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冠心病 治以益气宽胸通痹为总则 察兼夹 调五脏

 学苑中医 2020-11-09
选自学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医名家心脑病辨治实录》
张学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主要是正虚、痰瘀阻滞心脉,治疗以益气宽胸通痹为原则,临床分为痰浊痹阻、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气阴两虚4类证候进行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一)病机责之虚与滞
冠心病患者多在40岁以上,西医病理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主要是突然阵发性前胸胸闷或疼痛,并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并沿前臂内侧直达小指和无名指,发作时面色苍白、表情焦虑或烦躁、心悸、心慌、短气,疼痛剧烈时可伴冷汗。西医认为本病发作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管腔闭塞或痉挛,猝然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张氏认为本病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发病原因复杂,是饮食、情志、吸烟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病机复杂,起病隐匿,从血脉受损开始到出现心痛有一个较长缓解的病理演变过程,属于慢性疾病;二是心痛发作却又常因情志、饮食、受寒、劳累等因素的影响而突然出现,易反复发作和演变成厥证;三是心痛、胸闷等症状易改善,但血脉病变不易改善,难以逆转。
对于本病的认识,张氏通过详细的研究,认为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中医的认识与西医的认识基本相似。诚如《灵枢·经脉》中指出:“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中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素问·藏气法时论》则有“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的论述。张氏认为,本病其核心病理是血脉瘀滞,引起血脉瘀滞的病因虽然复杂,但主要是虚与痰。本病常发生在40岁以后,此时脏腑功能开始衰退,宗气生化不足,从而心脉灌注不足,胸阳不振,血液运行无力,血脉瘀滞。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过食咸味,则损伤脏腑,尤其是脾胃受损,导致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津液内停,聚而为痰,壅塞心脉,蔽遏胸阳,从而脉道不通,气血瘀滞。《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长期情志妄动,七情过激,或受寒,或劳累过度,损伤气机,导致气血逆乱,心脉失畅,血脉瘀滞。烟为辛燥之品,烟雾为浊气,长期吸烟则不仅浊气内入,壅塞胸中血脉,而且燥可伤津而使血脉失润,导致胸阳敝阻、血脉涩滞。心主血脉,心脉瘀滞则一身失养,机能衰退,是为虚,故本病是虚实夹杂之证。
(二)治以益气宽胸通痹为总则,察兼夹,调五脏
基于冠心病血脉痹阻,虚实夹杂的中医病机,张氏主张临床治疗要以益心宽胸通痹为治疗总则。益心要辨阴阳气血之偏颇,心气不足者常劳累后发作,多短气、心悸心慌、脉细弱,常用人参、黄芪;心阳不振、阳气虚弱者,常受寒易发作,多畏寒、手足厥冷、唇甲青紫,常用附子、桂枝;心阴不足者,多与吸烟有关,常心烦、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常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心血不足者,多心悸心慌、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细或涩或结代,常用鸡血藤、当归、地黄。宽胸主要是理气散滞,常用芳香类之薤白、香附、降香、檀香、柴胡、郁金。通痹要分别痰和瘀,痰阻者多与过食肥厚、咸味有关,常胸闷、时有眩晕,常用半夏、菖蒲、瓜蒌、胆南星,同时要注意通过健脾和胃以化痰。瘀阻者常疼痛剧烈或刺痛、唇甲青紫、舌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常用丹参、葛根、延胡索、三七、桃仁、赤芍、川芎。
中医认为脏腑相关,由于冠心病系慢性疾病,心脉瘀滞后可导致全身血液供应发生改变,导致诸脏腑发生相应病理变化。故《灵枢·厥论》论心痛分为肾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肺心痛。张氏继承传统,临床重视察其兼夹,兼调五脏,认为因情志诱发者须调肝,用柴胡、郁金。过食肥甘者须健脾和胃化浊,用生山楂。阳虚者须调肾,用附子。若实验室检查提示高脂血症者当注意降血脂,用生山楂、菊花、莱菔子。冠心病是慢性疾病,张氏认为心痛发作时常是标急之证,当以宽胸通痹、散滞止痛为主,疼痛缓解后以标本同治,临床分为4类证候与变证进行治疗。
1.痰浊痹阻型 
多见于肥胖之人,临床表现以胸闷如窒为主,闷重而痛轻,或痛引肩背,短气喘促,肢体沉重,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脉滑。治以通阳散结,宽胸活血为法,方用宽胸通痹汤加减。
处方:瓜蒌15g,丹参15g,生山楂15g,炒酸枣仁15g,鹿衔草15g,薤白10g,降香10g,麦冬10g,川芎10g,赤芍10g,桂枝6g,三七粉(冲服)3g。
痰浊化热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去桂枝,重用瓜蒌,加黄连、胆南星。胸阳不振而痰阻,舌暗淡、苔厚白腻,脉沉,加附子、干姜。气虚痰阻者,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加人参、白术。兼肾阳虚者怕冷、四肢不温、下肢浮肿,重用桂枝,加附子、茯苓。刺痛加桃仁、红花、琥珀,失眠加夜交藤,舌暗加葛根。
2.气滞血瘀型
  多见于心情抑郁者,临床表现以胸痛心痛为主,疼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夜间多发,或心悸,或胁胀,短气,舌暗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紫曲怒张,脉弦涩或结代。治以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为法。对于本型,当今医者大数用冠心Ⅱ号(丹参、赤芍各15g,川芎、红花各10g,降香6g)加减。张氏认为,此方活血化瘀之力较强,但较单纯,由于冠心病存在心血不足之内在本质,须加入养血之品,以防化瘀猛峻而伤血、耗血。他临床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桃仁12g,红花10g,生地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牛膝10g,桔梗15g,枳壳6g,甘草3g。
兼痰浊者胸闷,舌苔浊腻,加瓜蒌、半夏、生山楂;兼阴虚者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加鸡血藤、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兼阳虚者面色白、手足冷,加附子、桂枝、干姜、薤白。肾阳虚者,下肢浮肿、顺促不能平卧,用真武汤加减。若疼痛剧烈,舌下含服冠心苏合香丸,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3.阳虚寒凝型
  临床表现以胸痛、心悸、畏寒、汗出、肢冷、脉沉细为主。阳虚为主者,胸闷短气、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寒凝为主者,心痛彻背、遇寒加重,手足厥冷。治以温阳通痹为主。阳虚为主者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方用人参汤合参附汤加减
。处方:人参15g,白术15g,制附子(先煎)10g,干姜6g,甘草5g。
寒凝为主者,辛温通阳、宣痹散寒,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桂枝、附子、檀香、枳实。重证常疼痛剧烈、大汗、面色灰暗、唇甲青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当回阳救逆,含服冠心苏合香丸,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汤剂用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
4.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偏气虚者舌淡、脉细无力或结代,偏阴虚者失眠多梦、心烦不安、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养血活血为主,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西洋参10g,五味子10g,桂枝10g,麦冬15g,生地15g,丹参15g,生山楂15g,炙甘草6g,三七粉(冲服)3g。
心烦失眠加酸枣仁、远志;偏气虚者加黄芪;偏阴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玄参;肝肾不足者加杜仲、桑寄生。若心痛甚,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细微、脉微欲绝,当益气救逆,舌下含服冠心苏合香丸,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若兼痰浊,舌苔腻,加瓜蒌、薤白。
诚然,因冠心病表现复杂,张氏认为以上证型常可夹杂出现,必须抓住主要证候,灵活辨治,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5.变证
  冠心病的变证主要是心厥,是本病之最严重的阶段,失治误治,则病情恶化,生命殆尽。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难仍,烦躁不安,极度焦虑,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肌肤湿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治以益气救逆、回阳固脱为法,急用冠心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含服,以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汤剂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加减,待厥逆纠正后再随证施治。
〔刘绪银.益气宽胸通痹治疗冠心病——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心系疾病经验.中医药导报,2011,17(8):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