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令狐冲976 2016-06-28
【病症概述】
梨状肌,是人体臀后深处的一块肌筋性组织,起于骶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其行程跨越坐骨大孔时,留有上下两空隙,形成梨状肌上下孔。臀上动脉及臀上神经通进其上孔;臀下动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从其下孔经过。梨状肌损伤时,其肌筋收缩,致使其上下孔的神经血管受压迫,产生一系列的腰腿筋脉病理变化及症状表现,临床称之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腿痛的病症,是坐骨神经干受压的常见致因。处理失当,病程迁延,可致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遗害匪浅。
【机制释义】
①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病情表现,在中医经典中有类似的叙述。如《灵枢·根结》指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阖折,则气无所息而痿疾起……枢折,则骨繇不安于地”。这里的三折所分别出现的“肉节渎”,“痿疾”及“骨繇不安于地”的临床表现,包含梨状肌损伤的特殊体态形征,坐骨神经受压症状表现及肢体萎缩。从十二经筋图线标记的足三阳经线特点考究,不难看出古人对于髀区病变,具有深刻的认识,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梨状肌损伤出现下肢自上而下的拘急症状,虽然表现于足太阳经线的循行路径,但其实际病因是足少阳经自腓骨上端分出的分支。这一分支上伏兔后,自髀向上结于骶尻,恰与梨状肌联结的部位吻合(详见足少阳经筋图)。说明古人对梨状肌损伤的病因与症状,即标与本的关系,已经具有充分的认识。
②从三阳经的“三折”,结合人体“腰腹腿三角关系”的病机探索,获得对梨状肌损伤,具有多维性的病灶形征的认识。
由于脊椎“腰曲”段向前弯曲的角度较大,形成脊前三肌(腰大肌、腰小肌及腰方肌)、腰背三肌(腰骼肋肌、腰最长肌及棘肌)与臀部的梨状肌,三者共同构成“腰腹腿”不等边三角彤关系。其中梨状成为该三角形的底边,坐骨神经从三角形的顶部自上而下地越过“底边”后向下伸延。这种结构形态,当梨状肌损伤时,由于梨状肌挛缩,势必对坐骨神经等产生压迫,出现恰如《灵枢·经脉》描述,足太阳经“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的症状表现。这是足太阳单经的症状表现。继之,由于机体产生“掣痛”反应,导致腰腹腿三角形的三边皆受到牵动累及,产生足少阳及足阳明的继发病变,最终形成足三阳经并病结局,成为多经筋多维性病变系列。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本症具有多形式症状表现特点。急性梨状肌损伤者,臀部剧烈疼痛,甚至如刀割样难忍,蹲位加剧,夜不安眠,疼痛延后腿向腘窝、腨部至踝部或达足底。典型症状,是患者于走动时,腰向患侧弯曲、屈髋、屈膝、足尖着地,头向腱侧倾斜,形成由上而下的多曲折性跛行体态。慢性劳损所致的梨状肌损伤患者,起因常不明,典型的体态缺如,常以腰痛及小腿牵拉性筋挛或者以痛点为愁诉。
病灶体征:现代医学手段检查,常具有直抬腿试验、小腿外展试验、屈膝屈髋试验,及梨状肌局部压痛点试验等阳性体征。病程长者,可伴见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
经筋查灶,需作腰腹臀、腿的多维性查灶检查。重点对腰部肌筋、腰三角肌筋、腰三横突、腰侧位肌筋、上腰肋脊角、肋骨小头、臀后三点(梨状肌点,臀中肌点及臀小肌点与髂胫束根)、腹部“缓筋”(足阳明经筋)、腘经筋、腨经筋、胫前经筋、腓侧经筋、踝经筋等行检。常见背三肌呈索样紧结、腰三角筋结、腹股沟及脐下外的“缓筋”呈结块病灶;臀三点的三肌呈现程度不等的结灶状态,大腿的股内外侧肌、小腿腨筋、胫腓肌筋及踝筋等呈多发性的肌筋累及性损伤。
【治疗方法】
①用理筋手法,对腰、腹,臀、腿、踝、跖及足底等,施以全面的理筋。
②重点对经筋痼结病灶,施以多维性手法解锁。
③对腰筋区、臀筋点、腹股沟筋结点、大小腿筋结点或痛点,施以分段性及病灶点的针刺治疗,皆以固灶行针法施治。
④对腰侧深筋,作穿刺式针刺施治。
⑤对于合并骨性病变病例,给予治骨方法治疗。
⑥针后投拨火罐治疗。
⑦适当配合辅助疗法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