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乘公交 | “暗补”变“明补”

 木云三君 2016-06-29

 
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有媒体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部分公交车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八成以上。

 


△老人乘坐公交显示扣款(来源:新民晚报)

向老人发放免费公交卡,一向被视为城市敬老的重要举措。上海率先取消老人免费乘公交,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提出,取消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福利”,是否就意味着不敬老了?也有认为,在早高峰时期,“白发族”与“上班族”抢座位的冲突越来越明显,此举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交压力,这种模式是否值得其他地方复制?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取消老人免费乘坐公交  意味着不敬老了吗?

其实,此次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的举措,是上海“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落地,去年年底,上海计划在2016年推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以前的“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单项补贴,统筹调整为全市统一的老年综合补贴,受益范围扩大至65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老年人。目前,第一笔老年综合津贴已经发放。

 

 
 

 

与以前相比,上海市敬老卡具有金融老年优待的双重功能,既是银行借记卡,也是老年人享受尊老社会优待服务的凭证。由此看来,老人的福利实际上是增加了。

补贴货币化:出行有便利  不出行得福利

免费乘公交出行,在许多年轻人看来不是什么大事情。即便“价格敏感型”的上班族也会绝少算计,但对老年人而言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正因如此,免费乘公交的政策被一些老年人“充分利用”:买菜要到几站外的菜市场去,因为那里茄子每斤可能会便宜一些;晨练要到公园去,因为那里比社区宽敞。而这一切,都源于免费公交带来的福利。

公交免费的初衷是“敬老爱老”,然而副作用亦很明显:早晚高峰期间,白发老者与年轻人一同挤车,年轻人还不得不给老年人让座。因此,社会上不乏让老年人“错峰出行”,把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资源让给年轻人的呼声。从错峰的角度考虑,老年人出行并非“刚需”,假若能够在非高峰时段乘车,则有错峰平谷的效果,善莫大焉。

此次上海政策调整,不再让老年人免费乘车,而是直接实行货币化补贴。出行需求较多的老人,将会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出行的时间和频次,客观上起到错峰的效果;而平日出行需求较少的老人,则可以更强烈地感受到“敬老爱老”之心。

上海市交通委曾做过测算,有近60%的老人在调查当月未使用敬老卡,21%的老人每月出行次数少于16次,免费政策对出行少的老人而言实为鸡肋。所以政策落地之际,我们没有听到老人们吐槽。反而在政策调整变暗补为明补后,许多老人对于“付费的午餐”甘之如饴。因为出行的老人有便利,不出行的老人得福利,“敬老爱老”的阳光能够更充分地照耀到每一位老人。

上海的“成功”不必急于复制

当然,仅仅从实施一天的效果去分析政策得失,未免武断。有网友基于“老年乘客明显减少”的现象就呼吁全国效仿上海的政策,同样显得匆忙。可以想见,早晚高峰时段老年乘客减少对年轻人而言是利好。但同时,政策客观上也有减少老年人出行频次的效果,毕竟有些老人会觉得乘车要掏“自己的腰包”了,尽管政府已经给予了补贴。

伴随着出行频次减少,老年人的活动半径也会相应缩小。因此,在推进福利货币化的同时,便民利民的配套也当跟上。家门口的菜市场,品类能否更丰富些、更便宜些?老年人健身和跳舞的场地能否再大一些?许多老年人毕生养成早起晨练的习惯,社区场地和服务能否配合他们的习惯?

当然,此番上海政策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一项政策只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微调,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能否复制上海的“成功”,同样需要“调研”和“科学判断”两大要素。上海的条件,许多城市并不具备。例如,上海市老年综合津贴制度预计年财政投入超过45亿元,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如此财力。上海的情况,和许多城市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审慎地调研并作出科学的判断,每一个城市的老年人,都会更好地感受到“敬老爱老”的善意!

文丨央视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