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经方求真——刘希彦

 乐山有大佛 2016-06-30
  六经辨证将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一对阴阳,三阴三阳是为六经。此六经对应的是《易经》的卦象。卦象也是先阴阳,而三而六。《易经》是群经之首,用西方的科学界的说法是,《易经》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科学的计算法。易理能推求宇宙间的一切事情,不仅已知,亦推未知。人体是小宇宙,本源于易理的六经辨证自然也能推求人体内已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

  我们知道,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这些也是《黄帝内经》里主要的辨证方式。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提出一套六经辨证来指导汤液学呢?要破解《伤寒杂病论》的核心规律,就必须先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汤液学是用药物来治病的,所以还要在药物上找答案。

  后世常说某个药入肝经入胆经入肾经,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定位。举例说明,黄芩这味药,大家都知道,苦寒药,后世说它清肺火清胃火,也有说它清肝火清大肠火,说法不一。都对也都不对,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药物并不能单独走到某一个脏腑或某一个经络,药物只能走层面。我们吃辣椒,一吃额头有汗后背有汗,说明辣椒这味药它走表。大黄这味药,一吃就腹泻,说明它走里走下。事实上药物只能走表、里、或半表半里,不能精确到只走肝经只走胆经只走胃经。药物在人体里的作用是粗线条的,是走大层面的,做不到微调。我们若用微调的思路去指导使用药物,等于是误用了药物。六经辨证体系是大而化之的,适用于指导药物治病。《黄帝内经》里的定位思路的辨证体系主要是指导针灸砭之类的疗法的,这些治疗是可以具体定位到某经某穴,以及与之对应的脏腑的。所以《黄帝内经》里很少出方子。很多人在争论《黄帝内经》里的辨证体系正确,还是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正确,都正确,分工不一样。

  那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不是矛盾的呢?据我的研究,它们并不矛盾。在仲景的理论体系里头,脏腑经络虽不能涵盖六经,六经却能涵盖脏腑经络,因为六经是大层面,大层面里面自然能包涵具体的脏腑经络层面。比方说,“太阴”在六经里指“里”这个层面,自然也包含着这个层面相关的脏腑和经络——肺和手太阴肺经;脾和足太阴脾经。其它经络脏腑看其归经的名称就可知道,都可以分属在六经里头,不一一例举。

  将经络脏腑观念引入六经辨证,在临证上有没有意义呢?是有意义的。举个例子说明。胡希恕先生曾总结过,肾腹水用越婢汤有效果,而肝腹水用柴胡方才有效果,为什么?胡老说他解释不清楚。其实只要参考经络脏腑就能解释:肾经既称足少阴肾经,少阴经在六经里是表经,说明肾经是络表的,自然可以从表论治。越婢汤是治表病的方子,自然治肾腹水有用。肝经既称足厥阴肝经,厥阴经在六经是半表半里经,可以理解为肝经是络半表半里的。柴胡方是治半表半里的,所以治肝腹水有用。

  再举一个药物的例子,在《伤寒》里常用炮附子温下寒,下焦主肾,于是后世说的炮附子温肾阳。当阴证的出汗不止时,张仲景是用炮附子来止汗的。为什么所谓温肾阳的药能止汗呢?因为汗出是表证,而肾经是络表的。所以温下焦温肾的药也可以治阴症的出汗。

  这就是张仲景对于六经和脏腑经络的思考方法,他虽然没有在书中明确解释,却是可以通过他的组方用药规律和临证的效果反推出来的。我所研究的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就是这样一套以六经统经络脏腑的辨证体系,如此一打通,在临证上会有无穷的妙用,也便于在一个统一可靠的辨证体系里头理解和归纳后世的时方,具体的思辨方式以后再在条文里细讲。

  后世用《黄帝内经》里的经络脏腑等理论来解释《伤寒》的辨证体系。这些理论是不是对的?是对的,人体确实存在这些规律。但有一个问题,对人体而言,表里的运行才是更大的力量。我们能够生存,靠的就是脾胃吸收了营养,再通过其它脏器的配合将能量往表输送,将代谢的废物从里排出。其它的运行方式和表里循环的力量相比会比较弱。举个例子,有很多人跑到南亚去生活,那里只有一个季节——夏季。我们知道季节的变化是天的五行运行能量场,是左右人体内部五行生克运行的,这些《黄帝内经》里有明言,但我们在南亚依然能够健康生存。

  如果表里不通了,我们一天都活不下去。肺炎病人若不能及时解表退烧,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可能病危。

  针灸砭熏之类的治病原理也治的是人的体表,由表来治里。几根针扎在体表就能治好体内的疾病,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治疗方式,典型古人的大智慧。

  再者,人体排除病邪的途径主要是体表的汗腺和里面的大小便这三个途径,所谓“汗”、“下”、“和”之法,我们用药物治病也要顺应这个途径,顺势而为自然能事半功倍。

  为什么古人用汤药和针石来治病,而不是别的方式?比如我们古来就有中医的外科手术,华佗就是代表。文革的时候,还有外国的纪录片导演在中国农村拍到过完全针灸麻醉的中医剖腹产,这个视频网上就有。为什么我们明明早就有中医外科手术,却不普及这种治疗方式?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体是可以通过大层面的治疗来治愈疾病的,不需要在人体内部进行伤害性的定点治疗。西医看似大巧,实质上是大拙,上帝创造了疾病这把锁,就一定留下了钥匙。如果得了病就一定要拆开人体,甚至切除器官,实则是侮辱了上帝的智商。现在的中医独重脏腑辨证,将疾病归结为肝的问题脾的问题气的问题血的问题,然后用药去调这个肝脾气血,这本质上已经接近西医的内部定点思维了,而偏离了传统中医的真正的整体观,以至于中医越来越背离其真正的传统。

  后世的辨证体系很多,因为宇宙之中影响人体的因素太多,于外有五运六气;于内有脏腑经络气机升降枢机开阖等各种运行,且有七情六欲对生理的影响。如果我们都去推求都去分析,还怎么去治病呢。药者钥也,同音通解,治病其实就是一把钥匙的问题。如果外在的因素考虑太多,或者一切因素都去考虑,往往会忽略人体自身的规律和作为。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施治思路就是找重点找钥匙的思路。事实上,即便就六经辨证本身,临证上经常还是会错杂纷纭,还需要从中找主证,找人体的主要矛盾,否则无从下手。仲景在书中很多篇幅就是在分析这个。

  我们从主要的方面去理解人体,让药物做到它能做到的,将主要的方面治理好了,人体是一个有自我组织恢复能力的系统,次要的方面也就跟着好了。若从小处着手则终将为大处所制。《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之前,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是在几百年后的东汉。也就是说在仲景之前,那些经络脏腑五运六气之类的理论早就有了。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六经来论病?是因为真正适合汤液学的是六经辨证体系,他才写了这部书来拨乱反正。本来汤液学可以在此基础上从此步入坦途,张仲景没有料到的是,后世的医学家又用那些他曾经摒弃的纷乱的理论体系来发展汤液学,甚至很多医家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伤寒杂病论》,以至于中医越来越复杂,方子和药物越来越多,疗效也越来越不理想。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摘自刘希彦先生在(伤寒经方求真群:190468537)的公益讲学。

  六经辨证将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一对阴阳,三阴三阳是为六经。此六经对应的是《易经》的卦象。卦象也是先阴阳,而三而六。《易经》是群经之首,用西方的科学界的说法是,《易经》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科学的计算法。易理能推求宇宙间的一切事情,不仅已知,亦推未知。人体是小宇宙,本源于易理的六经辨证自然也能推求人体内已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

  我们知道,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这些也是《黄帝内经》里主要的辨证方式。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提出一套六经辨证来指导汤液学呢?要破解《伤寒杂病论》的核心规律,就必须先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汤液学是用药物来治病的,所以还要在药物上找答案。

  后世常说某个药入肝经入胆经入肾经,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定位。举例说明,黄芩这味药,大家都知道,苦寒药,后世说它清肺火清胃火,也有说它清肝火清大肠火,说法不一。都对也都不对,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药物并不能单独走到某一个脏腑或某一个经络,药物只能走层面。我们吃辣椒,一吃额头有汗后背有汗,说明辣椒这味药它走表。大黄这味药,一吃就腹泻,说明它走里走下。事实上药物只能走表、里、或半表半里,不能精确到只走肝经只走胆经只走胃经。药物在人体里的作用是粗线条的,是走大层面的,做不到微调。我们若用微调的思路去指导使用药物,等于是误用了药物。六经辨证体系是大而化之的,适用于指导药物治病。《黄帝内经》里的定位思路的辨证体系主要是指导针灸砭之类的疗法的,这些治疗是可以具体定位到某经某穴,以及与之对应的脏腑的。所以《黄帝内经》里很少出方子。很多人在争论《黄帝内经》里的辨证体系正确,还是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正确,都正确,分工不一样。

  那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不是矛盾的呢?据我的研究,它们并不矛盾。在仲景的理论体系里头,脏腑经络虽不能涵盖六经,六经却能涵盖脏腑经络,因为六经是大层面,大层面里面自然能包涵具体的脏腑经络层面。比方说,“太阴”在六经里指“里”这个层面,自然也包含着这个层面相关的脏腑和经络——肺和手太阴肺经;脾和足太阴脾经。其它经络脏腑看其归经的名称就可知道,都可以分属在六经里头,不一一例举。

  将经络脏腑观念引入六经辨证,在临证上有没有意义呢?是有意义的。举个例子说明。胡希恕先生曾总结过,肾腹水用越婢汤有效果,而肝腹水用柴胡方才有效果,为什么?胡老说他解释不清楚。其实只要参考经络脏腑就能解释:肾经既称足少阴肾经,少阴经在六经里是表经,说明肾经是络表的,自然可以从表论治。越婢汤是治表病的方子,自然治肾腹水有用。肝经既称足厥阴肝经,厥阴经在六经是半表半里经,可以理解为肝经是络半表半里的。柴胡方是治半表半里的,所以治肝腹水有用。

  再举一个药物的例子,在《伤寒》里常用炮附子温下寒,下焦主肾,于是后世说的炮附子温肾阳。当阴证的出汗不止时,张仲景是用炮附子来止汗的。为什么所谓温肾阳的药能止汗呢?因为汗出是表证,而肾经是络表的。所以温下焦温肾的药也可以治阴症的出汗。

  这就是张仲景对于六经和脏腑经络的思考方法,他虽然没有在书中明确解释,却是可以通过他的组方用药规律和临证的效果反推出来的。我所研究的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就是这样一套以六经统经络脏腑的辨证体系,如此一打通,在临证上会有无穷的妙用,也便于在一个统一可靠的辨证体系里头理解和归纳后世的时方,具体的思辨方式以后再在条文里细讲。

  后世用《黄帝内经》里的经络脏腑等理论来解释《伤寒》的辨证体系。这些理论是不是对的?是对的,人体确实存在这些规律。但有一个问题,对人体而言,表里的运行才是更大的力量。我们能够生存,靠的就是脾胃吸收了营养,再通过其它脏器的配合将能量往表输送,将代谢的废物从里排出。其它的运行方式和表里循环的力量相比会比较弱。举个例子,有很多人跑到南亚去生活,那里只有一个季节——夏季。我们知道季节的变化是天的五行运行能量场,是左右人体内部五行生克运行的,这些《黄帝内经》里有明言,但我们在南亚依然能够健康生存。

  如果表里不通了,我们一天都活不下去。肺炎病人若不能及时解表退烧,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可能病危。

  针灸砭熏之类的治病原理也治的是人的体表,由表来治里。几根针扎在体表就能治好体内的疾病,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治疗方式,典型古人的大智慧。

  再者,人体排除病邪的途径主要是体表的汗腺和里面的大小便这三个途径,所谓“汗”、“下”、“和”之法,我们用药物治病也要顺应这个途径,顺势而为自然能事半功倍。

  为什么古人用汤药和针石来治病,而不是别的方式?比如我们古来就有中医的外科手术,华佗就是代表。文革的时候,还有外国的纪录片导演在中国农村拍到过完全针灸麻醉的中医剖腹产,这个视频网上就有。为什么我们明明早就有中医外科手术,却不普及这种治疗方式?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体是可以通过大层面的治疗来治愈疾病的,不需要在人体内部进行伤害性的定点治疗。西医看似大巧,实质上是大拙,上帝创造了疾病这把锁,就一定留下了钥匙。如果得了病就一定要拆开人体,甚至切除器官,实则是侮辱了上帝的智商。现在的中医独重脏腑辨证,将疾病归结为肝的问题脾的问题气的问题血的问题,然后用药去调这个肝脾气血,这本质上已经接近西医的内部定点思维了,而偏离了传统中医的真正的整体观,以至于中医越来越背离其真正的传统。

  后世的辨证体系很多,因为宇宙之中影响人体的因素太多,于外有五运六气;于内有脏腑经络气机升降枢机开阖等各种运行,且有七情六欲对生理的影响。如果我们都去推求都去分析,还怎么去治病呢。药者钥也,同音通解,治病其实就是一把钥匙的问题。如果外在的因素考虑太多,或者一切因素都去考虑,往往会忽略人体自身的规律和作为。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施治思路就是找重点找钥匙的思路。事实上,即便就六经辨证本身,临证上经常还是会错杂纷纭,还需要从中找主证,找人体的主要矛盾,否则无从下手。仲景在书中很多篇幅就是在分析这个。

  我们从主要的方面去理解人体,让药物做到它能做到的,将主要的方面治理好了,人体是一个有自我组织恢复能力的系统,次要的方面也就跟着好了。若从小处着手则终将为大处所制。《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之前,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是在几百年后的东汉。也就是说在仲景之前,那些经络脏腑五运六气之类的理论早就有了。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六经来论病?是因为真正适合汤液学的是六经辨证体系,他才写了这部书来拨乱反正。本来汤液学可以在此基础上从此步入坦途,张仲景没有料到的是,后世的医学家又用那些他曾经摒弃的纷乱的理论体系来发展汤液学,甚至很多医家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伤寒杂病论》,以至于中医越来越复杂,方子和药物越来越多,疗效也越来越不理想。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摘自刘希彦先生在(伤寒经方求真群:190468537)的公益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