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是考虑地域因素所造成的生理、病理差异, 以确定治疗的方法, 乃《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的重要治疗原则。不同地理环境, 地势有高下, 气候有寒温湿燥, 水质、土质等不尽相同,人们生活习惯各异, 从而造成不同地域人群体质和所患疾病的差异。故而, 对于不同地域人群体质的干预, 也要因地制宜。
东方之人多食鱼盐, 中热伤血, 所以那里的人们大多皮肤较黑, 腠理疏松, 容易发生痈疡一类的疾病。对于这种体质, 适宜用饮食调摄配合砭石刺血干预。具体而言, 宜选清淡性凉之食物 (可选用食疗方剂中的清热之剂、疗痈之剂),以清热降火, 忌膏粱厚味、煎烤炙炸等助火之品, 辛辣刺激的食物, 亦不宜食用。痈疡初起以及盛期均应避免食用鱼腥类发物, 以防加重病情。此外, 蔬菜、水果除性热之品外, 其余均可多食用, 其中芸苔、苋菜、山慈菇、紫菜等尤长于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热重伤津者则宜多食梨、西瓜、丝瓜、冬瓜、西红柿等品。砭石是用来治病的石头, 不过砭石一法,几近失传, 唐代诗人韩愈的《苦寒》诗中记载, “铓刃甚割砭”, 即指刀形砭石, 可以切割痈疡。
西方之人, 多食肉类, 体盛脂肥, 外邪难入, 然而中满易滞,故病多生于内。对于这种体质, 适宜用饮食、运动调摄, 配合药物干预。事实上, 肥胖是现代社会中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的一种营养过剩病证, 由于它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甚至间接危及生命, 故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病位多在脾与肌肉, 亦可累及心、肺、肝、肾, 其病性以气虚痰湿偏盛为多,亦可表现为气滞血瘀、脾胃热滞等, 即所谓 “病生于内”。本病临床常见类型有脾胃热滞、脾虚不运、痰浊内盛、脾肾阳虚等。脾胃热滞者可用小承气汤合保和丸以清胃泻火, 佐以消导。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以健脾益气, 渗水利湿。导痰汤以燥湿化痰, 理气消痞。脾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以温补脾肾, 利水化饮。但是,肥胖症必须持之以恒, 综合治疗, 合理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 适当配合运动锻炼, 也是非常重要的。
北方之人, 由于多食牛羊乳汁, 乳性凉, 而又多脂, 易阻滞气机而伤中阳。因此, 内脏多阴寒, 易发生脘腹胀满一类的疾病。对于这种体质, 适宜用饮食调摄配合艾火灸灼。此处之腹胀不包括肠梗阻、肿瘤、肝硬化腹水、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内外科疾病,而指单纯以腹胀为主的肠胃功能性病证, 且属于食滞腹胀类型者。研究发现, 在亚洲人中, 原发性乳糖吸收不良者较多, 从改善饮食结构的角度而言, 食用酸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另一个解决办法是少量多次法, 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奶的摄入量, 来提高肠道消化吸收乳糖的能力, 使乳糖酶缓慢作用于乳糖, 从而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另外, 宜食用具有消食导滞作用的清淡之品, 忌吃荤腥油腻、煎炒熏炸及辛辣之物。至于艾灸, 可取任脉和足阳明经之穴,常选中脘、神阙、足三里、内庭等。
南方之人嗜酸, 酸味多食伤肉, 且水土多湿, 故病多挛痹。就临床而言, 痿痹早期, 及时用运动调养、饮食调摄,配合微针干预治疗, 预后较好。适量运动可消耗体内过多的热量和脂肪, 帮助湿热之邪排出体外。此外, 宜食用清凉泻火、化湿利水的食品, 如薏米、带心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绿豆芽、鲫鱼、海带、紫菜、田螺、牡蛎、海蜇、虾、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绿叶蔬菜、莲藕、产自北方的时令水果、瘦猪肉等。所谓微针,是相对砭石而言,其实就是指针刺法。微针干预痿痹,取穴以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经腧穴,下肢多取足阳明经腧穴,以疏导气血, 化瘀通络。
中央之人, 由于食品种类繁多, 生活比较安逸而少劳动, 所以人们易发生痿痹、厥逆、寒热之类的疾病。“用进废退”,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对于这种体质, 适宜用运动调养配合导引按跷的方法进行干预。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可多样化, 如跑步、做操、跳舞、游泳等, 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运动量可从小到大, 逐渐增加。唐代王冰对导引按跷的解释为:“导引, 谓摇筋骨、动支节;按, 谓抑按皮肉;跷, 谓捷举手足。”可见,导引按跷术是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康复疗法,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目的在于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