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园讲义诗经(三)

 爱雅阁 2016-06-29
述园讲义诗经(三)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诗经》的《螽斯》、《桃夭》、《泽陂》。

因为诗经中的作品很多,由于时间有限,因此不能逐一的去细说,只能选其中几篇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假若我们要对诗经有更深的学习认知,真的希望大家都做好准备过程,但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不要变成教条。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研读。要在小心求证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内容的第一篇《螽斯》


原文: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螽斯(zhōng sī :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蝗虫,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总科,蝗虫是蝗总科。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

 

羽:翅膀。
诜诜(
shē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宜:多、
合适、适宜
振振(
zhēn zhēn仁厚貌,这里当繁盛的样子。
薨薨(
hōng hōng): 象声词。众虫齐飞声,很多虫飞的声音。
绳绳(
mǐn mǐn:延绵不绝的样子。
揖揖(
jí jí)群聚貌、众多貌、此处为会聚。

蛰蛰(zhé zhé):多,聚集。

 译文:

蝈蝈绿翅振,聚来鸣好音,你的众子孙,多得连成群。

蝈蝈绿翅振,轰轰唱好音,你的众子孙,延绵万年长。

蝈蝈绿翅振,相聚共纷纷,你的众子孙,和睦心欢畅。

简析: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捕捉过蝈蝈儿吧?螽斯其实很类似蝈蝈。在北京紫禁城的后宫部分有一个门,叫螽斯门。

    为什么称为这个门呢?因为螽斯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古代中国,希望女人多生孩子是很正常的。特别在贵族里面,要保持子孙的延续。希望老婆多生孩子,好传宗接代。所以这个诗把后妃比成螽斯。这是一首羡慕妇人多生儿子的诗。

 

螽斯一章三段,意思几乎是一样的。

    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是本诗的主题。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而这里呢把螽斯是说成后妃,其实就不难理解这首诗了。这里明显用了比,就是比喻,把后妃比喻成螽斯。

    该诗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是一首祝福诗,但具体是在什么场合下的祝福?是泛泛而论的祝福?还是特有所指?这种祝福反应了当时社会什么风气?

   总而言之,就是透露出当时社会一种“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因为宜尔子孙。绳绳兮一句,完全可以确定:被祝贺的人是生了男宝宝的,绳绳本身就是绵绵不绝的意思,联系《诗经.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々,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应该不难理解当时这种生育观。当然这样的祝福应该很讨主家欢心,虽然用不太雅的螽斯来比兴子孙,也进一步体现出作者和蔼、质朴的性格之中,还蕴还了深厚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所以,作者不应该是一个没有阅历的年轻知识份子,应该是一方乡野之人中还有着深邃智慧、还有一定威望的领导者。

 

   也有认为这是含有讽刺剥削者的思想感情,以螽虫比喻剥削者。通篇都是采取了比喻写作方法。

   将此诗翻译一下:你看这许多螽虫啊,都张着翅膀叫起来,叫的声音很和顺啊,原来你的子孙,生得这么多啊!。。。

这样遗传不绝啊!。。。竟这样的越生越多啊,那年代都把女人生子成了猪般看待了。嘿嘿,这里加些题外话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今天的第二篇《桃夭》

《诗经·周南·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茂盛貌。
灼灼:鲜明貌。
之子:这个人。

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
:和顺、亲善。

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
有:语助词。

蕡(焚fén):果实繁盛貌。
蓁蓁(真zhēn):草木茂盛貌。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简析:

  刚才的螽斯是比,现在的桃夭是兴。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为?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我们注意一下桃树

  果实很多,这里说女子出嫁以后生了很多孩子。蓁蓁呢也是茂盛,是叶子的茂盛。

现在多数人都推测这个诗是周代女子出嫁时候嫁歌。

  其次,这首诗在《诗序》说是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然肯定这样的说法,个人的看法是桃夭三章是表现女子的贤德的诗。这个贤德是表现的这个字上面的。

  值得注意一下,在周礼里面记述了周代的风俗。这个和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是一样的,比如白族、苗族。

  周礼,仲春令会男女,人口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周代,官方就会在春天选择近水边组织相亲会。让男子有其家,让女子有其室。

这个时候正是桃花开放的季节,我们不排除桃花开放的时候。这三节均采取兴的写作方法。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下面我们继续今天的第三篇

  大家知道,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我们把这十五个不同地区按五个区划分:

 

1、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2、西区:秦风、豳风;

3、北区:魏风、唐风;

4、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

5、东区:齐风。

 

 按这区来划分而说,南区:之前说了周南与召南,还差陈风,这南区就说完了。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陈风

  陈,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开国君主名妫满,据说是帝舜的后代,因有功于周,武王封他于陈,并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号胡公。

 

  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

 

  陈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在陈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倡导下,全国盛行巫风,竞于歌舞。

 

  这种祭祀歌舞的集会,方便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所以在陈风中反映这种巫风的诗常伴以爱情。

 

  这是区别于其他风诗的一个显著特点。陈风共有十首诗。

 

  包括: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我们就挑最后这首〈泽陂〉来说说吧


《泽陂》原文: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释:

泽陂(bēi):池塘堤岸。

: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河滩上。

:因思念而忧伤。

涕泗:眼泪鼻涕

滂沱:眼泪鼻涕像瀑雨般直流。

(jiān):兰草。

(quán): 女人鬓发美丽。

(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这里说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子,但又不得见面,所以有此伤心话。

 菡萏:莲花。

:庄重威严。


译文:

  那个池塘堤岸旁,既长蒲草又长荷。有个健美的青年,使我思念没奈何。睡不着啊没办法,心情激动泪流多。

 

  那个池塘堤岸旁,既长蒲草又长兰。有个健美的青年,高大壮实头发鬈。睡不着啊没办法,心中愁闷总怅然。

 

  那个池塘堤岸旁,既长蒲草又长莲。有个健美的青年,高大壮实很威严。睡不着啊没办法,枕上翻覆难安眠。

 

简析:

  全诗三章,都用生于水泽边的植物香蒲、兰草、莲花起兴,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潋滟的池水,呼唤着生命的旺盛发展。女子目睹心感,自然而然地想起所思恋的男子了。我们不知道,这两个青年,究竟是相恋相思,还是女方在单相思。

  爱是感性的行为,男子身材高大强壮,神态庄重有威仪,这些可以捉摸的外形和品格,就成了女子择爱的具体的感性的条件。思念中的男子,与女子心目中的爱人是那样一致,所以女子自然真诚地赞美起男子来。不过,眼下女子还没有得到男子爱的允诺,还不知道男子会不会以爱来回报,因此,她睡不安,行不安,流泪伤心,希冀等待。细节的描述,把内心真挚的爱,衬托得多么强烈!

  满是相思调,诗经里这样基调的诗太多了。本来相思无须多言,试问有谁没有害过相思呢?

 

  何苦在这里来回反复的絮叨,更何况这首诗本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它不似《关雎》那般有名气,可以为首篇。

 

  又没有《葭》那么灵气意境撩人,可是,若从它的相思度来说却是最令人动容的。
这里我顺便简单介绍一下《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迫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迫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复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下面我们在回到
 泽陂上来。

 

  相思本是桩婉转柔媚的事情,可如今却被这女子演泽得最轰轰烈烈。
它的浓烈,如嚼了一大口介辣,从心底一直呛了上来。在那个池塘里生长着蒲草和荷花。


  那个英俊的男子哟,我心当真的爱着他。白天无心做事,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想着他想得泪流满面,涕泗横流。。他啊,可知道么?

 

  无论白天黑夜,想的全是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为他忧心为他烦愁。那个俊美无双的他啊,真是伟岸又魁梧。忘不掉啊,白天晚上都将他想。。。

为什么说这首诗最让人动容呢?

  您瞧这:涕泗滂沱一词,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流,是滂沱,人们最常用滂沱形容大雨的。

 

  可这姑娘哭成了什么样子才能当得起这样的词汇,


  此诗看着有两种解释

  刚那是一说,另一说就是正在说的,又似不止两说,我不理它有多说法,只认准这是首相思的诗。

  据说诗经中这首诗的争议最多,争议最多的就是对这伤的解释。

 

  一说忧思悲伤,一说是女性第一人称代名词。

  伤这个字是不是或者说有没有作为过女性第一人称代名词出现过,我不是专家,也没考察过,但我认为这首诗应该不是绝对女性第一人称代名词吧。。

 

  首先,从全篇诗作看起来,在与此相对应的第二节,第三节里,无论硕大且卷还是硕大且俨,写的都是作者所思恋的男子。

 

  就算如此,第一节又怎么会写女子自己呢?当然不排除例外啦。

 

  如果伤是忧思悲伤的意思,还能说明一点,女子与男子不是初次相见。初次相见女子怎么知道这男子忧思?或为他而忧思?

 

  从外表或许可以看出,但是一个女子会为一个初次见到的男子而这般伤心落泪吗?我觉得不太可能啊。

 

  似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女子与男子早就认识的,且关乎其中种种原因才会这般悲伤。

 

  诗中的男子喜欢不喜欢这个女子?是这首诗的另一疑惑。伤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得看伤的原因是什么。。

  不过,后来的诗歌中都有似乎出现这么一种写法,就是明白自己在思念对方,却偏偏不说出来,而说对方在思念自己。

 

  但这种原因肯定不是礼教,因为在春秋时社会还是很开放的,况且是在陈国。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男子不是在思念诗中的女子,而是在思念另一个女子,且两个人在一起的希望也不大,而诗中的女子看到男子,想到自己也会涕泗滂沱,心中悁悁。

 

  辗转伏枕。这两种可能都是二人不能在一起,所不同的是第一种可能诗中男子会思念爱恋着他的女子。

 

  这样诗中男子女子二人虽不起在一起,但毕竟互相思蛮着对方,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我希望原因是这一种。

  但直觉上又觉得第二种可能性大些。似如现在诸多网恋、婚外恋、婚外情等等,爱着恋着却不能在一起。

  这女子哭得形象都不顾不管了,文人形容姑娘哭都爱用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多温柔有分寸,哭的时候也是美美的,娇嫩的。

 

  一个姑娘家,满脸的眼泪鼻涕怕是不美了吧,哭得形象都不顾了的份上,要想哭到这个境界,必得大着噪子喊出来,撒泼似的,有着爆发力不说,还需要几分力气,想来嗓子也得是哑着的:我就是想着他!想着他啊!

 

  这样的激情迸发也有好处,虽然形象顾不上了,但心里总不至于存了病,似杜丽娘般相思致死,将那炽热的相思化成心火,烧毁了自己。

 

  要不是文人怜惜,让她得以还魂,岂不是白白丢了一条性命?

  长相思,夜难眠,一夜就像一百年。用这话来说相思之苦,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如煎如熬的滋味,唯有相思者才能体验。
  有特定对象的相思,比如怨妇思征夫,尚有盼到脱离苦海的那一天,不管希望多么遥远,毕竟是有希望,正如在苦海中航行有了方向,有了精神支柱,因而有出头之日在远方召唤。
  单相思犹如掉进了无边的苦海,既无方向和支撑,又无得救的机会,随波逐流,任凭风吹雨打,总是愁云茫茫,苦海浩荡。
  之所以单相思,必定有着某种障碍。或者是对方早已情有所归,不敢夺人之美,只有从旁默默注视。或者是对方已有家室,不敢擅自闯入禁区,只得暗自叹息。或者是对方已断然拒绝,一片真情无所托付,只得偷偷顿足捶胸。或者是羞于向对方表白,惧怕碰壁而归,只有长夜垂泪
  有所期待的相思,脱出苦海之时,便是获得解救之日。解救之途是苦苦等待。单相思的获救,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只有靠自己。要么是大胆前行,勇敢冲锋陷阵,去争取自己的幸福。要么是咬紧牙关,摆脱情网,走出迷误,开始新的历程。自救才能得救。要不,便只有自儿在苦海中挣扎。
  然而,道理与情感毕竟相去甚远。远讲道理容易,做起来艰难。 情网大约是人意最难脱出的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最牢固的网。能够轻易脱出情网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不过,题外话:若我死了,有文人为我写这么美美的文字,也不枉此生了。嘿嘿!

 

  可见,人要是害了相思病,各种症状都显现出来了,如杜丽娘、林黛玉这种颇多的。一段相思郁结于心,堵得人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心慌意乱。

这正是此诗她的动人之处,相思就是相思,何必藏着掖着,我相思至极,自然也要哭到尽兴。
  呵呵,今天的课内容就到此,有好多自己的感触与题外话,为了调节气氛哈,大家别见笑。


接下来是述园掌门述一先生对这节课的总结:

就先从这首《泽陂》说起吧。

 

千年来,对诗经的诠释五花八门。可是我终于看出了许多局限。

比如朱熹,喜欢从礼教道德层面去考量。又许多人喜欢用考据的眼光去揣摩。

 

至于这首诗,都说有许多解释的版本,中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群体误区!

就如陈地巫术盛行。

那是什么样的巫?就是美女祭司跳舞!

当时陈地的许多诗歌,虽有爱情内容,但是却多半是出自针对巫女的暗恋!这首诗即使如此!

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女子,而是男子,而且前后一致。之所以有人解读为女子,实乃望文生义所致。

至于网络上沿袭相承,不过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已。甚至于古人著述也难逃此弊!

原文中的蒲,是一种坚韧的水草。蕳,这里不是兰花,而是莲子。

 

大家查阅生字,最好看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有些字还得考虑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的转变的过程。

这首诗望文生义在何处?

有美一人!这真是闹了个笑话了。周代的,并非特指美女。美女,是后来的词汇。当时的美,与善,同义。

可引申为杰出”“伟岸之意。同时代的楚辞里,美也特指品德杰出的人。

所以这里的有美一人,其实只不过是说有一个大男子而已。

这样一来,一切就顺了。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不是爱情诗篇?我说,也不可能不是!

结合陈地的风俗,姑且做爱情诗篇讲。那么,这个大男子爱上了谁?爱上了一个不能爱的人!-----女巫!

大家先静静地读一遍,再想想我说的。

唯其巫美,才挡不住爱意。这是社会活动的后果,很普遍。唯其巫女,才爱的没结果。

所以男子的一切痛苦、折磨,才那么顺理成章!泪如滂沱恰恰是男子的哭相。男子不哭则已,一哭震天动地。

诗中反复凸显的意象,分别与荷花、莲子、菡萏相联系,一咏三叹,可见折磨。

是坚韧的,可是荷花、莲子、菡萏能去爱吗?

爱不成,放不下,故出此篇!大家觉得我的看法如何?

关键是我的分析是综合性的。网上没有同类看法。古籍里也没有。

我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自夸。是建议大家认真看书,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这过程需要旁征博引,很不容易!另外那个字很明白的。忧伤”“伤怀而已。

我就补充这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