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鲜指南小编有幸邀请到了潮汕本土美食大家张新民老师,来为大家细细道来好鱼马鲛鲳的美妙之处。 文/图 张新民吃话 马鲛别名鲅鱼、鰆鱼,广泛分布于全球暖水区各大海洋,是世界性重要的高级食用魚类。马鲛属于洄游鱼类,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肉质肥美,故潮汕渔谚说:四月巴浪身无鳞,五月好鱼马鲛鲳。清光绪《揭阳县续志》则是这样记载马鲛鱼:“色白如银……味甜无鳞,银肤燕尾,品在鲳鳙之间。” 潮汕还有一句很出名的饮食谚语,叫“好鱼马鲛鲳,好菜芥蓝薳,好戏苏六娘”。马鲛鱼和鲳鱼,都是潮汕人所认为的“好鱼”,价格昂贵。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产收购价来说,马鲛鱼要比龙虾和石斑鱼都略高一些。芥蓝薳指芥蓝菜的花苔,被潮人当成众蔬之首,常用猪油和鱼露爆炒。 苏六娘有明代古本传世,是经典的潮州戏,同时也是剧中女主角,以美貌聪慧著称,是潮州男人的梦中情人。将马鲛鲳与最好吃的蔬菜和最好看的戏剧相提并论,即使从来没有吃过,凭想象也能推断它们一定有极鲜美的滋味。 极新鲜的马鲛鱼,一刀一去,鲜血柒红白肉 潮汕人喜欢这种体形较大的马鲛,常横切成半寸厚块,用盐略腌后干煎 查百度百科,里面说马鲛鱼学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体形狭长,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黄海和渤海。但捕捞这么小的马鲛鱼,既浪费资源,又很不好吃。 英国《每日电讯报》日前刊登了一组海豚与鲨鱼捕食马鲛鱼的精彩瞬间。这些照片显示,数千万条马鲛鱼紧紧簇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鱼群,以逃避海豚和鲨鱼的攻击
蓝点马鲛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最长可达100厘米,别名日本馬加鰆,马鲛、正马鲛(潮汕)、白腹马鲛(潮汕)、白鱼 (潮汕)。蓝点白腹马鲛才是真正的马鲛,其他马鲛都是耍流氓,都要用别名称呼。 汕头菜市场鱼档上的蓝点马鲛 刚上市的新鲜白腹马鲛,特征是体侧分布着蓝黑色圆形斑点,腹银白色,截面偏椭圆形 康氏马鲛 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最长可达240cm ,别名竹筒(潮汕)、康氏馬加鰆,澎湖土魠魚。康氏马鲛别名竹筒,黑色侧斑接近直线,腹部也有较多分布。 下图左边康氏马鲛,右边蓝点马鲛。如果切开,康氏马鲛截面较圆,蓝点马鲛偏椭圆形: 下图左边蓝点马鲛,右边康氏马鲛。一般来说,蓝点马鲛要贵三分之一以上的价钱: 下图左边蓝点马鲛,右边康氏马鲛:
大陆将马鲛鱼归入鲈形目鲅科之中,但台湾却将马鲛鱼归在鲈形目鲭科之中。鲅科似乎是专为马鲛而设的分类科目,而鲭科却是一个大家族,除了马鲛鱼,还包括潮汕称为花仙的青花魚(鲐鱼),鰹鱼和鮪鱼。换句话说,大陆的所谓鲅科和金枪鱼科,在学术上很可能归并在鲭科之中。 斑点马鲛 斑点马鲛(学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最长76 cm ,别名台湾马加鰆,白腹仔,与蓝点马鲛很近似,鱼尾部分斑点较少。 斑点马鲛 中華馬加鰆 中華馬加鰆(Scomberomorus sinensis),体长248 cm ,别名中華鰆、疏齒(澎湖) 。 中華馬加鰆斑点集中在后半身和尾部,资料来源为台湾鱼类资料库 转自海鲜大叔的微信朋友圈:体长两米五左右、重达两百八十斤的大鱼,让我帮忙看看是什么鱼。经仔细辨识比对,这是一条厦门市场上较为少见的中华马鲛鱼,台湾叫做中华马加鰆
煮贡菜 潮汕人常将马鲛鱼的头尾或小条的马鲛鱼切小块后煮贡菜。贡菜跟咸菜一样都由芥菜制成,但腌制过程会加入南姜和白糖,所以有时称为白糖贡菜。这样搭配大概是因为马鲛鱼肉质细嫩鲜美,无需用咸菜的酸味去除腥味,这才用贡菜咸甜并存的复合滋味却激发它的甜质。 香煎 潮汕市场的马鲛因为体形较大,通常都是横切成半寸厚块,用盐略腌后干煎。盐腌是烹饪马鲛鱼的关键环节,只有腌过之后马鲛鱼的肉质才会鲜嫩美味,才不会发柴。惠来一带则常用俗语“白鱼浮朥煎”来表达这一烹饪方法。白鱼是正白腹(蓝点)马鲛的俗称,朥是猪油,浮是上浮,俗语意思是,用较多的猪油来香煎马鲛鱼。 当季的白腹马鲛鱼,肥美鲜嫩,煎后吃时满口余香。最可贵的是没有骨刺,甚至连中间的脊骨都是脆软的,可嚼碎吸取里面油香的脊髓。 先将马鲛鱼先这样厚切,然后盐腌入味 香煎马鲛鱼的效果图,潮菜研究会提供 如果没有记错,这两张照片应该是在富苑打冷档拍摄 煮鱼粥 马鲛肉质鲜甜又少刺,是煮鱼粥的好材料,潮俗煮时还会加点冬菜提味。 打鱼丸 因为马鲛价高,打制出来的鱼丸自然也是高价。下图是今年春节我在一企业聚餐会上拍摄的,据说这种专门用马鲛打制的鱼丸每斤要200元出头。 马鲛鱼丸。不过说真的,还没有便宜的那哥鱼(蛇鲻)打制的鱼丸好看好吃 腌咸鱼 马鲛也是腌制咸鱼的好材料。这种马鲛咸鱼是霉香的,用来炒饭能香两条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