首七绝,以为纪念。诗云:

        杨书勒石照东溟,屹立三围胜宝珍。

        今日艺林多雅集,读碑常有故乡人。

   此碑已一百余年,历经沧桑,却仍保存良好,完整无缺,亦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视和对杨守守敬的崇敬与爱戴。

     杨守敬的书学著述,有许多都已在日本得到再版或刊行,如他带去日本的((评碑评帖记))原稿,自谓“庚辰东渡日本失之”。但他去世以后,终于找到,由日本谈书会出版问世了。就是当年他与日本书家的笔谈记录,也极受珍视。日本国立京都教育大学教授杉村邦彦在《(杨守敬与日本书坛))一文中便提到:“鸣鹤与杨守敬之间的笔谈刊登在《(书势))杂志的第二卷第十号至第¨.卷第一号和第四卷第十一号及石桥犀水编的((八棱研斋随录))上。与岩谷=八的笔谈,也登在同号的((书艺))上。另有与松田雪柯的笔谈也以《(杨惺吾与松田雪柯笔话))为题发表在《(书势))第三卷第四号上,还登载了井原一五涯的意译。此外我所见过的还有:宫岛泳士之父栗香宫岛诚一郎以及山本由定与杨守敬的笔谈。这些笔谈都包含引人注目的内容,故打算另找机会加以论述。又冈千仞的笔谈也流传下来了,但我的要证尚未涉及到此,因此还有待他日。一九八一年日本影印出版的((八棱研斋随笔))乃日下部鸣鹤亲笔手书,全为与杨守敬的笔谈记录,其中谈到的学书要领和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具体。均有很高的见解,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近年日人胜井史卿,将日本书家按师徒关系列了一个表,名((现代书坛系统图)),杨守敬被作为一代宗师列在首位,其次即为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松田雪柯。鸣鹤以下则有近藤雪竹、渡边沙欧、山本竞山、西川萱南等十九人,再其次则为石桥犀水等,为数已不下百数十人。至于群众性书学组织的成员,则如雨后春笋不可胜计,仅日本书道教育学会的成员,就已近十五万之多。他们尊师重道,一脉相承,至今仍尊杨守敬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祖”。  

此前日本书法界一直遵守着汉字行楷书、假名,帖学三位一体的传统发展模式。代代相传,极少变化。及至一八八O年杨守敬带来了大量丰富的珍贵碑帖资料,并大力倡导碑学,形成强有力的以篆隶碑学所构成的一股洪流,在日本掀起了一场书法革命,势不可挡,因而.

书风大变,使日本书法艺术得到了新的生机和力量。于是日本书坛朝野,翕然相从,乃公认杨守敬为开日本书风的一代宗师。

    杨守敬回国后,许多日本书家仍与他以书信往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更有山本由定等先后前来受业于门。一九一一年九月,正是辛亥革命风云席卷全国的时候,他避兵居住上海虹口,已经七十三岁了,还有自日本福冈县专程来访的客人水野元直,坚欲拜门下学书

法,商定学习四个月后回国,于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不顾年迈,竟亲笔为这个学生写出了((学书迩言))。这时他身边没有参考书,完全是凭记忆写出来的,虽然篇幅不长。但简明扼要可称是初学书法者的良好读本。

     杨守敬在一九一五年一月九日去世后,噩耗传至日本,二月六、七两日,由杨守敬的学生山本竟山倡首,在京都冈崎府立图书馆楼上举办了追悼杨守敬遗墨资料展和讲演会。一九八五年杨守敬逝世七十周年之际,日本1书论研究会.I于八月四日至十二日,历时九天,在京都市思文阁美术馆举行了“杨守敬逝世七十周年纪念展”。四日在开幕式大会上,有来自日本全国的书法研究人员、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共二百余人,在欣赏了展品之后,还倾听了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名誉教授中田勇次郎题为“杨守敬的书法和书论”的讲演。一九八六年三月由田次郎与杉村邦彦任正副团长的日中书法交流学术访中团来武汉举行“杨守敬纪念馆”成立活动时,由杉村邦彦先生率领全体团员专程去宜都参加了成立大会并拜谒了杨守敬的墓地。一九九。年九月,日本书道教育学会理事长石桥鲤城率代表团来访宜都杨守敬纪念馆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年“书道教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举办以湖北省博物馆藏品为主要展口阴的“近代日本书道之祖杨守敬及其友人书展”时,湖北省博物馆代表团应邀前往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了开幕式,会上日本书道教育学会会长、九十四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石桥犀水先生讲了话。日本书法界到会参加开幕式的不下数百余人,规模甚大。配合这次展出,日本中教出版株式会社出版发行了((近代日本书道之祖杨守敬及其友人书展图录)),日本书论编辑室编印了“杨守敬特集((书论))第二十六号”,会后日本书道教育学会理事长石桥鲤城先生及好几位日本书法家,还与湖北省博物馆代表团成员举行了一系列的座谈,笔会,极为热情友好,宾主尽皆欢悦。一九九二年八月下旬,日本书法界还组织,杨守敬书学交流访中团专程赴宜都杨守敬纪念馆,进行学术交流并展出了杨守敬书法作品及访中团成员的书画作品。一九九九年九月,日本杨守敬故里参观并书法学术交流访中团与宜都杨守敬学术研究会在宜都举办第五次中日杨守敬学术交流会的同时还举办了“中日书画联展”。这种以杨守敬书法和书学为内容的友谊交往,已持续将近一百余年了,而且近十多年来使很多的中日两国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有了深厚的友谊,结成了新的朋友。这种交往,无疑还要不断继续发展,因为书法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爱好的传统艺术,也是最能加深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一根纽带。一百多年前杨守敬因翰墨之缘在日本种下的种子所开出的花朵,已愈开愈大,愈开愈艳,这是艺术之花,友谊之花,我们祝愿她欣欣向荣,永不衰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