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媒体记录|edX中国区代表刘俊杰:MOOC新趋势和新挑战

 昵称34587056 2016-06-27

6月20-21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的“2016(第三届)中国MOOC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以“慕课中国标准引领未来新教育”为主题,聚焦中国慕课建设、应用、管理与运营实践。会上,edX中国区代表刘俊杰,发表了《MOOC新趋势和新挑战》为题的精彩演讲。

                               


2016(第三届)中国MOOC大会现场



edX中国区代表刘俊杰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MOOC新趋势和新挑战。


edX是在12年的时候,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立的。它是非营利性机构,使命有三个。





第一个使命是跟全世界分享最优秀的资源。


机构成立之后,我们陆续吸引了将近100所机构在edX开课,其中大部分都是各国的名校,中国有清华北大。此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一小部分的企业,还有VPS这样的企业。我们的课程数量达到将近一千门,有一些大学课程,还有其他的板块。根据今天早上最新的数据,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00万,基本上覆盖每个国家,选课人次有2600万,等于每个学生有三次左右的选课。




OPENedX这个开源系统,目前全球各地有100多个机构在使用,包括中国的学堂在线,还有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MOOC平台。还有麦肯锡的国际企业,做他们的员工培训。目前,这个平台翻译成了16种语言。




第二个使命是希望通过慕课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有800万的用户,有2600万注册人次,每次完成一个课程,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点击,有大量的数据,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我们可以研究用户学习的行为,还可以给老师一些工具,让他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看哪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








第三个使命是校内教学。


慕课导师都知道,生产MOOC的成本非常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神成本。除了帮助学生学习课程之外,我们也关注校内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尝试,大家最熟悉的翻转课堂,就是让学生提前在家看视频,把测试题都做了,上课时间用来讨论、答疑和做实验等深度学习。老师会根据学生相应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我们目前有250个混合式教学课堂试点,有15000名学生在尝试。






以上分享的是我们的使命。edX成立至今有四年时间,现在发现一些新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新的趋势首先是指课程的系统化、模块化。


大家知道MOOC刚成立的时候,很多时候一个学科,学完这个课程,就没有中级和高级的课程。在这几年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高校开发课程,把一个专业的课程,根据难度分成3到10门课程,组成一个系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完成不同的系列组合。模块化和系统化是相反的趋势。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只是完整的一门课程,我们把相关的课程,把每一门课程选取相关的点,重新组合、重新打包,做一个适合我自己学习的新的课程包。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在尝试的一种方式。




其次,是课程类型多样化。


刚才提到edX是哈佛和麻省理工两个高校成立的,第一批课程是大学课程。我们发现用户有很多需求,除了大学课程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课程。根据用户的反馈,为他们开设更多类型的课程,包括高中的课程板块,为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前进行一些准备。有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选择专业,每一个专业学一个基础的课程,从而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我们还开设了学分课程。这个MOOC教学到底有多大的用途呢?我们在2015年开了学分板块,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课程,在线考试修学分,这个学分不需要申请,可以直接学习。还有另外一个好处,你可以在考试通过之后,再决定是否用这个学分,有很大灵活性。在这个项目里面,学生完成大一的学分所支付的学费,不到线下的十分之一。节省一年时间和一大部分学费,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在去年推出一个非常有创新的项目,叫微硕士项目,是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把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在线学习,不需要申请,不需要考托福。经过在线学习,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和考试之后,可以获得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微硕士认证。可以拿这个认证找工作,还可以继续学习MIT线下的项目。如果需要录取的话,花一半的学费,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学习获取正式的硕士学位,它改变了的原有的招生模式。我们在预测一个学生是否完成完成硕士的标准化考试,通过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预测他/她能否在硕士项目中获得成果。我们看它的表现,看每天的数据,这个数据是预测他成功的证明。我们不需要再看他的本科成绩,以及托福之类的分数了。这就改变了传统招生的模式和思路,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思考。




我们的用户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白领用户,大学毕业没几年,可能没有机会读硕士和MBA之类的。我们推出了一个职场培训的板块,给白领提供职业技能、沟通领导力等培训。




还有专业考试备考课程。考试在各个国家都是非常热门的一个市场,我们也根据用户的反馈,为他们开辟这样一个板块,像托福、雅思、ACCA、M&A,风险管理、Linux认证等。我们会邀请考试出题机构来开设这个课程,像Linux课程由基金会开设的。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来帮助用户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




第三个是学习、考试方式多样化。


在MOOC刚开始的时候,一个课程主要有录播的视频和简单的测试选择题,最多是文字稿答题。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教学需求,因为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愿景。所以说,老师的反馈为他们开辟了各种各样新的教学功能,比如说人文类的课程有阅读联系,我们就开通笔记功能。在阅读的时候,你可以把这段话标时态,还可以把这个笔记进行分享和讨论。除了文字笔记之外,还开通图片笔记和视频笔记。在图片笔记中,欣赏一幅名画可以做一个标记,可以提问和讨论或者把标记保存在笔记本里。




这个是叫记忆表现,这个是全世界分享的课程,这个课程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演奏者和曲调,老师在这个课程里通过记忆曲线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这些知识点。




这是一个讲历史的动态地图。让学生操作这个地图,某个时间点、某个朝代、某个地点,比如说某些省,再选择主题比如说经济或者是数字,然后提问,让学生找到地图里相应的信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个是青铜器,也是历史课程中碰到的。线上的没有这个机会,把青铜器进行360度的扫描,线下的学生可以放大旋转,看的更清楚,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的要求。




这边还有新的工具,让学生根据主题填写答案。相同数量越多的词汇,字体显示会比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看到别人在想什么,可以选择和别的学生是不是一样。右边是很简单的问卷调查,课程设计很多的讨论和辩论的环节。我们在辩论的时候,学生选择你的观点,如果你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我们看师生反馈是什么样的。






我们还有很多理工类的课程,像生物、物理、化学,我们为这样的课程开通了不同的功能,比如说电路连线,还有化学分子和DNA。我们的考试比较多样,不仅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写作题,我们会针对学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设计。


另外是互动方式的多样化。MOOC领域比较薄弱的环节是互动,我们作题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没有人给解答。这个时候我们采取其他的模式,比如说录播和直播的课程答疑,每周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个师生线下见面会,比较容易理解。第三个,学习者社区,像Facebook小组、微信小组等,让学生去讨论。我们还会请校外专业助教,在前几周,我们跟印度一个机构NIIT,达成了协议。NIIT是非常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我们通过这个机构来进行一些助教的服务,学生在NIIT学习edX课程。




在其他的国家做一些类似的尝试,还有一点附加价值多样化。一直在思考,学习MOOC到底得到什么东西,是知识还是证书,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课程老师会想一些新的办法,来给他们更多的优惠。通过这门课,有免费的电子书。




这是京都大学的一门课程,他们给学生提供的福利是出席学术会议。是在这个课程举办一个比赛,最后获奖的学生,可以在京都大学参与学术会议,跟老师进行交流。




这是跟美国的MOOC基金会成立的一个项目。我们邀请13岁左右的初中生来学习这个课程,如果表现优秀的话,可以得到基金会大学奖学金。还有一些课程提供工作、实习机会。

 




同时,在MOOC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挑战。


第一个是作弊问题。我们在后台也确实发现很多作弊行为,比如说一个IP地址5个账号,第一个没有问题,最后一个是满分。有一个账号在1分钟时间内,回答70道题,每答一个题还不到1秒钟,这就有可能是作弊的行为。


我们刚才提到了学科项目和学位项目,这两个项目对考试的过程非常看重。怎样保证考试过程有效?我们会在监考过程中做一些设计,通过电脑锁屏把屏幕锁住。


第二个挑战是证书的认可度。我们希望提高证书的认可度,希望有更多监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身份证件。还会有系列证书,如果完成一个系列的课程,获得系列的总证书,这个证书的含金量会比一门普通课程证书含金量更高。


第三个挑战是可持续性的问题。作为NGO,我们不以营利为目标,但需要一个收入的来源才能保证能持续运营下去。所以我们会开通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通过这样的服务去获得一些收入。


还有就是完成率的问题,怎么把线下的课程结合在一起。




今天就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系根据edX中国区代表刘俊杰在2016(第三届)MOOC大会上的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整理:中教全媒体 李莎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