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生活中有一个习惯,就是尝试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用同一个理论框架理解、简化,再通过反复的思想实验,在记忆中固化这个理论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每次处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时,帮我省下了不少时间,减少了认知压力,仅凭经验就能处理大部分问题,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所以,在一年瘦了20斤,以及用认知科学完成几次思维系统升级后,我也尝试去整合健身方法论,来衡量和提升这项行为的有效性。这个方法论一共有五个部分:
为了方便记忆,我将之简称为SCREF原则。 强度|Strength光就强度这一项,就让大部分人的健身丧失了有效性。 健身时,强度是影响有效性的变量中,权重最高的。训练强度不够,训练时间再长,吃得再营养,都没有效果。 例如,就很多人喜欢的跑步而言,慢跑消耗的热量就是比快走多,因为慢跑身体落地时,股四头肌,也就是我们大腿前部的肌肉,会做离心收缩。股二头肌,也即是大腿后侧肌肉,会做向心收缩。这两种收缩在我们落地时帮助我们缓冲体重带来的冲击,自然做功更多,而快走缓冲时做功较少。即便是同样的速度,慢跑消耗的热量也比快走多。 另外一点,做功的强度直接影响你的心率,健康人群的最大心率计算公式为:
适宜健康人群的中等强度运动心率大约是60%-90%的HRmax。提这个健身理论的原因在这里:低于60%HRmax的有氧运动,基本跟没做差不多。 会有人说,有些人快走也能瘦下来。我相信,只要你每天快走2个小时,并控制饮食,当然能瘦。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快走并没有让你瘦,是你的饮食控制让你瘦。但是,这比起让我自己瘦20斤的训练方法【抗阻+HIIT+每天烤肉烤鱼吃得欢】来说,显然是一种低效的训练方式。 心率是反应训练强度的一个可测量的指标,如何直观评估心率是否达标?我自己一边运动,一边对照Apple Watch测出的心率,评测了运动达到有效心率时的感受:猛烈而急促地喘息,强烈需要氧气。健身房很多选择快走的人,运动都不带喘,实际上这并非身体健康的表现,而是运动强度太低。我自己训练时,要求自己的感受必须保持一种“缺一口氧气都要死”的状态。 训练强度,是健身有效性的最大保障。 组合|Combination健身时,训练方式单一,很难带来理想的效果。 如果你总是跑步,也许瘦了,但是也有可能把膝盖给弄伤了。 健身房的很多男生特别喜欢做卧推,但除了胸之外,背、臀、腿都不练。这样的后果是,缺乏其他部位的肌肉支撑,胸很难练大。或者由于胸部肌肉过强,背部肌肉虚弱,导致肌力不平衡,诱发骨骼问题。 健身训练需要合适的组合才能带来不错的效果。 我个人训练的组合是抗阻和HIIT,不跑步。抗阻训练中,我会照顾到全身肌肉。每个部位的肌肉,至少需要4个动作连番轰炸。肌肉需要不同动作刺激的原因是,肌肉每次发力收缩,实际上只有部分肌纤维参与供能,下一次收缩,又会多一些肌纤维供能。动作不同,对肌肉刺激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多组动作能让绝大多数的肌纤维撕裂。而肌纤维的撕裂重建是肌肉增长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多种动作组合来训练肌肉。 合理的组合,能让健身效果倍增。 节奏|Rhythm大部分人健身的节奏安排都是有问题的,要么每天去,恨不得一周内暴瘦,要么去很少,一次搞上2个小时。这两种方式都很容易让人放弃健身。前者会让身体过于疲惫,人在运动后,肌肉、脏器、神经恢复时间都较长,得不到合适的休息,很容易消磨意志力。后者训练时间又过长,休息太多,也很难获得很好的效果,没有效果就很难坚持下去。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适合大部分人的健身节奏是一周3次,一次1个小时。次数不宜过多,因为要有时间间隔让肌肉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太长会让人厌倦。 训练时的节奏也很重要,抗阻训练组间休息时间控制在30s-90s最合适,这个时间内ATP和磷酸需要再合成,太短疲劳未消除,太长神经兴奋容易消退,很难获得泵感。 每组动作的重量选择,通常有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我一般采用递增组和递减组,这样能让肌肉适应不同的重量的刺激,有助于肌肉生长。 所以,做一组再玩5分钟手机还霸占器材的哥们,说他们的勤奋无效都怕他们骄傲。 力竭|Exhausted抗阻训练时,肌肉是否训练到位的标志就是力竭。简单来说,每组动作做到不能再做下一个,就是力竭的表现,这说明肌肉的供能系统已经消耗完能量,需要休息重新储能。一场训练下来,我通常用这些直观标准评估自己是否力竭: 胸:双肘无法靠拢。 通常来说,这得是自虐式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多次看到,很多男生做5公斤的卧推,一做就累,Excuse me ?我家的蓝猫都6公斤了,来健身房还不如在家举猫。更别提那些做10公斤的深蹲、10公斤高位下拉、5公斤腿举的哥们,健身房老板可喜欢他们了,因为这样的锻炼没有效果,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去健身房,空出的人均面积又能吸纳新的会员。 反馈|Feedback以上四个步骤做完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反馈来评估有效性。我买了一个体脂秤,每天固定在早上收集身体数据,这样我能很清晰的看到每一次训练调整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两次经历平台期,都通过调整训练组合和饮食成功突破。有了数据,我就能总结出真正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篇文章的方法论也是由此得来。 收集反馈是基于精益创业的思想,即行动-反馈-迭代的循环,不断去优化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行动的表现。 为何总结SCREF原则以上就是Scref原则的阐述,这套方法论也是我目前正在使用,且能带来效果的方法论。 会有一些朋友认为,你这样总,反而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我没有用你这套方法论,健身依然有效。但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的去做这样的总结,会大大降低我们面前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降低,便少了很多焦虑与担忧,这是我的个人感受。 一句话总结Scref原则的好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