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走路once 2016-06-30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战国北方坑口玉环谷纹土蚀沁斑微痕图

玩古玉少不了研讨沁色包浆。但沁色包浆与人为作色或天然石色很难区别,需求多作调查剖析才干找到感受。要能辨认沁色包浆有10点能够掌握:

1.全部玉器同一沁色需慎之。

2.有些沁色板滞,色界处无天然过度痕迹需慎之。

3.沁色包浆外表粗糙无光泽,与玉器的正常外表显着纷歧需慎之。

4.绺裂处沁色不显着,其它部位反有显着沁色需慎之。

5.沁色部位石性重需慎之。

6.阴刻纹饰线条底部沁色包浆与玉表沁色包浆纷歧致需慎之。

7.沁色显着漂浮在玉表上需慎之。

8.包浆油性感过重需慎之。

9.生美玉外表无钙化漂白需慎之。

10.生美玉外表钙化漂白盘玩无显着变化需慎之。

出现上述状况极有可能是人为做色和天然石色。由于,做假手法再高超,也难以脱节上述痕迹。真实的沁色和包浆是漫长前史时刻构成的痕迹,与短时刻构成的痕迹其本质区别即是天然与不天然。天然的沁色,随玉器相对密度低的绺裂处或纹理处深化玉体内部,又随纹理处向外延伸,其色彩由深到浅、深浅纷歧,过度天然,大多在玉体内成丝状,给人有心旷神怡之感,且不直触摸摸高腐蚀物质通常不会损坏玉外表,玉表也显得光润天然。当然关于初入藏界的兄弟来说要找到这种感受有必定难度,但如碰到上述10种状况之一,必须慎之。长时刻以往,就能找到真沁色包浆的感受,相信这样做对保藏古玉有协助。再多了解一些古代不一样期间的文明个性和技术特征,进行归纳剖析,就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一件独特的古玉

該玉為青玉,重200克,長13.3厘米,寬3.2厘米,中間縫寬0.5厘米

一位玉器專家鑒識,屬史前器物,名稱有兩種說法。其一:其名可稱之為“拉鰳”,為古人用來打磨繩子之用;还有一種:其名可稱之為“人祖聯合體”(即男性、女人的生殖器合體),為古人對生殖圖騰的崇拜。此玉器由臺灣許清佐先生保藏,的確是一件史前古玉,但其名稱尚難定論,故撰文敬請古玉專家們考研定名。

在古玩圈子里,常常听人会提到包浆一词,俗称“传世古”。这通常是指附着于器物外表的一层物质,由于氧化、腐蚀以及在人体汗液的效果下,随时刻的推移天然构成的一种陈腐光泽感。看古玉的包浆与皮壳,其目的,是给所观之物一个根本判别,是不是开门?是不是具有显着真品特征?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古玉包浆,千万别越包越僵

所谓开门特征首推“老气开门”。老气即是年月痕迹的天然留存,即是通过包浆和皮壳的外表特征,来判别真品概率有多少。其间分为:玉体整样包浆特征和琢工纹样包浆特征;以及不一样玉原料的皮壳风化特征和南北干湿坑口根本皮壳风化特征两大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