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课堂| 糖尿病用药的常见误区

 春风秋水501006 2016-06-27


李乃适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教授,医学博士,理学博士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人数已经逼近一亿,多数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降糖药来稳定病情。然而,近年糖尿病药物层出不穷,而患者身体情况千差万别,给基层医生用药带来了相当困惑,如何能把病人的血糖控制在理想的状态,进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本篇介绍糖尿病用药的常见误区及用药原则。

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
2型糖尿病由两个部分组成:1、胰岛素分泌缺陷;2、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
如上图所示,在糖尿病发生之前开始便出现胰岛素抵抗,并逐渐加重,此时β细胞分泌逐渐增加,当β细胞分泌到达极限后β细胞分泌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升高,并逐渐进入糖耐量降低阶段,随着程度加深,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等加重。
图2:胰岛素分泌模式图
图3:正常人餐食胰岛素分泌
如上图2所示,当血糖升高,则β细胞分泌胰岛素,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中,如上图所示:正常血糖为黄色标志,三餐时出现高峰,平时以低峰存在;胰岛素分泌可划分为基础胰岛素和餐食胰岛素两部分,餐食胰岛素又可划分为第一、二两相,正常胰岛素分泌由这两部分构成;2型糖尿病主要是餐食胰岛素分泌不足(一般为第一相消失),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正常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进行。临床上可分为胰岛素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胰岛素治疗也即补充治疗,即“缺什么,补什么”,具体补法较为复杂,但总体是依据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进行;而口服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两方面。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作用部位
分类
1、促胰岛素分泌剂
1)磺脲类: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2)非磺脲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2、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
3、抑制小肠吸收葡萄糖类: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4、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吡格列酮等。
作用部位
1、胰腺: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等,作用是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2、肝脏和肌肉: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作用是提高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小肠:如阿卡波糖类,主要是调节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较慢。
各类药物作用机制及其副作用
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
图5: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图
图6: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图
如图5所示,正常情况下,糖类进入胰岛细胞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造成K离子通道关闭,Ca离子通道开放,从而储存胰岛素得到释放。如图6所示,磺脲类即作用细胞膜上的磺脲类受体,造成K离子通道关闭,Ca离子通道开放,从而加强胰岛素的释放。
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1)低血糖:优降糖作为长效降糖药,体内血药浓度较高,使用过量造成的低血糖一般不易恢复,需住院静滴2-5天;
2)体重增加:由于经常性低血糖易造成防御性的进食增加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3)消化道、肝肾功能、过敏及骨髓抑制等。
5.1.3非磺脲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区别
1)作用位点不同:作用位点更加靠近细胞膜,所以胰岛素分泌也较磺脲类药物快;
2)更加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可以使糖尿病患者餐食胰岛素第一相相对恢复;
3)安全性更高:低血糖发生率低,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小。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减少肝脏葡萄糖异生及葡萄糖的输出;
2)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肉组织的无氧酵解;
3)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4)改善血脂情况:降低TG、LDL-C、血CHO等。
双胍类药物副作用
1)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厌食等;
2)乳酸酸中毒,最为重要:一般发生在肾功能有损害的患者中,发生率极低,为0.03‰,但排除有禁忌症的病人时,其发生率为0。
注意:肾功能减退及老年病患者应谨慎运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于PPARγ受体,促进葡萄糖转运酶的数量和葡萄糖运载速度增加,从而达到降糖效果,同时促进产生炎症因子,一定程度上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效果,从而改善血糖状况。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
1)与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合用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2)部分患者体重增加;
3)可加重全身水肿情况;
4)引起贫血及红细胞减少等。
糖苷酶抑制剂
图7: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图
正常情况下,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时葡萄糖吸收较快,在空肠达到高峰,在回肠时基本吸收完全。加用阿卡波糖后,抑制了葡萄糖吸收酶活性,所以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较慢,从而改善肠道情况。
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1)对此药过敏患者;
2)肠道疾病:炎症、溃疡、疝气、消化不良等;
3)肾功能减退,血Cr>2.0mg/dl;3)肝硬化;
4)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感染、创伤、手术等;
5)妊娠、哺乳;
6)合用助消化、制酸、胆盐等可削弱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效果。
GLP-1新药
GLP-1类药物作用机制
如上图8所示,GLP-1为肠道L细胞产生激素,既可以作用于大脑,促进大脑的饱腹感,又可以抑制胃肠空,还可以促进葡萄糖依赖型胰岛素分泌、抑制升血糖激素的分泌等,但其半衰期较短。
常见GLP-1新药
1)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纳肽、利那鲁肽等;
2)DPP-Ⅳ抑制剂。
常见误区
1)吃了药我就可以随便吃了。
若口服降糖药方案好,吸收的营养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否则血糖控制差,降糖效果不好。
2)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只是一种治疗方案,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是因为饮食控制不佳。
3)阿卡波糖没有副作用,随便用。
阿卡波糖有相关禁忌症:①对此药过敏患者;②肠道疾病:炎症、溃疡、疝气、消化不良等;③肾功能减退,血Cr>2.0mg/dl;④肝硬化;⑤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感染、创伤、手术等;⑥妊娠、哺乳;⑦合用助消化、制酸、胆盐等可削弱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效果。
4)二甲双胍伤肾。
①真正“伤肾”的是高血糖;②二甲双胍经肾脏代谢,肾衰患者不可用;③该说法源于售卖假药。
5)新药就是好。
①糖尿病的异质性很强;②对新药的认识不够完善
6)给我用最好的药。
①糖尿病的异质性很强;②个体情况不同,不存普适的“最好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