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讥讽为“弄獐宰相”,却将安禄山收拾得服服帖帖

 青梅煮茶 2016-06-27
2016-06-23 草上风语 时拾史事
成语“口蜜腹剑”,说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因他外表和善,言辞动听,却总是在背地里使绊子害人,当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要搁现在,就是典型的“高级腹黑”。
李林甫是唐朝的宗室,其曾祖长平王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虽说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这个背景足以保障他不会摔倒在人生的起跑线。加上他生性阴柔,精于权术,善于揣摩领导意图,很快搭上了宦海直通车,成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禄大夫,成为唐帝国核心领导层中的一员。
简单解释一下,先秦时期各国的丞相或宰相只有一人,管理百官和行政事务,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一般会有右丞相和左丞相两人,而唐朝搞的是皇帝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核心是“三省六部”,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都可称为“宰相”,有时六部尚书也会享受宰相待遇,上面所说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这个意思,史称为“群相制”。
光禄大夫是汉武帝设置的顾问,魏晋以后成为一种荣誉职务,其中加金质徽章紫色绶带的,叫“金紫光禄大夫”;加银质徽章青色绶带的,叫“银青光禄大夫”。这个东西主要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各朝代的品级也略有不同,属于“面子工程”之列。
“弄獐宰相”弄权有术
作为一名宰相,李林甫的文化水平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与跟他同时为宰相,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的张九龄相比,表现的相当“糟糕”。他的表兄弟太常少卿姜度生了个儿子,李宰相欣然手书贺函,上面“闻有弄獐之庆”一句,让现场争相观瞻领导贺信的一众官员惊掉了下巴。
古人将生男孩称为“弄璋”,寓意执“璋”(玉器)封侯受爵;将生女孩称为“弄瓦”,寓意执“瓦”(纺锤)持家有方。李林甫写的“獐”,是一种小型的麝,翻译出来极富画面感:祝你家小公子长大后撵着狍子满山窜!
这并不是笔误,事实上李林甫不只一次制造这种低级的文字笑话。在一个文化成果灿烂辉煌,随便一个大老粗都能吟得一首好诗的朝代,宰相的错别字就格外耀眼,李林甫也因此被讥讽为“弄獐宰相”。
'弄璋”不在行,李林甫在弄权树威方面,却是无师自通的行家里手。他与张九龄、裴耀卿同日拜相,就职典礼上,张、裴二人弯腰趋进,谦恭逊让,而李林甫大大咧咧站在二人中间,趾高气扬。时人惊叹:这是一雕挟两兔的节奏啊!
果然,几
年工夫,张、裴这两只兔子先后就被李林甫这只雕给撵出领导核心,换成了由他推荐、听命于他的牛仙客、陈希烈等人。
李林甫真的很受宠,也真敢摆谱。宫中每次饭菜添了新花样,唐玄宗总是第一个想到李林甫,命宦官捧着饭盒送到他家,往往前一拔儿送肘子的还没走到,第二拔儿送汤的又出发了。而李林甫借口天子圣明,天下太平,把上朝办公时间大大缩短,在家中处理公务,百官都聚集他家门口排队等候召见,另一个宰相陈希烈坐镇政事堂,却无人谒见。陈宰相也表现的很乖,从来不参与意见,只管署名画押。
安禄山身兼两个节度使,仗着唐玄宗和杨贵妃宠信,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第一次见李林甫时傲慢无礼,冷嘲热讽。李林甫不动声色,当着安禄山面召见御史大夫王鉷,王鉷权势仅次于李林甫,却在李的威严训斥下表现得奴颜婢膝,乖巧如猫。安禄山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开始打鼓,态度马上转为恭敬。
人常说“头回生,二回熟”,形容接触久了更容易打交道,但这话放在李林甫身上完全失灵。安禄山与李林甫接触越多,越是感到恐惧不安。李林甫察颜观色能力超强,很可能学过“读心术”之类的魔术,每次与安禄山谈话,总能猜透他的心思并一语道破,让安禄山感到脊梁骨发凉,即使在寒冬腊月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大事小情不敢有丝毫的隐瞒。
安禄山返回范阳后,安插在京城的眼线每次回去,他第一句话不是问皇帝如何,也不是打听小干娘(杨贵妃)安否,总是问:十郎说了什么?(十郎是李林甫的昵称。唐人喜欢以家族排行昵称,以示亲敬,如武则天宠爱的张昌宗,王公贵族都呼之为“五郎”)
如果听到称赞的话,安禄山就眉飞色舞;如果听到李林甫传话让他老实点,安禄山就会拍着床榻苦恼地嘟囔:唉,我死定了!
有人认为,如果李林甫不死,借个胆子给安禄山,他也不敢造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因为李林甫的一个自私的决策,才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给了安禄山造反的本钱,并形成了唐后期藩镇割据、枝强干弱的萎靡局面。
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李林甫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合作共赢”的词汇,要么听命于我,要么就是我的政敌,对于可能威胁到自身权力的人和制度,只有两个字:清除。
对付一般的官员,他采取打击陷害的手段。他网罗了两个酷吏掌管刑狱,一个是京兆人吉温,一个是杭州人罗希奭,号称“南罗北吉”,又称“罗钳吉网”,只要李林甫的政敌落到他们手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最后往往叫说什么就说什么。吉温的一句口头禅是:只要有人赏识我,连终南山里的白额老虎我也能捉来!
对付负责舆论监督的谏官,他主要靠吓唬。他曾把这些人召集起来训话:现在皇上这么圣明,大家体会领导意图都忙不过来,哪里需要什么谏诤?
接着,他深入浅出做了个比喻:你们看那些仪仗队里的马,整日不出声,就能得到上等的饲料。只要敢嘶鸣一声,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经过他一番充满恐吓,又不失人情世故的“教育”,唐初以来声名显赫的谏官们从此闭嘴哑火,再也不敢乱说话。
对付皇帝的“红人”,李林甫不露辞色,玩阴招。
一天唐玄宗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这个人可以大用。严挺之之前被贬到绛州当刺史,李林甫担心他重新受到重用,就找来其弟严损之亲切地说:陛下非常敬重你哥,何不让他上书,就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就医,这样就可以回到朝庭里了。
兴冲冲的严挺之果然上书皇帝,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一脸愁容地对唐玄宗说:你看,老严岁数大,又患了风疾,应该让他安心养病才好。
结果,玄宗嗟叹良久,把严打发到洛阳任闲职去了。
李适之拜相后与李林甫争权,常中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后能富国,皇上还不知道这件事。李适之便在朝堂上书,积极建议开采华山金矿。
唐玄宗征求李林甫意见,他这时慢条斯理地回答:这事臣早就知道,只是华山是陛下您的本命山,是大唐王气所在,咱不能为俩臭钱自断龙脉,这种缺德事怎么能干呢?
唐玄宗这个气啊,扭头对李适之恼怒地说:你丫搞搞清楚再说,以后凡事先与李林甫商议,别特么自作主张!
权欲熏天,竟把黑手伸向太子
在遇到杨玉环前,唐玄宗最宠爱的女人是武惠妃,李林甫毫不动摇地把宝押到武惠妃和她的儿子寿王李瑁(杨玉环最早就是他的妃子)身上。只是这一次他失算了。
在成功地帮助武惠妃除掉了王皇后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李林甫极力劝说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但未能成功,玄宗最后选择了年纪较长、口碑较好的李亨,武惠妃也因此郁郁而终。
李林甫担心现任太子记仇,日后会有祸患,便想找借口大兴冤狱,想把太子搞掉。接连两次冤案,先后除掉了太子的妻兄韦坚和太子良娣(太子妾,地位仅次于太子妃)的父亲。
太子的铁哥们儿,因父亲战死而从小养在宫中的一代战神王忠嗣,因战功显赫兼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精兵,威镇边疆。李林甫对他非常忌惮,便指使别人诬告他企图拥兵帮太子篡权。玄宗虽然不信,但为了自身安全,仍然将王忠嗣夺去兵权,贬为汉阳太守。
李林甫屡次向太子发难,但由于李亨情商极高,仁孝谨慎,加上有高力士等人的保护,玄宗虽然一度对太子产生过不满,但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好,错都是别人的。特别是抢了寿王的媳妇后,更不可能再有废立的念头。
唐朝重视军功,常有文人出身的边将入相的先例,例如唐初的李靖、李绩,中唐的张说等人。李林甫觉得这些文武双全的将帅难以掌控,为巩固自己的相权,他建议唐玄宗多用寒族、蕃人,并说蕃人骁勇,寒族在朝没有党援。
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得高仙芝(高丽人)、哥舒翰(西突厥突骑施人)、安禄山(西域胡人)等少数民族将领迅速冒尖,这些猛人确实很能打,使得唐朝的对外战绩更加辉煌,但另一方面也造成军事力量枝强干弱,外重内轻,为安史之乱和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政治强人的凄惨结局
能够独霸政坛19年,李林甫光靠阴谋诡计,没点真本事是玩不转的。事实上,唐玄宗时期一些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当宰相时进行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玩弄法律于股掌间的李林甫主持修订了唐朝的全部法典,包括律12卷,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实现了全国律法条令的规范化。这些修订后的法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权威性一直延续到公元14世纪。
他搞的税制和地方费用改革,在充实国库的同时,更加适应地方财政的需求,因此玄宗一朝(安史之乱前)被称为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杜甫名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当能印证李林甫治下的大唐盛世场景。
李林甫为政有个特点,就是只许他放火,不许别人点灯。他可以颠倒黑白,玩弄权术,但不允许手下人这么干。除了他要打击的对象,国家大体上能够在律法的约束下平稳运转。史称他: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这哪里是评价一个奸臣?简直是在歌功颂德了。
事实上,他害人的时候,也都是罗织罪名,严格按法律程序走,否则以唐玄宗曾经的睿智,怎能会任由他一手遮天?
强势的李林甫也给自己树立了无数的政敌,其中最要命的一个是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
其实一开始李林甫很尊重杨国忠,一来觉得他智商和情商都比较令人捉急,不足以威胁自己的地位,二来又是贵妃的兄长,搞好关系没坏处。但在推荐御史大夫时,李林甫还是推荐了自己的亲信王鉷(就是演戏给安禄山看的那位),让志在必得的杨国忠怀恨在心。
李林甫觉察到了危险,便动心思把杨国忠弄到剑南(四川)相机除掉。杨国忠见大事不妙,连忙找妹妹哭诉,说自己怕是要死在外地了。杨妹妹连忙找皇帝哥哥哭诉,唐玄宗连忙安慰:让你哥去打个转儿就回来,没事的,反正李林甫也快病死了。
有贵妃护体,杨国忠果然刚到剑南就奉召回京,并去谒见病入膏肓的李林甫。一代权相再也无力对付政敌,只好流泪对他说:我死后,你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面对垂死的李林甫,杨国忠依然害怕的汗流满面,连称不敢,磕头如捣蒜。
果然,李林甫一死,杨国忠入阁为相,而且他也不打算辜负李相爷的期望。
对付一个死人,杨国忠既有胆量又有办法,还有效率。他找来安禄山,两个被李林甫欺负了多年的苦命人决定联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出心中多年郁积的鸟气。
套路跟李林甫惯用的如出一辙:找人诬告谋反,制作证物,安排证人……杨国忠负责脚本,安禄山负责执行,贵妃娘娘负责枕边吹风。再加上李林甫当政时过于嚣张,人缘相当臭,所以“倒李运动”没有任何阻力,竟然成为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当时还未下葬的李林甫被削去官爵,孩子被充军,家产被抄没。觉得受了欺骗的唐玄宗还特地命人劈开棺木,把几天前刚赐给李林甫的夜明珠又从他嘴里扣了出来。
只是权相一倒,由此形成的管理体制立即由于后继者的才能缺失,变得千疮百孔,漏洞频出。失去制约的安禄山如同从五行山下逃出生天的猴子,开始上窜下跳舒展筋骨,一段动荡的岁月就此拉开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