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的精华解读之四(容易误读的攻守概念)

 cntagu 2016-06-30


这里的“形”是指胜败发生前表现出来的症状。这一篇兵法主要从防止我方败形外露和判别对方是否露出败形为脉络来分析问题的。我们曾经在公众号“谋略与兵法”中关于《李世民兵法心得》中就有专门讲诉李世民要亲自观察敌军阵形的内容,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看起来复杂,其实理解起来的关键就是——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再考虑别人的事情,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有什么优点和弱点,按道理来说是最为清楚的,怎样扬长避短,就应该最先考虑。在把自己优劣势搞清楚之后,再考虑对手的优劣势,以便于用自己的优势打击对手的劣势。“胜可知,而不可为。”并不是让大家消极观望,而是弄清楚做事的逻辑顺序。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就是说实现不被人战胜的手段就是防守,而战胜对手的手段就是进攻。关于进攻与防守的问题,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防御与进攻相比是一种较强斗争形式。但不同之处,是孙子对于进攻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进攻”是战略性的,而防御只是战术性的。更没有认识到防御只是为了实现进攻的一种手段,防御不能够脱离进攻存在,而进攻却是独立的过程可以脱离防御而存在。(读《孙子兵法》在这里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消极防御,处处设防,坐等对手进攻。)不论是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是中国的长城,还是晚清以来的海防等防御手段,往往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仅仅认识到防御与进攻相比在战术上具有较强的优势,没有认识到进攻与防御相比在战略上具有较强的优势。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感觉孙子过分追求理想状况,就是绝对强者战胜绝对弱者,就像美国打伊拉克。其实现实中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就是出现了不需要读兵法也能够打赢,花太多精力研究如何将99%的胜利提升100%的胜利,是不划算的。“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句话有点形而上学,过于机械,否认了实践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必须谨慎地理解,不然对于弱者就会束手束脚而丧失斗志。

总之,对于形篇的价值主要是用于平时的建设,做到有备无患,而关键时候其很多理念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或者说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和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