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悟”终身》

 小七de老八 2016-06-29
之前两三个月,好久才读完两本书。最近工作略感清闲,处理文件和书写材料不像之前那般多,读书速度和数量略有提升。对于像我这样身无长处,又总不能全身心准备各类公职考试,且工作又不能创造实际价值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怀疑人生的。很讨厌那些和工作能力毫不相干的公考,这也可看作是我一直没能考过的借口,或者自我安慰的瞎话吧。虽然,我也想考进去,但是要是面试和答辩多好,我更喜欢类似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虽然我也知道,增加考试程序和难度是因为大家都想削尖脑袋进去体制内的安稳和保障。就是多层筛子一样,一点点筛除打酱油、不会考试的“庸才”。
    不过,可以有机会和时间读读书是个很好翦除挫败和失落的方法,也是一种寻找成就感的迅速和直接的方式。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毕竟有些人是极度讨厌读书,讨厌文字的。拿起书来,就相当于吃了安眠药,甚至催眠效果远好于催眠药。也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人对于成就的需求不同,获取方式也不一样。还好,我从小就喜欢阅读,虽然没能读出名堂,一度自己都怀疑是在附庸风雅。不过,捧起一本书,逐页阅读,直至最后一页合起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
    当然,最幸福的是,我老婆也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吃饭时,两个人可以就某本书、某部电影、某段旅游经历、某个工作中好玩的事情闲聊讨论时。是一件极度美好而有幸福的事情,餐桌上的面汤素菜,似乎在这样的沟通闲聊中也成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可知读书“悟”终生之一“悟”:读书有时候是可以提高在物质生活不太丰裕时候的生活质量的,也是化解夫妻矛盾得一样利器。
    每次阅读完一本书之后,都想写下书评,有一段时间还能坚持,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写出个一二三来,更多的时候,只是写个百十来字,自己也都看出来有应付的嫌疑。但是,总想做些记录才能证明自己真的看过这本书,不好好写写读后的感想,读过之后总感觉如同对于风景的走马观花一样,失去了好多阅读的意义。其实,也想多思考,多写一些。奈何水平太浅,写出来的文字也浅薄很多,没能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所思所想。就像我想把读后的思考和感想,想通过捏出来一个雕塑或者作出一幅画来表达一样,没有经过训练的创作总是少了许多真实的呈现。读书“悟”终身之二“悟”,真正有效的阅读一定是要有思考和感想的。如果只是抱着猎奇或者看热闹的态度去读书,只能是边读边忘,读后自己都不知道读了什么。读后可以想一想、写一写,收获会更大,感触会更深,最好的状态就是,你能够转述。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之后,可以把故事或者道理讲给周围的朋友听,最好还是能够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讲出来,那你已经基本上最大程度上榨取了一本书在最后的剩余价值。我之前说,读完之后想表达的东西就是没有经过训练的艺术家一样,总是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得效果。但是,确实存在很多天才艺术家,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成为的大师。别无他法,只是多练。想要表达的好,写出的东西有生命、有价值,也是别无他法,就是多读、多看、多思、多写,所谓熟能生巧,也就是如此吧。
    写这篇文字之前,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完的兴奋还在,再加上之前就有想要写一篇长文的想法,就促使了这些文字的出现。本以为又和从前一样,三五句之后,就没了灵感,果断弃笔。今天有所不同,写了一段之后,还想写的更多一些,写的欲望强烈一些,没了灵感就停下来思考一下,想一想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和想法是什么?慢慢的也就多了起来。读书“悟”终身之三,所有的做不到,都是因为懒惰,思想和身体的都是。如果想写总会写的出,如果想完成,没有完不成的事儿。
    《我的精神家园》是自己看的王小波的第三部作品。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一样,是王小波的杂文、散文集,不同的是,《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收录了一些他和李银河的往来书信。这肯定是后来出版商加入的,可能是为了增加书的销量吧。反正,我不会告诉你书信内容很暧昧。王小波的文字有个特点,文字并不刻意雕琢,所以称不上华丽,因此阅读的时候没有距离感。但是他的表达好像有股力量,让你感觉很亲近,就好像他就在你身边一样。他的文字排列组合方式并不是我们之前所学的那样严格的模式,有的时候像个淘气的孩子,不按照套路出牌,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读他的文字,也是很多人讨厌他的作品的原因。读书“悟”终身之三“悟”。读王小波的书,发现写作没有套路,也没有固定模式,能表达出思想,让人思考和感悟,记录自己所思所想就好。不要带着让人喜欢和认可的心理去写作,刻意的讨好最后证明都不讨好,偶的的文字反而才更有吸引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