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一小楷《灵飞经》

 轻风无意 2016-06-29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整体与局部),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共9页。

 

    《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以前我们见到的都是刻本,分别有《渤海本》,《望云本》,后《艺苑掇英》发表了这个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启功先生特为此撰文介绍。然毕竟是印刷品,印刷技术不够精良,笔墨不见,甚而疑之为赝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原图,可见其用笔起止之变化,用墨淡雅之可爱,叹为观止。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墨迹二种

     钟绍京《灵飞经》墨迹(疑伪)影印本

 

    《灵飞经》是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传为唐代钟绍京所书。
    《灵飞经》传世刻本不少,其中以《渤海藏真本》《滋蕙堂本》为最精。此卷为鉴华先生所藏《滋蕙堂本》,全篇一笔不苟,风姿俊逸,神采飞扬。
其字,在用笔上,露锋顺入居多,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结体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于飘逸中见稳妥,于典雅中见遒劲,的确是优秀的小楷范本。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其历史名望非同小可。
  史载,唐睿宗时封钟绍京为“中书令”。中书令,乃古代执掌宣诏令的大官重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曾任中书令,故在唐代不轻易授予其他人。按照《辞海》词条的解释:“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任宰相者多仅授以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照唐朝早期官制,中书令即为后世统称的“宰相”。旧传粤北张九龄为江南第一宰相,实为误传。张九龄出任宰相比钟绍京晚了整整24年,准确说,长江以南在全国性政权中,出任第一宰相官职者,非绍京莫属。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和历史定论。  
  绍京从政之前,就是一位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卓越才华源自少时勤奋好学,刻苦磨练。至今在长冈上社村东翕夜读岩这一现景名胜还留下他饱览诗书,勤奋习字的许多轶闻趣话。他曾与世祖钟繇在书法一绝上“并驾齐名”,被世人恭维“书家双绝”。史书故称钟繇为“大钟”,绍京为“小钟”,由此可见,绍京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绍京幼时家贫,出身卑微,全仗自己的才能进入京都长安府事职。初任朝廷司农录事,虽官职卑微,然书法艺术卓尔超群。由于兵部尚书裴行俭这位“伯乐”的保荐,他才有机会被擢升入皇权核心机要重地“直凤阁”任职。《新唐书》载:“钟绍京,虔州赣人。初为司农录事,以善书法而入‘直凤阁’。此后时署诸宫殿、明堂及铭九鼎,皆其笔也。”足见他当时成了皇宫中的大笔师,宫殿中的门榜、牌匾、楹联等,尽是他的墨宝手迹。
  唐中宗景龙年间,他被擢升为“宫苑总监”,“庶理宫廷事务”,成了大管家。由一个无名小辈一跃龙门成为“从三品”的达官显贵,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当武则天的武周政权被颠覆后,韦皇后与武后侄儿武三思勾搭成奸,沆瀣一气,发起了“韦氏之乱”,一举篡夺了朝政。皇太子李重俊对韦氏的胡作非为看不惯,心怀不满,遂与左羽林军李多祚密商要诛杀武三思。不料,韦氏诡谲狡诈,先下毒后,不仅杀了李重俊,还将唐中宗用药毒死。尔后,韦氏扶持傀儡少帝登基,抢班夺权,一举得逞,从中央到地方政权排除异已,安插亲信,闹得满朝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惶惶不安。幸睿宗李旦之三子李隆基察觉,早有戒备而免遭不测。
  临淄王李隆基在刘幽求、钟绍京的帮助和支持下,在晚间进入钟绍京管辖的宫苑内,钟绍京率领户奴丁夫二百人,带着武器,配合李隆基的士兵攻入太极殿,杀掉韦后,并逮捕韦后余党,由临淄王的父亲李旦即位,就是唐睿宗。睿宗死后,临淄王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励精图治,改革武则天朝以来弊端,开元期间,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史称“开元之治”。历史上对这次宫廷政变持肯定态度。
  钟绍京一夜之间成了唐朝功臣,“夜拜绍京中书侍郎,参知机务。明日进中书令,越国公,实封二百户,赉赐与幽求等。”但是钟绍京的官宦生涯却走上了艰难的道路,成为宫廷内部权力争夺的牺牲品。先是睿宗听薛稷之言,转为户部尚书,出为蜀州刺史,逐出京都。唐玄宗时姚崇奏言,左迁绵州刺史,坐事累贬琰州尉,尽削其阶爵及实封,不久又迁温州别驾。直到开元十五年才再度入朝,受过钟绍京恩惠的唐玄宗看他年迈,心中感到愧疚,授太子右谕德,后转少詹事,在京城度过他的晚年,年逾八十。后归葬于家乡虔州兴国。
    钟绍京工书亦善画,师从薛稷。其书画皆遒婉有法,《旧唐书》本传称:“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小楷《灵飞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延伸阅读

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灵飞》本身的书法,在唐人写经中,允推精品,试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写经来比,够得上《灵飞》那样精美的,也并不太多。在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法的优劣,几乎与文章的优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渐多,不断泐损,随着出现了种种翻刻本。《磁蕙堂帖》翻刻的笔画光滑,又伪加赵孟烦跋,在清代中期曾成为翻本的首领,事实却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离更远。  

    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  

    这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归了常熟翁氏,从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庐丛稿》所记中,得知在翁家已历三代。文恭的玄孙万戈先生,前几年来北京,欢然互叙世代交谊处,我第一询问的即是这四十三行,万戈兄慨然以摄影本见赠,还亲自抄录了陈氏累代的题语和文恭的若干条跋记。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万一的。这次万戈先生把它交给《艺苑掇英》,发表,使这四十三行《灵飞》,真面目与世相见,实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我所说的重大意义,不仅只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得见著名的唐人真迹这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是翁万戈先生除拿出《灵飞》外,还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历年收集的,一同印出与海内外同好共赏,岂不堪称一件无私的盛举:  

    从《灵飞》的书法论,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都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此外对学书者有更重要的启示两端: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难把墨迹中最重要的活气显示出来,这可譬如看乐谱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记得再细的,把主旋律外的各个装饰音都写上去的,也不如听一次演奏。这不但《灵飞》墨迹与刻本有别,一切石刻都与原写墨迹有别。看了《灵飞》墨迹,可以一豁然心胸。这项启示的价值,又岂止在欣赏《灵飞》一帖为然?它有助于学书者临习一切石刻时,懂得石刻与墨迹的关系是怎样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锥所写的完全效果。  

    二是自从《灵飞》刻石行世后,对于清初许多书家,都起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奋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灵飞》的势力相对的有所减弱,但在科举废止之前,考卷的领域中,这种影响还没有全被北碑所取代。这里要附加校正说明的:清代馆阁卷折吸取《灵飞》刻本的一个侧面,并不减弱《灵飞》在书法真谛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迹出现更可一洗把《灵飞》与馆阁卷折齐观的误解。  

    清代中期陆续有少量的唐人写经墨迹出现,书家对这种墨迹的重视,也逐渐加强。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经,屡次谈到印证其笔法。成亲王、吴荣光也屡次题跋赞赏一个分了许多段的《善见律》卷。这些写经墨迹,也曾被摹刻在几种丛帖中。但它们的声威,都不及灵飞的显赫。原因何在,当然《渤海》传播的既久且广是一个因素,而仔细对校那几种写经,它们的风采变化,确有逊于《灵飞》处。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遗的写本来与《灵飞》比较,《灵飞》仍然可以敢当那一比,而不轻易出现逊色。那么这四十三行经得起多方比较的杰出艺术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无名英雄的书手,感觉自豪:  

    世间事物没有十分完美无缺的,看这四十三行,总不免有不见全文的遗憾。但从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无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还有无文字,中问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较少被人注意的。如从“偿鼎一脔”的精神来看这四十三行,字字真实不虚,没有一丝刀痕石泐,实远胜于刻拓而出的千行万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这四十三行的最后十二行,拿它与《渤海》全本合观,才是赏鉴中的一件快事。  

    至于什么钟绍京书等等臆测之论,实是自古鉴赏家的一项通病,无款的书画,常要给它派一个作者,有的在卷外题签或在卷后跋中指定,这还不伤原迹;有的即在卷内添加伪款,破坏文物,莫此为甚。《灵飞》从元人袁桷指为钟绍京后,明、清相承,有此一说。至今若干唐人真迹已为世人共见,那此一推测已无辩驳,而古人所见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启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