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受骗数亿元或“打水漂”

 吖吖2015 2016-06-27

家长受骗数亿元或“打水漂”

作者: 时间:2016年06月23日 信息来源:扬州日报

        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涉嫌欺诈案。在北京、河北、苏州、上海等地,万余家长受“存学费,送超长免费课时,返本金”“存学费,享低折优惠,可随时退款”等广告诱惑,遭遇数亿元教育投资可能血本无归的悲剧。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整治教育领域特别是社会教育机构非法集资乱象。

    预收学费数亿元后老板跑路

    聚智堂是一家全国连锁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近日,该机构突然停业,负责人涉嫌跑路,不少预存了高额本金的家长被“深套”。目前,北京、天津警方均已介入调查,涉案金额可能高达数亿元。

    聚智堂最诱人的一招就是“感恩聚划算”套餐。家长预缴不同金额的学费本金,按一定利率产生利息,但利息不是现金,而是聚智堂的不同课程。预缴学费越多,赠送课时也越多,承诺课程结束时,返还家长本金。

    记者日前在聚智堂北京宣武校区教学点看到,一块广告板上写着:“预存5万元,一个月赠送8小时名师一对一,预存10万元赠送16小时……预存学费一个月后返还。”

    据记者了解,有的家长预存学费达近百万元。随着多家分校接连关闭,众多家长的预缴学费或将“打水漂”。

    同样遭遇其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欺骗的,还有河北、江苏、上海等地的家长。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三大“硬伤”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三大“硬伤”。

    以预收学费变相非法集资。预收费模式在教育培训领域十分普遍,收费主要用于支付场地、师资、管理、设备等各项办学成本,完成教育培训全过程。但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企业以预收学费是行业惯例为幌子,变相非法集资。

    证照不全涉嫌非法经营。依据相关规定,成立正规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物价部门等办理相关证照。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证照齐全的社会教培机构并不多。

    预收学费资金管理成“暗箱”。社会教培机构资金链断裂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二是外部投资失败。一些机构以扩大校区、补贴正常经营为由,大肆集资吸储,在家长甚至员工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挪作他用,进行其他领域的高风险投资。

    预存学费需明确收费边界

    记者调查发现,预存学费已成社会教育培训行业的隐性风险。除了行业自身运营问题外,对其涉嫌违法经营、非法集资行为的监管状况也亟待改善。

    教培机构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某社会教培机构天津分校校长表示,社会教培机构既是学校更是企业,这种双重身份为“打擦边球”经营提供了很多便利。

    “比如,你可以先到工商部门注册教育咨询公司,然后以咨询的名义开展教育培训。在办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在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不会管,而工商部门通常又不会对机构招生资质、教学质量、师资来源、经营内容等进行详细监管。”这名校长说。

    承办苏州新动态培训机构跑路案件的法官建议,改变监管不力局面,工商部门应提高培训行业准入门槛,在准予注册前对其注册资金、经营规模、经营资质、信用记录等进行严格审查,教育部门应对培训机构加强审核。

    福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甘满堂建议,由于家长对风险的评估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共建“黑名单”防范不法分子,对教培机构的财务风险提出警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