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状元书法赏析

 昵称34743202 2016-06-30

清代状元书法赏析

  文_子健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通过考试选取官吏的制度。明清以来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第一名即为状元。清执政大臣多状元出身,他们不仅博学而且善书,固在中国封建社会,吏部以身、言、书择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进士、状元个个善书的原因。

  清朝的皇帝大多喜欢书法,尤其是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更是痴爱书法。因此,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所选出的状元大多是那些书法字体出众,并且书法字体的风格深得皇帝喜爱的考生。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字体,所以他在选状元的时候,首先要看哪个考生的书法字体最接近欧阳询的风格。欧阳询是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和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史传如:顺治九年的邹忠倚、十五年的孙承恩都是用欧阳询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被顺治皇帝一眼看中,选为了状元;康熙十八年的归允肃、二十一年的蔡升元、三十九年的状元汪绎等学的都是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参加考试的时候,这三个人都是模仿王羲之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结果被康熙皇帝一眼看中,成了状元。清朝267年间共开科112次,进士26000人,状元112人。

  状元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社会精英,是极其难得的人才,也是最受重视的。同时状元作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朝野瞩目,前途光明,起步就比较高,拿清朝制度举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遍修正七品,其他进士要么进翰林院继续学习要么外放县令(远离权力中心)。执政大臣多状元出身,如宋代文天祥、明代商辂、清代翁同龢等等状元们不仅博学,而且善书,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吏部以身、言、书、判择人,大凡先试后铨,即先观书、判,再察声、言,然后注拟。如何观书?楷法遒美是关键的一条,否则吏部绝不会铨选为士。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进士和状元们为何个个善书的原因。而“状元书法”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

  科举途中,要想蟾宫折桂,书法是一块分量不轻的“敲门砖”。中状元者为“大魁天下”,除了具备深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能高中的。在科举时代,书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第名次的高下,向为士人所重。历史上700多状元中,称得上书画家的为数不少,清代的114个状元中,就有44名长于书法绘画者,也有数人就是因为书法好被皇帝点为头名状元。清代苏州许多状元以书法著称于世,特别是翁同龢的书法,在同治、光绪年间被推为天下第一。

  戴有祺:字迹折服康熙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高中贡士。喜不自禁的时候,家中快马来报,母亲大人病故。眼见得下个月就要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了,却突然间闻此噩耗,戴有祺悲痛欲绝。面对夺冠的机遇,戴有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即刻启程赶往家乡以尽“孝道”。直到三年后的康熙三十年,才被恩准补考殿试。这一科的考官是大学士张玉书、工部尚书陈廷敬、兵部侍郎李光地等人。考官们原先拟定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才是戴有祺。但卷子呈送康熙御览时,康熙帝被戴有祺一纸漂亮的书法折服,于是朱笔一挥,将戴有祺定为第一甲第一名。这样,戴有祺三年前不幸因人祸而失去争夺状元的机会;三年后却有幸以书法见长而戴上状元的桂冠。戴有祺成为清代上海金山第一位状元,也是上海金山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

  王杰:书法工行楷

  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所有清代状元宰相中,立朝最久,建树最高,又能甘守清贫,忠贞守节的,惟王杰一人,故被称之为“真状元宰相”。

  王杰老病乞休归里,嘉庆皇帝以御制诗送行,其中两句“直道一生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就是他一生为官的写照。著有《惺园易说》、《葆淳阁集》、《读易札记》及《读论语孟子录》等。书法工行楷,与张照、曹秀先齐名。

  翁同:书法名冠一时

  翁同龢生平最服膺翁方纲、钱沣,但论者认为其晚年书法造诣,远出翁、钱之上而足继刘墉,同治、光绪年间,被推为天下第一。翁同龢的书法的主要特点是苍老道劲,刚健婀娜,含蓄朴素,颇得颜书的精髓。同时,他对北朝碑版潜心揣摩,采撷其长,参以己意,写出了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来,造诣很高。

  《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 ,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谭钟麟对翁字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谭延闿、泽闿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

  洪钧:多应人之作

  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按当时外交习惯,公使得携夫人同行,因其夫人不能适应长途航海,又厌恶见外国人,故在出使之前,正式聘纳容华美貌的著名妓女郑彩云(即赛金花)为妾,并携之赴外。

  拥有状元功名的洪钧,同时也是位书法家,出使四国期间,他曾在异国留有墨宝,让外国人了解和鉴赏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在国内也应人之求,为之挥毫。读者所能观赏到一些联语书法,即“应人之求”的书法力作。这种联语先写在纸上,再移至木板或竹板,然后悬于居室的顶梁柱上,为了使板与柱形相吻合,一般均使板稍作椭圆形,故江南地区一向称这种书法艺术品为“抱柱联板”。

  洪钧虽离今天的时代不远,但他留下的笔墨书丹并不多。洪钧的一幅手书抱柱联,上联是:芝洞秋房檀林春乳下联为:桂疏冬暖松深夏寒。

  这幅“抱柱联”书法藏品原悬于徽州一寺院,后因寺院毁废,建国后辗转为歙县文物部门收藏,显得很是珍贵。联中的平仄,运用得十分贴切;文学的韵脚也极为精当。细嚼与慢吟,方可感悟到个中的称颂、赞美的蕴底。“芝”表示馨香,古人常用“芝兰室”,代表贤良之士的居房。可此联中用的却是“芝洞”,鉴赏之中,仿佛给人一种难解之谜。但稍加思索,即会觉得“檀林”两字,尚可以让人走出迷径。因为“檀林”乃佛教之语,指的是佛寺,即可知此联是为佛门之友所书。“芝洞”,则是僧侣们的居室。

  短短的十六字联中,写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但其中“春乳”、“夏寒”、“冬暖”是描绘“芝洞”在三个季节的景象或气象,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对“秋”的景象没有写,仅用了个实体的“房”字,好像与其他三季节的描绘极不合拍。后来笔者经过不竭地查找文献资料,终于得知此处的上联,是洪钧对北周大文学家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的借用,“铭”中即有“芝洞秋房,檀林春乳”之语。同时也可见洪钧文学知识之广博。

  总观联语,使人感悟到洪钧这位佛门之友的居住地“芝洞”大有“一年四季皆相宜”的环境宜人韵味。下联的左方边缘处有“文卿敬书”的落款,佐证此联乃洪钧所书。因洪钧的号,就是“文卿”。

  陆润庠:清代“三绝”之一

  陆润庠的题墨笔力劲峭、水墨淋漓,在清末民初即被视为珍品。陆润庠常以文会友、以诗会友,或作书画,或邀约一些长辈或同辈游览苏州各大名园,品茗吃斋,在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处均留有许多墨迹。有名的是为拙政园题写的“十八曼陀花馆”七个擘窠大字匾额,落款为“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鸡舫”,并为“远香堂”写下了长达52字的长联。从中可以看出陆润庠的书法:行书运笔婉丽颈健,庄妍流美,有平稳舒缓之韵味;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没有雕饰之火气,却有锋芒内敛之含蓄。这副行书七言对联,长128厘米、宽30厘米,虽近馆阁之体,但清雅秀润,亦属难得。

  蔡氏古建筑群、湖州南浔文园文昌阁、天台山上方广寺、镇江南郊风景区的林公泉、苏州的问泉亭都有他的题墨;北京师范大学的“会贤堂”,名扬中外的北京“荣宝斋”、“韵古斋”、湖州墨浪堂均为其书写。北京故宫有一面墙上目前还刻有清朝三位状元:翁同龢、陆润庠、刘春霖的题墨,被世人称为“三绝”。陆润庠所题的上海豫园小东门国药店“童涵春”的匾额,三个字的润笔费即高达白银一百两,真可谓是“只字千金”。2003年3月15日中国嘉德公司在北京瀚海周末小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以无底价推出竞拍的22幅对联中,陆润庠和林则徐的作品均拍出了22000元的最高价,每个字的价值也达千元左右。

  王仁堪:宗法欧褚

  光绪二年,王仁堪入京会试,未能取中,落第之后,一干福建举子都为王仁堪惋惜,盖因王仁堪学识渊博,聪颖过人,令人想不到的是,王仁堪还刻了一方私印,印上四个字:“落第状元”。一时之间,众举子议论纷纷。第二年,恰逢丁丑恩科,王仁堪在会试、殿试之后,独占鳌头,得中状元。

  王仁堪书法宗法欧、褚,笔意似欧阳询,名称一时,有碑帖行世。镇江金山“天下第一泉”即为其所书。后因劳累过度,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病倒,时当地发生蝗灾,亲自督捕于野,病情加重,在病床上仍念灭蝗事。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调任苏州知府,因积劳过度,终于一病不起,时年45岁。

  曹鸿勋:临摹功夫很深

  他擅长书法,对欧、虞、褚各名家临摹工夫很深。行、草多学明代名家。仿董其昌对联,翁同稣竟真赝不辨,为当时书法名家。在京时间,除为皇宫大臣书写外,东华门、西华门、大栅栏等地都留有他的墨迹。在家乡他的遗墨较多,匾额有欧体楷书“陈氏家庙”、“岳王庙”等。碑文有“王公(之翰)墓碑”、“重修观音阁碑”(卧石)、“重修玉清官碑”(俗称四面碑);墓志铭有“王之翰墓志”、“孙葆田墓志”等,均为欧体楷书。“十笏园记”亦其手迹。

  邹平县好生镇二槐村村头“状元碑”当算保存较为完整的真迹之一。“状元碑”,高2米、宽85厘米、厚30厘米的石碑。状元碑,正面题有魏碑体村名“二槐树”三个大字。据二槐村志记载,二槐村为明代以前建村,因建村时有古槐二株,故名二槐树庄。石碑正面除题有村名外,还有小行楷“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仲冬,状元曹鸿勋拜题”字样。潍城人曾把曹鸿勋的书法和当地画家刘嘉颖的绘画并称“北海二妙”。

   吴鲁:“吴体” 惊绝一时

  其间尚有一段逸事:由于吴鲁文章翰墨,均为一时之选,以致取巧偷懒的候考举子们不去刻苦用功,而是竞相临时仿书“吴体”,希图春闱会试,主考官阅卷误以为吴文,予以关照,名次擢前。吴鲁气愤无奈,只得弃“吴体”而别书他体,以免鱼目混珠。庚寅(1890年)科,孙毓庆被任为“大总裁”(主考官),吴鲁果然殿试一甲一名。吴鲁与孙毓庆虽有师徒名分,诚为实至名归。

  吴鲁之子吴忠善亦以书法闻名天下。吴忠善书法继承家风,尤以行楷独步书坛。2001年初,吴鲁的曾侄孙吴授育先生将收集珍藏的吴鲁墨宝,捐献给晋江市博物馆。

  张謇:同光间书法第一

  据传当时张謇殿试考得并不理想,收卷官黄思永是他的同乡朋友,接到卷子后展开看,发现有一处空白,想必张謇挖补修改后忘记填写上,黄于是取出随身笔墨替他填上,另外还改了一处错。等到阅卷大臣评定排名次时,张謇的老乡翁同龢极力提携。当时翁同龢在八个阅卷大臣中资历与地位只排第四,但他自恃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又暗中运动另外几个阅卷大臣,最后还是将张謇拔为状元。

  从张謇的书作中不难看出其临写碑帖时,并不拘泥某碑帖,而是从各家汲取营养,为己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张謇用笔以方笔,露锋见多,万毫齐发。字体坚韧挺拔,柔中有刚,结构稳健不板,时有活笔,颇具生气,具有典型的“张体”风格。张謇先生晚年书作更是炉火纯青,后人称“同光间书法第一”当不为过。

  袁嘉谷:自创“袁家书”

  袁嘉谷12岁时,便跟随三哥嘉奠猷习字。初学欧阳询,后来学王羲之,又兼学米芾、颜真卿、褚遂良,自创一体,他的书法笔力坚韧、气势刚健,被称为“袁家书”,云南各地远至江苏、浙江、北京、日本的人都登门求字。每逢游览名胜古迹,他常常攀岩题字。北京、江浙、云南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不少手迹。昆明的翠湖、大观楼、黑龙潭、西山等地,都有他书写的匾联和石刻。

  1937年12月,病榻之上的袁嘉谷还牵挂着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祖国的安危,他由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声讨日寇的暴行,可惜这篇没有完成的文章成了他的绝笔。

  刘春霖:小楷为世人效法 

  关于刘春霖中状元一事,民间流传着多种传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刘春霖之所以会中状元,并不完全是靠其出众的文才,而是因字、名、籍而得福。

  有清一代,从顺治三年丙戌科开始,到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结束,在这114名状元当中,除少数人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外,大多政绩平平,作为不大。造成这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科举制度只不过是统治者用以禁锢人们思想,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