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必胜刚强做人就其低,做事才能就其高。正如老子所说的,弱小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成为老子处世与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知雄守雌、坚守柔弱以避免“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而永葆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 当然,老子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柔弱必胜刚强的结论和处事之道,与他对于强弱观的理解或者说与他的强弱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老子看来,玄的对立两面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或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其无正也”。如弱相对于强者而言才是弱,而相对于弱者而言就不再是弱而是强了。 所以,老子的强弱观正是建立在这种“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或者说强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基础上的相对强弱,而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强弱。而建立在这种相对强弱观基础上的柔弱必然胜刚强的理论,则当然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观点。因为按照这种相对强弱观,当然只有弱才可能转化为强,不能转化者即不是弱,反之亦然。或换句话来讲,一种按某先验或绝对标准似乎已经很强的东西,只要它还能转化为更强,那么它相对而言就仍旧是弱,而不是真强,等到它是真强了,那么它也就只能向弱转化了。所以,老子基于这种相对强弱观推论而来的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结论和处世之道,其实也就是说要大家始终坚持和努力做到“柔弱微细生之徒”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做一个形弱实强者,而不是要大家甘当一个绝对或真正的弱者,因而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处事与处世之道。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不同的事情,很多不同的遭遇。大事小事,都会遇到,都会面临,人们往往只顾盯住大事而忽视小事的存在。“阴沟里翻船”、“十年打雁,最后却被雁啄了眼睛”,说的或许就是这样的道理。走了很多路,爬了很多山,涉过很多河,最后,遇到一棵小草,被它划破,感染,过敏,忽视,拖着,病菌侵蚀身体,最后死亡。例子虽然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无稽之谈。 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胜枚举,如田单破燕巧施火牛阵、长勺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同样,自古以来,以少敌众,以弱胜强的故事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因为弱者与强者相遇,看起来理所当然是一场胜败已分的战争。但,当弱者以一己之力战胜强者的时候,会带给人们惊喜,而人们也渴望这样惊喜。自然,人们就会把弱者奉为经典,视为典范。在人们的追捧之下,弱者慢慢地成了所谓的强者。后来,这个强者孤傲了,自我了,于是,他的命运似乎也是注定被另外一个弱者灭杀掉。这时,人们不会来追逝这个强者的过去,只会看到现在他下去了,从而去追捧另外一个新的一个弱者。 弱者,克了强敌,把巨大的困苦艰难消灭了,最终却倒在了奉承这样看似渺小的事情上,悲哉!所以,当人们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自以为是地忽视对方,一个巨人可能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只蚂蚁可能让人们视而不见,甚至是连视都没有。最后人们抗击了巨人,放跑了敌人,却被毒蚂蚁咬了,中毒而亡。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人初生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的时候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初生的时候枝干柔韧,死亡的时候就变得硬枯。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正在生长的一类。所以陈旧强大的趋于下降,新生柔弱的正在上升。 所以,柔弱胜过刚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我看来,柔弱胜过刚强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正如老子所说“鱼不可脱于渊”。因为盛极必衰,所以我认为此处的刚强必是那些陈旧并且开始停滞不前的事物,而柔弱是那些兴兴向荣的,正在逐渐壮大但是看起来还很柔弱的事物。 绵里藏针是一种语言艺术,以弱胜强是一种战斗艺术。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一时的胜利不叫做成功,笑到最后的才是成功。 感悟:低调处世与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不露中成就事业。低调处事与做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强占也不发任何声音,自己的人格被别人侮辱也不反抗,这不是低调,这是懦弱。低调处世与做人,是做人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炫耀,处世不要总耍小聪明,不要以为除你之外全天下人都是傻瓜,而是要清楚,自己有本事慢慢拿出来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乐于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这样在你需要别人帮助时,才有人愿意帮助你。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为什么大凡低调做人与处世者往往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调做人的原因……..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