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通用技术教学中案例的使用

 lztiandi 2016-06-30
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景的客观描述。为了给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能力搭建富有意义的学习平台,通用技术教材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从教育意义出发,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大量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这些案例的使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景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能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生爱学、乐学,既培养了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形成了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然而,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对通用技术案例的使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刘老师在“技术的价值”两节课上使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及几点建议。
  一、对刘老师教学中使用案例的评析
  1.关于对教材案例处理的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中的实验教材中的案例太过简单了,学生自己可以看懂部分教材内容,教师须另外准备案例。例如,在讲“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时,刘老师抛弃了教材上的案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而举服装的发展,从树叶、兽皮、纺织到印染技术。虽然从字面上来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这个案例很容易,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由于人的需要推动技术一步步向前发展,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前进;更不一定能理解在思想方法方面,这个案例是学生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另外,从技术史的角度来说,灯火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用它来说明技术价值,更具有典型意义。
  所以,我认为刘老师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替换掉,并不十分妥当,而且他在
  服装的发展的案例中,也并没有点出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这似乎也反应了刘老师并没理解案例的深刻用意。
  另外,刘老师在讲到“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时,为了说明“技术可以使我们合理充分的利用自然”,刘老师让一位学生对着屏幕念都江堰的案例,大约5分钟左右,没有任何分析便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正如他自己提到的,他对该案例也并不十分理解,虽然他知道这个案例极具典型意义。
  上面两个例子都说明教材中的案例并不简单。实际上,为了消除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畏难心理,教材编写人员精心选择了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简单实例。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实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这些看似简单实际上充满智慧的案例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但是教育价值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深入地挖掘。因此,对教材案例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看懂字面意思的同时,理解、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师应区分技术课程的案例与其他课程案例的不同研究视角,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重要的文本资源。
  2.关于新案例设计的问题
  为了说明“技术是双刃剑”,刘老师使用了 “卡特里纳”飓风、三门峡水库、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来临三个案例。“卡特里纳”飓风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它的使用体现了刘老师处理教材的灵活性。新课程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是忠实执行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案例替换或使用新案例。
  然而目前现成可用的案例较少,只是一些例子、素材。例如,刘老师但在呈现时,不管是“卡特里纳”飓风,还是三峡水库都是大段大段的原始材料。我认为这样的呈现方式并不是十分恰当。因为原始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很多,能说明的问题也很多。一些对学生学习目标无用的信息的呈现不仅对他们没有用,反而起干扰作用。所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处理,进行设计,把握好角度,然后以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对三峡水库,刘老师可以详细呈现它发挥的作用和造成的损失,对三峡水库的介绍及其他信息可做简单处理。
  3.关于案例多与少的问题
   在两节课中,刘老师举了二十多个案例(不包括只是简单提到的例子,而是指花了一定时间的例子或案例)。例如,在说明“技术是双刃剑”时,他举了三门峡水库、 “卡特里纳”飓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来临三个案例。
  技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能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可举例子很多,但如果没有深入的分析,仅仅是信息式的呈现,我认为并不十分妥当。因为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只有通过教师对案例分析的引导、示范,学生才有可能学会对案例的分析。因此,课堂中的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对案例的分析有多深。只有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信息,看到隐含在案例之中的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案例,从而落实“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学习目标。
  4.关于案例如何使用的问题
  刘老师对案例的使用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案例分析的落脚点。例如,在讲“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时,刘老师举例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了,需要耕种的人少了,农民就有机会打工到城里赚钱,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这样的例子,最后的落脚点落在农民打工,我认为不够妥当的。因为农民工本身就是社会不合理、正常的现象,是由于他们在农村无法生活了才出来打工的。我认为在这个案例分析中,落脚点应回到学习目标“理解技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例如谈技术发展了,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从而满足了14亿人口对粮食的需要。
  二是案例使用形式。案例不仅仅是展示技术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对话的平台,它可以引领学生走入学习情境。但刘老师在课上只是讲一下案例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举例子,便转向新的知识点。我认为整堂课都是这样的形式并不十分妥当,因为这样,案例就成了教师单方面讲解的素材,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师生之间缺少对话,学生即使有回答,也是被动式的,而不是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这不仅没有发挥案例应有的价值,更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关于案例使用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刘老师这节课的评析,我认为利用好案例,发挥案例的价值,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深挖案例中蕴含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使用案例,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并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案例提供了哪些事实材料;2)案例涉及到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3)案例与上下文的关系;4)教材中案例安排的用意;5)案例与学习目标的关系。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案例,教师可以阅读与案例相关的其他材料,了解其理论背景、实践情况,这些材料不仅来源于教参,还存在于报刊、论著和网络等。
  2.课前的准备
   课前的准备不仅包括对案例蕴涵的知识、思想方法的分析,还包括对案例重点、难点的分析,以及教学如何实施等问题。
  对重点的分析是要把握案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对难点的分析是了解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内容。
  教学的实施就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包括案例如何切入,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分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回答,是有效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3.案例使用形式的多样化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对学生进行提问外,还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尽量融入情景中,像一个真正的技术工作人员、设计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讨论中或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一定的点评。点评应回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上,其重点讲清案例所贯串的知识点、所蕴含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