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鼎盛期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月明心曦 2016-06-29
2. 食器
  1) 鼎:青 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 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 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 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龙纹扁足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 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 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 工艺水平。
  父戊方鼎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高22.4厘米,口长13.5厘米,宽17厘米。该鼎折沿方唇,立耳宽厚,柱足,腹四角及足有扉棱,口下饰鸟纹,腹中饰勾连雷纹,边饰乳钉纹。足上部饰兽面纹,腹内壁铭文“父戊”二字。
  德方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这鼎是此期的典型。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交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交鼎铭文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 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2)鬲 lì: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小立耳,三袋状锥足。颈、腹饰兽面纹、雷纹。
  3)甗 yǎ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甗侈口,双立耳,三袋形足。颈部饰兽面纹,腹部两平行折线形成两尖角形。
  南单甗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36.8、口径22.7厘米,重5公斤。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4字 铭文释文为"南单母癸"。
  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甑鬲连体,眵口立耳,腹部向下略收,鬲部分裆,足下部细长,腰内有箅。口下饰环柱角兽面纹,腹饰弯角回首对鸟组成的垂叶纹,鬲腹饰牛角大兽面。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3字。
  4)簋 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
  妊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口沿饰火纹,间隔以回首曲体的龙纹,圈足饰四组曲折角兽面纹,方座面之四角饰牛头纹,方座四壁,各饰相对的长冠凤纹。口沿四周前后左右各有一耳,耳下还有小的垂珥,既方便把持,又稳重美观。簋中有六字铭文。
  噩(通假通“鄂”)弔(叔)乍(通假通“作”)宝尊彝。
  鄂是商代的方国名称,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沁阳附近。叔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官名或职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如同共叔段、管叔鲜、蔡叔度等称呼一样,鄂叔应该是封到鄂地的周王室的王子。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是正解,目前也没有定论。
  鄂叔簋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甲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通高29.8厘米,口径22.5厘米。西周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代的形式,中期开始变化较大,式样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
  整个西周时期,式样有着较多的发展。四耳簋和高圈足簋(有的两倍甚至三倍于普通圈足的高度)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形式。此外还流行方座簋,圈足下有一个方座,通常为双耳,也有四耳的,这一类型的簋一直沿用至战国时代。
  5) 盂 yú: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3. 乐器
  铙 náo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大。 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但没有中间的锤。
  亚酗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4. 兵器
  1)戈 gě: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gō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上:镶嵌兽面纹戈;中:兽面纹鞏内戈;下:雷纹戈)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镶嵌兽面纹戈的头部为三角形,长方形的内部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精丽工致,应当是礼仪中使用的兵器。
  (上:龙纹戈;中:兽面纹戈;下:龙纹戈)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1:火纹矛;2:矛;3:矛)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3)钺 yuè: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传入。
  (上:透雕龙纹钺;中:目雷纹刀;下:马首刀)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龙首钺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象首兽纹钺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上一篇 : 春游上海杭州 70.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3. 鼎盛期青铜器上(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下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72.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5. 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总目录:春游上海杭州 99 - 史上最长篇上海、西湖西塘游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