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话吴梅村

 老刘tdrhg 2016-06-29


                            ———纪念吴梅村诞辰四百周年
二月中旬去香雪海探梅,并到石壁山寻访吴梅村墓。吴梅村(农历1609.05—1671.12),名伟业,字骏公,江苏太仓人。为明清间大诗人。到石壁山下询问乡民,均不知吴梅村其人。但云有所谓大墓者,乃引至环湖公路傍苗树丛中,果得“诗人吴梅村之墓”。墓碑为上海冯其庸先生所题。前后另立两碑,前碑为重修吴梅村墓记,后碑为吴梅村传略,两碑由太仓政定荣先生所书。墓石垣土丘,圆形,直径约4米左右,均为二零零零年重修。由冯其庸先生主其事。
黄昏归来,心潮翻腾,感慨不能自抑,一周间撰得十一联,今分述之。

轩寺待回轮,暂凭蜃景娱词客;
雨风生绝顶,休去凤城标会元。

崇祯四年(1631年)。吴梅村22岁,得会试第一名。殿试一甲第二名即榜眼,不久授翰林院编修,有句云:“陆机词赋,早年独步江东;苏轼文章,一日喧传天下。”
梅村词作约百余首,分闺情、咏物、赠人、感时四类。论者以为:“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为见一斑,兹录《满江红·感旧》如下:“满目山川,那一带、石城东冶。记旧日、新亭高会,人人王谢。风静旌旗瓜步垒,月明鼓吹秦淮夜。算北军。天堑隔长江,飞来也。暮雨急,寒潮打;仓鼠窜,宫门瓦。看鸡鸣埭下,射雕盘马。庚信哀时惟涕泪,登高却向西风洒。问开皇将相复何人,亡陈者?”
石壁山上有永慧禅寺,又称石壁轩,颇雅静精巧,周围为南山公园,现湖中有初具规模长约五十米之曲桥,似乎正在开发中。

复社中坚,华年肝胆追天受;
诗坛祭酒,乐府声名埒白元。

梅村早年拜张溥为师,成为复社中坚。复社为张采(字受先)、张溥(字天如)所创,喜针砭时弊、臧否人物。梅村初涉政坛即有弹劾,一时“直声动朝右。”
梅村长篇叙事诗,是继唐代元稹白居易后出现的歌行体的新境界新高峰,其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圆圆曲》、《鸳湖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篇,叙事开合转折、语言整饬流丽、感情激越凄婉、用典熟稔贴切,极富创造性与感染力,由来影响甚巨。

乐府新吟开别体;
湖山疏影掩名流。

《四库全书总目》论吴梅村诗:“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时人称为“梅村体”或“娄东体”。
明诗受国初台阁体和随后前后七子复古派的长期统治,文学失去了生机。二百余年间,虽时见反复古声浪,但“明代诗至末造而精华始发越”(赵翼《瓯北诗话》)。梅村的歌行体诗,以典型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内容极富戏剧性并和作者自身遭际有密切的关联;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变革中,专把那些挺身而出为国献身的人物写入诗里,把这些人的事业、气节甚至失败,都当作光明和正义的象征加以颂扬。

长庆而今,先生以外,天下无人传彩笔;
梅山谷里,笠泽湖边,故园有我吊诗魂。

“明末暨国初歌行,约有三派,虞山源于杜陵,时与苏近;大樽(陈子龙)源于东川(李颀),参以大复(何景明);娄东源于元白,工丽时或过之”(王士祯《分甘余话》)。吴梅村最大的成功在于赋以歌行以新的生命活力,这是时代和个人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吴诗长于使事,在对仗中切题用典,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袁枚说吴诗“用元白叙事体,王骆用事法”,“调既流传,语复绮丽,”音节特别悦耳,色彩异常绚丽。

石壁山边,长隐诗魂吟日月;
太湖岸畔,难寻圣手学歌行。

对吴梅村的会元试卷,崇祯帝阅后曾御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字。吴对崇祯一直怀有知遇的感激之情,而对明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既充满痛惜留恋,又进行深刻反思。顺治十年(1653年、吴44岁),在经过十年的危疑过程后,士大夫们逐渐走上与新政权合作的阶段。吴在极度矛盾的心情下北上应荐,过镇江时,写下《江楼别幼弟孚令》:“野色沧江思不穷,登临杰阁倚虚空。云山两岸伤心里,雨雪孤城泪眼中。病后生涯同落木,乱来身计逐飘蓬。天涯兄弟分携苦,明月扁舟听晓风。”江楼即北固楼,清兵陷扬州后,即从此处渡江。故江楼话别,自然要引起作者家国与身世的双重悲恨,“云山两岸”“孤城泪眼”即此。

梅淹香雪海;
村嵌翠云湖。

光福镇为太湖中之半岛,南山公园又是此半岛中之半岛,深入太湖中,可谓极山水之胜。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的香雪海,集白梅、红梅、绿梅、墨梅、岩梅、双色梅、美人梅、送春梅、满天星等精品,初春梅开,漫山遍野,香雪无边。吴词有《意难忘·山家》:“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誇,把瘿尊茗椀,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桔,两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衲子衣冠娄水泪;
诗人气韵鄧山梅。

梅村嘱后人:“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殓以僧装,葬吾於鄧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鄧尉灵岩多古英雄墓地,宋名将韩世忠明遗民常立愿等均以灵岩为埋骨之地。吴表示爱国之心与古人相同,“诗人”二字,表示不愿后人记其仕宦之经历,殓以僧装表示志在不忘故明。吴于康熙十年十二月去世,《临终诗四首》之一:“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清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还不如。”志可哀,言可悲,数百年后读之,不能不一掬同情之泪。

地含灵气,深谢幽明销瘞骨;
天妒高才,故将兴替累书生。

李根源《西山访古记》云:“余意在访梅村墓,不获不休,遍寻南山上,无一知者,复回潭西寻之,吴墓在高家前十九都、十一图地也,去石壁半里,地广十七亩,裔孙时来扫祭…….。墓碑在花农周德忠家,今墓无存,四周皆梅林。”李为民国初人,其时为吴死后约二百五十年,吴墓已荡然无存矣。余所遇之女乡农约五十岁,告云现时吴的墓地为她家之园地,墓地重修时其实一无所有(凡古墓均曾受红卫兵摧毁),因有残存墓石两块和白骨几茎,即被学者指为吴墓,重修属政府行为,至今九年,了无报酬,从未见政府或后人来祭扫,故亦不知吴氏为何许人。

江东几大家,绮丽苍凉,举世咸推登主座;
明季廿长载,星移物换,三朝俱重擢元霜。

时人以钱牧斋、龚鼎孳、吴梅村为“江左三大家”,或合称钱吴为“吴中二老”,但就诗歌而言,吴的成就与影响应是超越钱龚。吴娴熟深厚的文学语言功力,特别是吴充沛的艺术创造力,是钱龚所难企及的。清林昌彝认为:“江左三家诗,以吴梅村为最,钱虞山、龚芝麓不逮也。”入清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江南文士结社的风气仍然很盛行,盟主多次由吴充任。
元霜为墨的别称,此处喻人材,明朝苏州状元施槃有联:“彩笔三支,写楷书篆书隶书之体;元霜一笏,染乡试会试殿试之文。”崇祯、弘光、顺治三朝,吴均以文名为当朝罗致。吴自述三次仕官心状:“不意年逾二十,遂掇大魁,福过其份,实切悚慄。”“南中立君,吾入朝两月,固请病而归。”“十年危疑稍定,谓可养亲终身。不意举剡牵连,逼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涕催装。”

此地好湖光,偏多野冢僧丘,太息大师无寝处;
几时惟正统,谁判楚河汉界,广延人物即英朝。

石壁山临水而起,湖光山色,为仁者智者所趋。山上多见墓冢坟丘,似随意设立,参差不齐,品位错乱,他处似已无从见到此种景象,亦或见略有知名度之人物,但都相当简陋,与乡野间荒坟无异。余谓死后扬灰此地湖中,亦一幸事。吴墓则在石壁山下东北坡地中,至今一抔土而已,且为苗木丛所掩盖,虽在公路近侧而不为人见,令人慨叹不已!
甲申之变,吴自杀未遂。弘光朝灭亡时,他早已脱离。按封建纲常絜矩衡量,只有入清十年后重被荐举北上授职,才产生了所谓名节问题。试问史家:分分合合、你争我夺,究竟谁为“天子”?究竟谁为“贰臣”?如果说,梅村是以诗歌的艺术成就称霸当世,则梅村死后三百五十年间,更是以其诗歌中显露出的性格的率真深深地打动着读者,造就了众多的梅村迷。说到底。梅村不适合仕宦,他只是一位诗人、一介书生。在大变革的年代里,他用诗歌坦露心底的丹诚,从而长时期地赢得了读者心底的强烈共鸣和极度的同情。搅入历史的污泥浊水而始终保持心灵的率真,又有几人能做到?历史会过去,率真将永恒。

伫看云水苍茫,何来廖阵沉悲、蠡舟唱隐,只待诗家挥彩笔;
披览湖山胜槪,但觉谷风诉古、岚气浴今,空凭造物逞丰神。

张士诚部吕珍与朱元璋部廖永安战于太湖,廖败北被囚八年,死狱中。太湖三万六千顷,烟波浩渺,周围又埋藏着众多人文古迹。南山一地为天赐福地,待科学开发,切不可破坏原始生态,要多保留野趣。吴墓为一重要而珍贵的人文资源,宜妥善修葺整理。若在永慧禅寺中开辟一吴梅村纪念馆,既可充分利用寺中闲屋,充实寺内人文内涵,提高该寺和该地区之知名度,又可使吴梅村这一历史人物不致日久湮没,实为多益之举,亦是当地民众之福祉。南山与香雪海邻近,公路相连,呼吸间即到,拟为一体,赏梅吊古,悲乎!喜乎!爱乎!恨乎!大可发游客骚人之感慨也。
谨以此短文纪念吴梅村诞辰四百周年。
参考资料:王勉《吴伟业》、陈继龙《吴梅村词笺注》、崔护《太仓杂事诗》
附(1)吴梅村手书联照片
       重来雪棹沧江,仿佛寒窗披画卷;
       坐起梅花乱落,每因吾友长相思。
  (2)吴梅村墓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