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患者的血管内治疗体会

 火米119 2016-06-27

彭小祥,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组常委,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基地医院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超声工程学会颅脑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委,武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脑血管病组秘书,湖北省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病情简介


患者:男性,68岁。

主诉:“头昏、行走不稳3天,加重1天”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药物控制尚可;有冠心病史;1年前MRA诊断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VBD)。

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定位体征。

入院后第6天

夜间突然出现呼吸急促,痰液较多,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差,予以吸痰、面罩吸氧,出现呼吸停止,心率进行性下降,予以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5天后

给予DSA+VBD多支架血管重塑术治疗,术后3天拔出气管插管同时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2周患者可以下床行走,仅仅遗留声音嘶哑,偶有饮水呛咳。

2012年头部MRI(入院前1年)


2013-2-6  头部MRI(入院当天)


2013-2-17 磁共振DWI(加重后5天)


2013-2-12  DSA(入院第6天)


2013-2-17 VBD 血管内重塑治疗


2013-5-31 (术后3个月) DSA复查



术后随访(3年内)

术后3个月:患者神志清楚,言语稍欠流利,四肢肌力正常。

NIHSS 1分;mRS 0分

术后1年:患者神志清楚,言语稍欠流利,四肢活动正常。

NIHSS 1分;mRS 0分

术后2年:患者神志清楚,言语稍欠流利,右侧下肢肌力4+级,余正常。

NIHSS 3分;mRS 1分

术后3年:患者神志清楚,偶有饮水呛咳,言语稍欠流利,右侧下肢肌力4+级,余正常。

NIHSS 3分;mRS 1分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的概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迂曲、扩张和延长。


·1986年,Smoker 等[1]首次提出VBD的概念。

·2005年,Caplan[2]对VBD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取代了既往“椎基底动脉系统迂曲”、“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巨大延长的动脉瘤畸形、动脉变异及梭形动脉瘤”等术语。

VBD的流行病学

·VBD在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05%~4.5%,卒中患者的发生率高达8%~ 9.6% [3]

·Ince[4]研究表明:首次发生卒中的人群中VBD发生率约2.06%。

·Kumral [5]研究发现:后循环梗死患者中VBD发生率可高达3.7%。

·日本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借助MRI及MRA检查,非症状性VBD在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约占1.3% [6]


V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VBD的病因不完全清楚

·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高血压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与常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不同,后者主要是中膜的弹力纤维变薄及弹层崩解、破碎)

  • 先天因素:多囊肾综合征、Pompe 病、马方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等

  • 其他因素:包括感染(梅毒)、异常金属基质蛋白表达等

 

VBD 的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压迫和脑神经损害症状(脑桥、延髓、Ⅲ、Ⅴ、Ⅵ、Ⅷ)

·脑积水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面神经受压(面肌痉挛)

脑积水



Smoker: HR CT 诊断标准

基底动脉(BA)分叉高于鞍上池或位置位于旁正中之外且直径≥4.5mm  定义为VBD。


BA高度分级评分

BA偏移分级评分



Ubogu, Zaidat [7] :MRA诊断标准


 MRA的迂曲、延长分级

VBD的治疗

·目前并无确切有效的治疗,仅对症或针对VBD的并发症进行治疗[8-9]


血流导向


血管重塑术:弹簧圈辅助支架/支架套叠术


   小  结    

·VBD的病因、有效的治疗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通过对我中心的1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的3年随访,无论从影像学还是从临床症状来看均取得了较大改善。

·通过学习文献及自身治疗经验来看,对于症状性VBD尝试采用多支架套叠或弹簧圈辅助支架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略)

编辑  黄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