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门答腊犀牛 Sumatran rhinoceros

 書香斋 2016-06-28
苏门答腊犀牛 双角犀属的唯一一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现仅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泽中。





中文名:苏门答腊犀牛
英文名:Sumatran rhinoceros
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界: 动物界 Animal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属: 双角犀属 Dicerorhinus
种: 苏门答腊犀牛 D. sumatrensis



成年苏门犀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在240-315厘米。四腿之后有两片褶皱的皮肤,颈部有一片较小的皱肤。皮肤较薄,有10-16厘米厚。野外个体没有皮下脂肪。





苏门犀长有两个突角,这一点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于亚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较大,通常为15-25厘米,后角较小,通常是少于10厘米。角的颜色呈黑灰色或黑色,雄性的角大于雌性,不过此外两性没有区别。



毛有浓有稀,幼仔的毛较密,毛色为红棕色。野外的毛较难观察因为它们身上通常覆盖着泥。饲养个体的毛较粗农因为与草木的摩擦较少。耳中的毛较长,尾尖有一簇浓密的毛。与其他犀牛一样,苏门犀的视力很差。虽然它们看似笨重,但它们可以轻松的翻山越岭。



苏门犀在低地与高原都有出现,生活在雨林,沼泽和云林中。栖息于接近水源的丘陵地带,尤其是灌木较浓的山坡地带。苏门犀是独居动物,雄性的生活范围可达50平方公里,雌性为10-15平方公里。雌雄的地盘经常重叠。目前没有发现因争夺地盘而搏斗的行为。它们会挖泥土,排便,或把树苗弯成独特的样式来表示它们的地盘。通常黄昏和清晨出来觅食,白天待在泥池里休息。在雨季会迁徙到海拔较高的地区,在较寒冷的季节迁回山谷。





苏门犀花很长一段时间泡泥澡。当泥坑变小时,它们会用角与脚去挖深。泥坑会被用上2-12周,然后被抛弃。
苏门犀几乎不停的发声,最常见的三种声音包括“咦”,鲸歌与尖哨声。“咦”是一种长约1秒的尖叫,是最常见的声音。它们也会发出与露脊鲸相似的声音,故名鲸歌。尖哨声是三种声音中最响的.





苏门犀通常在黄昏和清晨出来觅食:以小嫩叶、树苗、水果、嫩芽和细枝为食,每天可吃掉50公斤。最常见的被食种类为番樱桃属的植物。





苏门答腊犀牛,孕期为15-16个月,每胎1仔。雌性在6-7岁达到性成熟,雄性则要达到10岁以后。在野外生殖间歇期为4-5年。寿命大约为30-45年。



苏门犀在东南亚的数量曾经很多,现在野外仅存300头。虽然综合数量比爪哇犀要多,但苏门犀灭绝的威胁更大因为当地较严重的捕猎与栖息地的丧失,而且它们的种群相隔比较远。相反几乎所有的爪哇犀都生活在爪哇岛的Ujung Kulon半岛。另外苏门犀的数量正在下降,而爪哇犀的数量则比较稳定。两种犀牛都被列为极危动物。偷猎与栖息地的丧失导致它们仅存于人类几乎无法到达的地域。
苏门犀曾经遍布于苏门答腊,婆罗洲,印度和中国华南甚至中原地区(中国早期的记载并没有鉴别种类,所以并不确定是否苏门犀和爪哇犀两种都有。从现有文物来看,如小臣艅犀尊、战国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均为双角,似以苏门犀为主)。现仅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有零星分布。未证实的记载在各地都有,不过缅甸有存活种群的证据,可惜该国的政治混乱阻止了进一步的调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