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园讲义诗经(四)

 爱雅阁 2016-06-29
述园讲义诗经(四)

大家好!今天云子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诗经》西区部分的:

《秦风》和《豳风 》。

1、         先从《秦风》说起:

大家已经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汉代被立为学官教科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但因其成书时间久远,一些文字意义难以理解,历代学者不断通过义理和考据的手段对之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解读。但是,从网络上收来的资料多数认为:自东汉班固始,历代论者多以尚武为《诗经·秦风》的特征,但这是不全面的。在崇尚武功而外,我们从《秦风》中处处可见周代礼乐文化的印记,此即季札所说的夏声,而历代论者大多忽略了这一重要现象。的确,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秦人一直与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 ——戎狄族杂居。

在争战不断的同时也有婚姻上的友好往来,可以说,戎狄文化的确在《秦风》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但周代礼乐文明一直影响着秦。

《秦风》共十篇,分别是:《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秦风》是秦人、秦地的土风乐歌,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是研究秦人历史、地理、礼制、风格、文学等极其宝贵的经典文献。《秦风》各篇大致产生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至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其间历襄公、文公、宁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等朝,共计161年,其所跨时代为十五国风中最长者。

《秦风》所反映的文化特点

()秦国文化特点:以功利性、集权性和兼容性为主要特色。

()戎狄文化特点:兼具畜牧、游牧、狩猎和采集等诸多文化元素;迁徙、征战是狄戎文化中的重要分子;与中原文化不断交融,逐渐向农业文明转变。

()周朝文化特点:以崇尚礼乐教化,重人事、远鬼神,崇尚君子人格为主要特色。

《秦风》的艺术特点:

()悲凉、凝重,刚柔相济的独特语言特点。

()赋、比、兴的特点。赋是《秦风》占绝对优势的表现手法;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是比兴在《秦风》中的再现。

()复叠的特点。重章是《秦风》常用的艺术手法;重言和叠句,是和重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秦风》的影响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一部分,《秦风》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善美的精神追求和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风》作为秦意识形态的载体,展现了周代礼乐制度中的车舆、马政、燕礼、田狩礼、朝觐礼、聘问礼、锡命礼、丧葬礼、饮食礼等礼仪。

下面我们就以《秦风》首篇《车邻》为例,先来学习一下

《车邻》原文:

有车邻邻  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  寺人之令

阪有漆   隰有栗  既见君子  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 

阪有桑   隰有杨  既见君子  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  逝者其亡 

注释:

邻邻:车行声。《毛传》:“邻邻,众车声也。”

颠(真zhēn):额。《集传》:“白颠,额有白毛,今谓之的颡sǎng)。”

寺人:侍人。《毛传》:“寺人内小臣也。”

隰(席xí):《毛传》:“陂(坡pō)者为阪,下湿曰隰。” 瑟:古时弦乐器,似琴。

耋(叠dié):衰老。八十岁为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逝:焦循《毛诗补疏》:“逝,谓年岁之逝,言时易去而老矣。” 簧:《毛传》:“簧,笙也。”

译文:

车轮儿飞奔响辚辚,

驾车的黑骏马儿白额顶。

没有看到我的丈夫啊,

只因那小侍者未传令。

 

高高的山坡上生漆树,

低洼的湿地里栗成丛。

总算见到我的丈夫啊,

马上与他并肩坐下抚弹琴声。

“今朝不趁着年轻及时享乐,

日月流逝转眼就成耄耋妪翁!”

 

高高的山坡上有绿桑,

低洼的湿地里长白杨。

总算见到我的丈夫啊,

马上与他并肩坐下吹奏笙簧。

“今朝不趁着年轻及时享乐,

日月流逝转眼就会身消魂亡!”

 简析:

《车邻》为秦风中最早的诗篇,作于周宣王时期。

该诗秦仲因为伐戎有功被封为大夫,国人为纪念国君之始有车马侍御制度而作此诗。

《序》云: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诗中首先反映了对车舆制的吸收。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是说秦仲有车众多,其声邻邻然;有马众多,其中还有白颠马。

 

 

这里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而是含有礼制意义的身份象征。

 

周礼·春官》记载: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

 

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以祀;

金路……以宾,同姓以封;

象路……以朝,异姓以封;

革路……以即戎,以封四卫;

木路……以田,以封蕃国。

 

这段话就是对周代天子的五路制度的概括,也即五种专用车辆制度,具体指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车,其级别高低依次递减。

 

由于在秦仲时代,秦才开始崛起,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尚未封国,按照礼仪制度,还没有资格被赐车舆,因为五路制度中的最低一等,也要是蕃国才行。

 

而此时,秦君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夫,由于特殊的军事地位,秦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很高。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秦仲实际上的地位和身份,已与当时颇为显赫的诸侯无甚区别了。

 

所以,周宣王还是破例赐给它车舆之制。而且,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推测:此时,赐给秦的应该是木路。不过,即便只是级别最低的木路,也足以让此前一直行戎翟之教的秦的国人感到自豪而欣喜不已了。 

 

有车必有马,这里有白颠马。

毛《传》:的颡也意为的意思,额头的意思。白颠是指额头上长有白毛的马,也叫作戴星马

 

 

《仪礼·觐礼》云: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

 

这里的意为,也是的意思。觐礼十马,以白颠马为上,后有九马随之,可见白颠马之尊贵。 

 

 

君王出入有了车马,身边自然也应该有随从,于是就有了寺人一职的设立。寺人一职,亦即毛《传》所释的内小臣之官。

 

《仪礼·燕礼》云:小臣戒与者。

所以,小臣一职即为通传官员觐见君王之命的官,他的职责与天子的大仆之职相当。

 

《周礼·夏官》大仆职云: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王燕饮,则相其法。

马瑞辰解释说:诸侯兼官,无有大仆,惟有小臣出入君之教命。

 

据此,是诸侯以小臣兼大仆,实掌君出入之教令。

此诗言寺人之令是掌君出入之命,故《传》知为内小臣之官也。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这是周代燕礼的反映。燕礼是周代贵族宴饮活动的礼典,属吉、凶、宾、军、嘉五礼中的嘉礼。

 

燕礼之,义为安闲、休息。

 

燕礼是古代贵族在政余闲暇之时,为联络与下属的感情而宴饮的礼仪。用乐是燕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车邻》中并坐鼓瑟并坐鼓簧即为用乐的体现。 

 

《车邻》中的宴饮提到了两种乐器:

《毛传》说:簧,笙也。确是诸夏之乐,而非秦本土的音乐。

 

 

李斯《谏逐客疏》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对秦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杨晖《报孙会宗书》:家本秦也,能为秦声……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

 

曹植《箜篌引》:秦筝何慷慨。

可见秦国的传统乐器是缶、瓮、筝,而不是瑟、笙。

秦仲被封为周朝的大夫,自然会有车马礼乐的赏赐,此之类的诸夏乐器,就是礼乐之赐,用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应当就是季札所说的诸夏之声了。 

我们回头在看看这篇诗

“车轮儿飞奔响辚辚,驾车的黑骏马儿白额顶。”车马之盛,威仪之隆,还有小侍者侍候着来回奔跑传递信息,诗作者显然是个高贵人家的闲逸之人。她要去做什么呢?与自己的心上人并坐在一起“鼓瑟”、“鼓簧”。按说,举行共同行乐的礼乐盛典是无可厚非的,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本就是人的天伦之乐,但诗中反复吟咏的“今朝不趁着年轻及时享乐,日月流逝转眼就成耄耋妪翁!”“今朝不趁着年轻及时享乐,日月流逝转眼就会身消魂亡!”,却表现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人生态度,显示出了诗作者内心世界的极度空虚和颓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它实际上是对奴隶制度崩溃前夕、奴隶主贵族对无力改变必然灭亡之命运的哀叹,既然无力回天,就必然会产生纵情享乐、苟且寻欢度日的腐朽心态。

  当然,诗作者也可能并非“及时行乐者”本人,而是一个冷眼看世相百态的旁观者。对于“及时行乐者”来说,他们视骄奢淫逸花天酒地为人生的最大享受,但在旁观者眼里,那里无非是一堆灵魂出窍的行尸走肉,于是,作者便借第一人称的口吻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诗倒具有了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世,美好的生活还未来得及享受,已是老态龙钟白发皓首了。时间对于来到这个世上的人是极其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是同样的多,绝不会向着哪个或亏着哪个。人生苦短,便有人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糊里糊涂地打发时光;人生苦短,便有人奋发图强,抓住生命的每分每秒做一番事业。同样是面临人生苦短,但由此产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的品位立见高下。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的支撑无异于衣冠禽兽。人也是需要有个名声的,没有名声的追求不过是一个空壳。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声当然是要好名声,坏名恶名千古骂名倒还不如没名的好。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什么是最大的长寿呢?自己的名字在后代中千古传颂。“死”是肉体的消失,“亡”是精神的消失。肉体殁了,一切便化为乌有,即使你能“千年王八万年龟”地活着,总也有完蛋的那一天,不过也就是千年万年的寿。虽然肉体殁了,但精神永留世间,英名被一代一代的后人挂在嘴上,成为人们敬仰的楷模,不也可以与天地齐寿了吗?有些人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中间;有些人虽然活着,但他却早已死了。永远活着的是什么?精神。早已死去的又是什么?还是精神!肉体总有腐烂的一天,而精神却可以永远不灭。

  历史上那些行尸走肉般的人,为了多享受荣华富贵带来的强烈刺激,便绞尽脑汁地寻求长生不老之良方。他们或毫无节制地服食所谓的大补之药,或派人带着童男童女远涉重洋寻求奇花仙草,或不惜财富研制金丸妙丹。于是,这个天下便被闹得沸沸扬扬,似乎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其实,如果真有那个好东西,第一个发现的人早就把它塞进了肚里,还会给花费重金的家伙留下一星半点?于是,那个被千叮咛万嘱咐的徐福再也没有回来,许多服食丹药的求生者反而早早成了枉死鬼。现实不过跟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给世人留下了千古笑谈。

  面向黄土背朝天、家无隔夜粮、身无换季衣的贫苦大众,是没有能力欢歌燕舞及时行乐的,能够有此雅兴的是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世间的生存法则应该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创造生活者才有资格享受生活,但人世间的法则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辛辛苦苦的劳动者不得享受,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却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温饱无着的劳动者成为路边冻死骨,肥头大耳的寄生虫们却朱门酒肉臭。于是,便有了劳苦大众的觉醒,便有了一次一次的起义,便有了革命的胜利者重新沦为巧取豪夺的寄生虫,似乎这样颠倒黑白反成了天经地义!

 

  行将腐朽的东西终会化作泥土的,尽管你苟延残喘可以延缓死亡的进程,最终也阻挡不住历史车轮的前进。包括你行尸走肉般的躯壳,也包括你糜烂发臭的灵魂,总有一天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我们坚信这一点。在此多有赘言了哈。。。

关于燕礼的作用,《礼记·燕义》云: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

 

由此可见,燕礼的目的是使上下和亲,它表达的是一种的政治审美理想,在笙瑟齐作的乐歌声中,君臣上下、宾主双方开怀畅饮。

 

这种和谐共存、各得其所的状态正是礼乐文化所追求的。

 

《车邻》中所谓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正是对这种上有贤君,下有贤臣,上下各得其宜的状态的最好注脚。

秦风除了上述言志战功、周礼诗篇外,也有杰出的爱情诗篇。

如:《小戎》、《蒹葭》等就是。其中后者被方玉润誉为绝唱,而且开梦幻诗之先河。

 而有关于《蒹葭》在《诗经》第三讲南区中《陈风@泽陂》时我已经略有了一些简介,全诗共三节,均采用赋的写法。

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jí):高起、登上高处。

(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头四句为名句,本不得随便改译的,但为了大家能看的容易懂一些,我只好对此名句多有冒犯了)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也是女人在家里想念出门久不回来的丈夫之作,不过也有说晨风是首讽刺秦康公轻视贤臣的.

这首《蒹葭》的作者从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意境的整体象征三个方面用彩笔把思慕描绘成纯净的图画。对这三个方面的解析之前我已经说过了,所以在这里不再重复了。

蒹葭、白露与秋水,字字无暇。

所谓那女子,与诗人并没有万水千山之隔。

因为遥远,根本不需要万水千山,一水之隔已经足够。

古人做诗,一个意境要反复阐明才能够确立。

 

所谓一唱三叹,好诗的回音往往不绝。

那女子卸下了月光,刚好降临在对岸,没有近一点,也没有远一点。

 

 

诗人说:所谓那女子,在水一方,不论顺流逆流,无法到达身旁。

但丁也说:三步之远,如隔沧海。诗人为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情境。

爱情开始发生,那女子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一水相望,并非遥不可及,只是不能偕老的忧伤与不安。

 

那女子孤单一人,安静悠闲,始终无言。这岸的诗人怀抱孤单,爽然若失,不能自遣。于是诗歌产生,爱情被呼唤。

 

在此后的岁月里此种情境反复出现,诗人的茫然被后人反复模仿,爱情不再是秘密,而失落将反复继续。

 

爱情为什么会发生,谁在反复操纵?诗人不能回答。

爱情她来了,她执意要来,诗人不能拒绝。不是拒绝哪一个单独的女子,而是说,爱情无法被拒绝。爱情在那女子出现的时刻准时降临,河岸被诗歌建立。 

突然的想起一句话:爱你,却与你无关! 。。。

关于《秦风》呢,我们就选择这两篇来学习。下面来学习一下《豳风》。

对于《豳风》的起源历来说法也不一定。豳,是一个地名。

他的位置是在岐山的北面,离咸阳西安都是非常接近。

很接近镐京,也就是西周的都城。在春秋战国时代是直接受到秦国统治的。

 

为什么他会被单独例举出来?原来这个豳风与秦风是不一样的。

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后稷的后代居住的。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原的后代。是周的先祖。后稷在尧舜时代做农业官。相当于农业部长。

豳同。古都邑名,在今陕西郴县。 

因为有功劳被封在邰,后来他的直系子孙公刘迁居到了豳。看这个字我们就知道这个是一个多山地的地方了。公刘建国的地方叫豳谷。这个字,山间是两个猪。这个地方是非常富裕的地方了,这个地方是岐山的北面。

过了十代君主,周大王迁都到了岐山的南面。

注意一下这个。大王的孙子就是周文王,豳可以说是周王室的一个重要的龙兴地了。

 

豳风几乎都是和农业有关系的。向来被称为最早的田园诗。

对豳风的说法也有几种不一样的版本。

一种说是劳动人民的劳动诗。

还有一种儒家的说法是周公旦教导周成王的诗。

《豳风》里共有七首诗篇: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下面我们就拿首篇七月》来学习一下,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可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流火:大火星自南方高处向偏西方向下行。

授衣:裁制冬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凡言‘授衣’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bì):寒风触物发出的声响。

栗烈:凛冽、寒冷貌。

(yè):送饭。

田睃jùn:为领主监工的农官。

仓庚:黄莺。

懿筐:深深的筐子。

微行:小路。

fán: 白蒿,或云蘩可制蚕箔。祁祁:形容采蘩妇女众多的样子。

(huán):荻草与芦苇。

条桑:修剪桑枝。

(qiānɡ):方孔的斧。

远扬:长得特别高的桑枝。

女桑:嫩桑叶。

鸣鵙(jú):鸟名,即伯劳。

孔阳:色彩极为鲜明。

:长穗。葽(yāo):即远志,药用植物。

(tiáo):蝉。

陨籜(tuò):落叶。

于貉(hè):取貉。貉,似狐,今通称狗獾。

(zuǎn):继续。

:自己占有。豵(zōnɡ):一岁的猪,这里泛指小兽。

(jiān):三岁的猪,这里泛指大兽。公:公家,指统治者。

莎鸡:即纺织娘,昆虫名。

穹窒:堵塞洞穴。

sāi:堵塞北窗。墐jìn:涂泥在竹木所制的门上塞缝,以御寒风。

:葫芦。

叔苴 jū:拾取麻籽。

tú  :苦菜。樗(chū):苦椿树。

:小米。稷:高粱。重(chónɡ):"",早种晚熟的谷。穋(lù)"",晚种早熟的谷。

既同:已经收齐。

宫功:修建宫室。

索綯táo:搓草绳。

乘屋:覆盖屋顶。

冲冲:凿冰之声。

凌阴:藏冰的地窖。

zǎo:"",此指早朝,古代一种祭祀仪式。

肃霜:"肃爽",指天高气爽。

朋酒:指成双的两壶酒。

兕觥(sì ɡōnɡ):铜制的犀牛状酒杯。

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鹏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这里的
貉祭就是军事演习。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简析:

我们看这首诗的长度,所以我们单从他的长度就可以知道有文人创作的可能。七月是周历的七月,也是农历的七月。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末两句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古今学者的理解也截然不同。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通过以上三章我们就
可见不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做的诗了。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这个诗明显的是说使民以时。虽然不可以确定是周公写的,但是我们起码可以看出是西周早期或者西周没有代商时代的作品。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全篇围绕着一个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大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也得进贡;送到田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年终庆贺丰收之时,要祝主人万寿无疆。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一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的生活理想。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最不允许有异想天开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腰。瞧瞧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层层茧疤布满的粗糙的双手,狗偻着的腰,趾头裂开的双足,青筋突露的手臂,这些足以表明无情的岁月在肉体上留下的印痕。

  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田园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象。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严峻地横亘在面前,迫使人必须放弃一切幻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运竞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锄禾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这样的现实,怎么会不使人非常实际起来?况且,天灾人祸的忧患,像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乌云,笼罩在农民们的心头。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这就是咱们的父老乡亲。倘若真的生活在他们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绝对不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哥呀妹呀,声色犬马,挥霍无度。
大家都思索一下吧!。。。

以上内容是云子做了多方面的参考与参杂了一些个见其中,多有赘言,很可能与大家见解有异之处,这只是作为交流与参考,不是绝对之言。。。

 

下面是述园掌门述一先生所做此讲内容的几点补充:

大家没啥发现,就说明没认真看。

七月所展示的时空,为啥从七月起兴?

 

第一,我说过,诗经要。且要治史。

不然,你就无法看懂。确切地说,至今尚无人通治。

 

第二,关于《车邻》作者,揣摩诗意,作者并非别人,而是秦穆夫人。

 

这是她写给秦穆公的书信。目的是赞颂,同时也含规劝。

 

道理是明显的:并坐鼓瑟  、 并坐鼓簧,能与君子并坐的,除了夫人还有谁?

 

我感到惊叹的是。秦人写诗,即便是政论书信,也是那样讲究方法。

 

阪有漆   隰有栗。。。阪有桑   隰有杨 。。。都是比兴。却很明确地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愿景。

 

第三,关于《蒹葭》的手法。

 

秦人以武力建功,却写出这样荡气回肠的诗篇,不能不让人思考:什么人配有爱情的向往?爱情的滋味谁人体会更深?

 

今人读来,依旧如痴如梦,欲罢不能!所以说,这是一首梦幻作品。魅力永恒!

 

第四,关于《七月》的时空:

 

作者站在七月的时间之窗,瞻前顾后,反复叠彩,殷殷不倦,这种手法是什么?

 

最近莫言获奖,用的也是这种办法。姑名之曰:魔幻现实主义。

 

顺便说一下:诗中的一之日,便是现在的十月。夏历是以十月为正月的。

 

读诗自然不是为了考据。但是对于古诗,你没有必要的考据是读不明白的。

 

这个我想说:七月的首可能是六朝骈文那种绚丽叠彩的源头吧?后来所有文体在诗经里都有源头。

 

弟子 而恕:

老师的意思是让精读一本诗经?

述一:

是的。。

弟子 阳光雨季:

读懂这些古诗词,意义有多大?  

 

述一:

很大!不可估量。。。

 

会发酵成很多灵感。我年轻时也读了,可是没用心。现在重读,才知道奥妙。不然,一部诗集,为啥被称为

 

经,是书目中最高级的称谓啊。今天的各种忽悠可以质疑,但是不可怀疑古人。

 

写诗词,不一定样样精通,却要尽可能地多涉猎。我能为大家贡献的不是什么学问,只是一个方向和些许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