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人之恶:韩信临死都没看清真凶面目

 昵称18494966 2016-06-27

清华大学出版社不日将推出本人解史新作,敬请欣赏摘要选节6——

好人之恶:韩信临死都没看清真凶面目

萧丞相救我!”

这是大汉开国大将军韩信“被捕”时的悲戚呼救,这声呼救比那句家喻户晓的“狡兔死走狗烹”更令人寒彻心骨。

韩信绝望时所寄往的救命人,就是大汉著名的“好好先生”萧何。


萧何,公元前257年生人,原为秦末江苏沛县一主吏掾,这个职务是辅助县令政务的重要角色,相当于县长助理。《汉书》记载:萧助理“起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也就是说,这个人就是个替县太爷代笔的师爷,没看出什么大本事。然而,此人的性格在三教九流的人群众,却是一个优势。用古话来说,他是以“贤人品格”立世。什么是“贤人品格”呢?那就是性格随和,待人宽厚,这样的人,让接触的人都觉得不错,肯定是颇有人缘的。

萧何的发迹确实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人缘。他平易近人,很是交了一群有用的人,这些人后来在天下大乱时,大多成了气候。

此外,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眼力。

在三教九流的朋友圈里,他发现了一个“龙种”:亭长刘邦。这个亭长也就相当于现在乡长,职位比萧何的县长助理还低,但萧何确实眼力不凡,他主动将刘邦的位置移到主位,推之捧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号召大家团结在这个刘乡长周围,同心同德,居然完成了改朝换代的伟业。

所以,这位萧何先生,自然被刘邦视为第一功臣,大汉建国后做了百官之首:西汉首任丞相。汉五年,在刘邦对下属论功行封时,萧何被封为开国第一侯:酂侯,食邑八千户。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建功立业的军事人才,除了当皇帝,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做“万户侯”,萧何这个待遇离“万户侯”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那些和刘邦一起出生入死、枪林弹雨的武将们深感不满。

而这里的武将之首,大将军韩信却没有跟萧何争功,从一个流浪者到拜将封王,能有今天,他最感激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如果不是这位萧老师月下追他,他能不能有出头之日确是两说。何况自己已被皇帝封王(楚王),又有什么好与萧老师争的呢?在韩信心里,他绝对是把萧何当做了最可信任的“大好人”。刘邦的话他可以不信,但萧丞相说的每句话他都信以为真。
   问题就出在这了。因为相信这个“大好人”,没看清老师的真面目,最后韩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关于萧何的为人,我们都知道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成语来自两段故事,事关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第一段故事说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大家都知道,津津乐道;第二段故事,是萧何诱杀韩信,败也萧何。对萧何而言,不好张扬,有点说不出口,但却能显出贤人真面目——

我们知道,韩信自从替刘邦打败了劲敌项羽后,即成为刘邦的最大一块心病。韩信在大汉建国之后被封楚王,但刘邦看出韩信,与萧何不是同等人物,个性有余,奴性不足,所以对韩信的猜忌和谋害之心一直滋长。

汉十年,即公元前196年,韩信旧部陈豨反,刘邦率军亲征,韩信托病没有跟随。此间,又有“群众”告发韩信谋反。这个“群众”原是韩信手下一家奴,因为犯错被主人韩信惩罚,于是联合家人集体反水,到刘邦老婆吕后那里告发韩信,说韩信准备“解放赦免诸官的奴隶”,组织他们来攻打留守的吕后和太子。

史书记载,吕后得到告密后,急忙向萧何问计。

可见,吕后这个狡诈女人也把萧何视为自己人。

她的确没有看错人。

萧何坚定地站在了吕后这一边。为什么?因为萧何虽被称为“贤人”“好好先生”,但他的大方向定位并不是让百姓赞扬的好人,而是让主人放心、永远跟着主人指挥棒走的“奴贤″好管家。当初他举荐韩信不是为了韩信,而是为了自己主人刘邦霸业。老板需用才,他帮寻;而今老板娘要杀才,他也绝对不保。

萧何知道,虽然吕后和刘邦时常闹别扭,但从政治利益讲,这两口子是一体的。所以,迎合吕后就是迎合刘邦,那是必须的。为了迎合主子,博得对自己的加倍信任,此时的萧何屁股决定了脑袋,甚至为了屁股放弃了脑袋,正常的思维和主见都空白了。

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萧何难道不知,一个对主人怀有私怨的家奴举报根本不足为信?那极有可能是为自保诬告之词,而且,有御林军护卫的皇宫也非常安全,根本不可能被一些官家的奴隶攻破。但是,为了表明立场迎合主子,那个曾经帮助主子寻找奇才的伯乐,而今却承主子的意,抛弃了逻辑思维,开始为主子设计如何杀掉这个奇才了。

萧何为吕后出了一个高明的骗招。这个骗招由萧何亲自领衔主演。吕后甘当配角。

第一步,根据萧何的计策,吕后从皇宫发出敕书,这个敕书有多种用途,此时就相当于“中央请柬”。敕书称,举兵反叛的陈豨已死,要求诸侯大臣来参加庆祝会。请柬发出后,韩信保持足够的警惕,打算还是称病不出。萧何早就料定这个情况,于是,实施第二步。

萧何亲自登门,前往韩信的住处问寒问暖,并假装伯乐为千里马着想,真诚地劝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也要勉强来祝贺一下,不然会引起主公对你怀疑。”

吕后的话韩信可以不信,但老师的话不由不信。韩信带着老师好意,贸然进入皇宫。结果落入陷阱。韩信一进宫门,就被吕后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捆绑。

次日即被武士用长戟残杀于长乐钟室。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说我很后悔,没有采用谋士蒯通的建议,真反早反。如今却被妇孺之辈算计了,这恐怕就是天意吧。

这句临终之言,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韩信充其量是个“思想犯”,没有谋反的具体行动,否则他在最佳时刻早反了;二是说明韩信之死,纯属被人陷害欺诈。被谁所诈呢?“儿女子”。韩信说的“儿女子”,当然主要指的是吕后。但“妇孺之辈”,他的那位断了脊梁骨的伯乐是否包含在内呢?不得而知。

在诱杀韩信这件事上,后人有替萧何辩白,视为无奈。但纵观萧何行事的老练,此举丝毫看不出不得已的痕迹。

而且,伯乐确实从杀千里马这件事上得到了好处。刘邦班师回朝后,得知萧何帮老婆助杀韩信,大为赞赏,于是萧丞相被提拔,变成了“萧相国”。大汉建立之初,先有丞相,后设相国,最后又改为丞相。相国其权重超过丞相。所以,有一种说法,萧何是踏着学生的鲜血而求官、被刘邦夫妇由丞相升为相国的。关于这一点,正史没有记载,但正史却确凿了此时萧何待遇提升:萧何诱杀韩信后,被刘邦加封五千户,加上之前的“八千户”,总共“一万三千户”,通过杀自己的学生,萧何一下了就成了“超万户侯”。

萧何助杀韩信,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污点,但对萧何的这个污点,很多人都持同情态度,仍把萧何当好人看。不能不说,对于“好好先生”的本质,很多人并没有看透。萧何推崇黄老,一生以“贤人”面孔立世,在西汉大营里,他长期扮演了一个“好好先生”的角色。然而,这个“好好先生”有两个精神底色,却没被大多数人识透。

一是奴性。我在前面说过,萧何的内心深处,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奴贤”,做主子的忠实奴才。主恶则奴恶,主善则奴善。在刘邦周围,他始终以“忠实的老奴管家”姿态忙前忙后。

二是恋权。说白了就是官迷。历史证明,往往奴性强的人,却是官瘾最大的人。尤其是尝到权力甜头满足虚荣心之后,舍命也不想放弃。萧何就是这样一个人。权力欲和虚荣心都特别强。

了解历史的读者应该清楚,刘汉天下,可以说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个明摆的功劳萧何应该明了。但在刘邦吕后对功臣变脸后,萧何却主动助纣为虐、承担了“请君入瓮”的重任。从萧何自身角度上讲,他助吕后杀韩信,既为主人着想,更多恐怕也是为自己考虑。为自己考虑什么?一是与这匹自己挑选的、已经失宠的千里马划清界限,二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主人面前的信任额度。所有的目的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保住官位,加官进爵,尽享荣华富贵。

众所周知,大汉开国皇帝刘邦整垮了几乎所有功臣,却独留下萧何。而历史上,也只有萧何这样的官员,能成为官场不倒翁,政坛常青树。这是为什么?

 查考历史可知,不是刘邦没动过杀萧何的念头,他曾一度将萧何下狱,但最终还是没有杀。可以说,萧何的作用是对他们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既可当做“管家、勤务兵”使唤,又可成为伪装极好的帮凶。萧何唯刘邦吕雉马首是瞻,只要是刘邦两口子需要,让他干什么都可以,哪怕去做一个奸人。这种双面角色,对刘邦夫妇而言,实在不好找。故此,主子舍得杀这样的奴才吗?!

可叹聪明一世的韩信大将军,临死前还在渴望“萧丞相救我”,或许他死前恨刘邦恨吕后,但并没有恨萧何,因为他像很多善良的人一样,到死都没有看清“好好先生”的真实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