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教学主张:技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lztiandi 2016-06-30

我的教学主张:技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在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形态上的历史突破。进入新课程以来,通用技术课程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努力探索通用技术教育之道,可以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不少困惑。通用技术是一门什么课?这门课究竟怎么教?我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了国家为什么要开这门课。从国家来说,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一是要淡化“考试文化”。“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只能在“考试文化”中“锅里争汤”,开这门课要使高中生被“考试文化”束缚的心灵获得自由。二是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这就是说这门课程要力图把高中生引导到创新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提出以下三点主张:

一、主张“创新教育”,让学生回归智慧的生活世界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高度表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有人说,不是技术教育就要创新,高中所有学科都要创新呀?我认为,在高中的所有学科中,最贴近创新的是通用技术。我把通用技术与物理作一个对比。作为科学课程的物理主要是认识世界,探究“为什么”,而技术课程是改造世界,要回答“怎么办”;物理主要是“发现”(实际上作为高中生主要是验证规律),而技术直接指向“发明”。 我们知道,创新包括创造发明和革新。因此,通用技术比物理更接近生活、接近动手、接近创新。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创新为核心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可以被视作是一种创造,或者说是创新。

  在教学中,我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在《技术与设计1》“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制作过程。在一个班里学生发现问题就有40多个,其中的变焦距眼镜、新概念汽车、太阳能热水器、手机外形、环保捕鼠器等5个项目在后来的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获奖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回归智慧的生活世界。创新与智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智慧是谈不上创新的。智慧是我们站在知识和技能的台阶上,观察这个世界时不断有所发现的眼睛。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标组组长顾建军教授指出:“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思想平台,使其获得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享有智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多向思考,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去年我在第五届京港课程专家交流会上上了一节观摩课,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的《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第1课时)这节课我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在使学生获得智慧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相互转换的科学方法。“科学家的特点就是善于归纳共同点”,我从引导学生探究楼道里的“声控灯”控制系统的组成出发。先让学生画出“声控灯”控制系统方框图。知道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分别是声传感控制器、常开(断开)接点、灯泡。再让学生得出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完了留出时间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由具体到抽象”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接下来我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是对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的总结和概括,那么,能否将它迁移到其他案例?回答是肯定的。学生把这个方框图,很快运用到生活中其他具体案例中,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原来“方框图”就是智慧啊!既是“由具体到抽象” “归纳”的智慧,又是由“抽象到具体”解决问题的智慧。“智慧”并不神秘,“智慧”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可迁移性,它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获得智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高中生引导到创新上来,让学生真正回归智慧的生活世界。

  二、主张“生活教育”, 让学生回归幸福的生活世界

  早在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主张,他认为,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课堂里,闭门造车,脱离生活,是教育的悲哀!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同样面临如何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的通用技术老师要领悟“生活教育”的思想,树立生活中有技术,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享有幸福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享有幸福的学习过程,就要“动手”、“动脑”和 “动口”,特别是要处理好“动手”与“动脑”的关系。“动手”是第一位的,但是“动手”不是单纯训练“手”,“动手”不是目的。“动脑”相对“动手”是更有价值的部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设计,主要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到理解,当然,也离不开“动手”。要进行创新设计,“动脑”是关键,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学生需要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技术思想和方法,需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享有幸福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 “动口”。 “动口”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用技术教学培养的人不能埋头搞设计,还要将其作品推广出去,这需要有运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如我在教“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时,让学生交流所发现的问题,有一个学生谈到他家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老爷爷有点耳聋,手也不方便。他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邻居或者亲戚朋友在外面敲门或者按电铃的声音他听不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同学给想给他爷爷“量身设计”了一个大音量“电铃”,为了方便老人紧急时与外面联系,想为他爷爷设计了一个“脚踏报警器”,但他独立完成有许多困难,我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把它上升为全班同学的任务,后来,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问题,满足了他爷爷的需要。

  我在“生活教育”的实践中体会到,通用技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要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动手”不要局限“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生活中的“自动门”、“声控灯”和“光控报警器”等都可以纳入学生“动手”的内容。“生活教育”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也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

  总之,当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把生活资源纳入学习,把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后,学生不再感到有很大压力,觉得回归到了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感到无比幸福。

  三、主张“教学生成”,让学生回归快乐的生活世界

  所谓“教学生成”就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在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发现和新问题。那么,新课程教学生成的是什么呢?生成的可能是结果,也可能是过程,更有可能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即教学中生成的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问题发现,也可能是生成了一个新的探究过程。如我在“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控制技术的实例,课堂上要求学生对于“搜集我们周围使用控制技术的实例”活动情况进行交流。我请每个学习活动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搜集我们周围使用控制技术的实例”活动情况。其中有一个班有一个搜集的是《阿里吧吧和四十大盗》故事中的“芝麻开门”。故事里面主人公阿里吧吧对着门说一声“芝麻芝麻,开门吧!”, 门就开了,这是个用特定声音控制开门的例子。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教学生成,这是我原来在教学设计中所未想到的,我马上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肯定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能把它变成现实吗?随后,我引导学生制作了声控灯、声控门、光控报警器、光控震动器、人体温度报警器等电子控制系统,让学生回归到了快乐的生活世界。

  我在“教学生成”的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对生成的问题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意义不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一笔代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芝麻开门”控制系统是我预设中没有想到的,但我立刻判断它有价值。我体会到对教学生成的判断能力是一个教师素质与艺术的高度融合,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灵光再现。

  又如我在上《技术与设计2》“无处不在的结构”一课时,学生对“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案例非常感兴趣,我马上改变预设把注意力转到这上面来,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挖掘。我让学生自学了这个案例之后,接连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为什么要研究鹰眼的结构?二是如果人类的视网膜上像鹰一样有两个凹槽,世界将会如何变化?三是将来运用技术手段在人的视网膜上造出两个凹槽,有没有这种可能?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学得快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要获得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课堂学习方式要多元化,即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元信息交流方式学习。如在《技术与设计2》“简单结构的设计”的教学中,在进行设计前,我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功能的角度对设计对象进行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然后选择材料。学生能选择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轻便、美观的材料。在设计方案的构思时,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学生就草图的方案与小组同学共同商讨,设计的草图要能清晰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和尺寸比例。设计方案确定之后,要绘制出比较规范的设计图纸,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与小组同学确定在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从而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共同制作出了符合要求的模型或原型,获得了有价值的“教学生成”。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生成教育”与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有共同之处。“生成教育”要求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课堂上不是只考虑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合理的改变教学内容。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享有快乐的学习过程。“生成教育”教师要认真读懂课标,把握住教学方向。教师还要熟悉学情,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归快乐的生活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