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就是答案》:一本书帮助你更好地成为自己

 长沙7喜 2016-06-30

在一场读书分享活动上,主持人向台下的书友们提问:“大家最渴望做到的事情是什么?”无数声音响起,虽高低不平,可给出的回答却非常一致:“做自己”,或者“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这并不是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而是本人亲身经历的一次读书分享活动,那次活动的主题是“你有什么梦想可以聊”。

成为自己、实现自己、放心大胆地做自己,这本该成为生命的本真面貌,但却因为许多人根本做不到或找不到恰当的实现方法而成为大众励志书中经常谈论到的话题,并且有无数读者为了真正做到“实现自己”、“活出自己”而不断大掏腰包。但其实,“如何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武志红的这本《你就是答案》中已经分析得非常清楚明了,实在值得我们结合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多读几遍。毕竟,这本干货满满又不乏趣味的心灵读物出自专业人士之手,况且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你就是答案》:一本书帮助你更好地成为自己

作为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必然要结合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讲道理,而武志红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家,他书中引述的案例不仅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也很具有代表性,同时其真实度也是较为可信的。正是因为这些案例源自于生活,这便使得本书给人一种扎实生动的感觉。而绝大多数案例,都是围绕着“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个议题提出的。

举出案例之后,便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的分析,在对那些妨碍“实现自己”的原因做出种种剖析之后,武志红又给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这就好比,虽然无法当面向医师寻医问药,但也能根据这“大众化”的处方暂且缓解一下身心的病痛。

实际上,武志红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便是这个: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活出真实的自己。

那么,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无法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武志红认为,原因并不在外界,而恰恰在于我们自身!说直接点儿就是,我们才是阻碍自己真实鲜活地生活的根源。

除此之外,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尤其需要留意的是父母与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但这并不是无法克服的障碍。生命中所有看似难以跨越的问题,其根源都在于我们自身。这就意味着,当我们遇到现实人生中的外部问题时,切记不要一味地把目光散乱于外,而是要收束自心,向内寻找原因并找到答案。

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用意所在:不要被生命中的表象迷惑,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心深处去探寻。

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虽然不可否认父母爱子女这个出发点,但武志红认为,不恰当的爱,往往会成为伤害子女的利刃,而子女如果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改善亲子关系,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很可能就会形成压抑的人格,在压抑的心境下生活着而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这样的痛苦,将会伴随子女终生,并且子女还会把这种痛苦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就如同一种“遗传疾病”一般。这该怎么办?武志红在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先反观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反观自己内心的状态以及经常出现的念头,然后再回到书中找到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帮助我们更好地成为自己,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在谁的羽翼下成长,也不按照谁的步伐前进。与其抱怨外部环境和自己作对,或者怨恨别人总是辜负自己、伤害自己,倒不如向自己的内在世界去寻找根源和答案。

正如同武志红老师说的那样:“每一个成年人的人生,真的是自己内心所创造的。”这与佛门所说的“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的道理又是何其相似!武志红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他所有问题的根源和答案”,并非是将人们带入“我执”的陷阱,而恰好是提醒人们应当意识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人生中大多数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从内在开始进行转变,未来的人生才有着无限改变的机会。

【扩展阅读】

心灵僻径:

由欧洲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概念,武志红解释为这是一种“追求纯心灵生活”的行为,比如,排斥世俗中的一切事物,觉得欲望是肮脏的,哪怕是正当的生理欲望也是罪恶的。如何解决?应当把心灵需求和人际关系需求、普通需求结合在一起。即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走出来,与现实世界发生真实的接触。

这本书教会我们什么?

“忠于你内心做事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你经常会展现出远远超乎水平的能力来。”这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准则,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不是不能听,而是不论他人是提出了建议忠告,还是给出了冷嘲热讽,都不要动摇我们内心的心念。当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很重要,适时地改变意愿,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而不论是坚持意愿还是半路转换,都有一个前提,即出自于我们内心的真实声音。

“不要被别人动摇你的心。”我们要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而是一个“健康孩子”,一个有活力的健康孩子就是“发出他的高兴与不高兴的声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被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动摇了内心,因为别人如何对待我们,那反映的是他自己的内心,而这与我们毫无关系。

“在恋爱中不要将注意力完全放到对方身上,那样一来,你会失去自己的立场。”这并非是要我们不关注对方,而是先看清自己内心的需要,如果连自己的真实需要、真实想法都摸不清楚,又谈何了解他人呢?更何况,将心力投射在外部,就会失去对内心的觉照,从而忘记,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方向的掌控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