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3)

 老阿更 2016-06-30

一、字源字形: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93:更、哽、便、梗、挭、鲠、骾、?、鞕、粳、稉、绠、莄、硬、埂、峺、缏、箯: - 厉明忠 - 厉明忠

 

二、含义:

更(gēng):字形为,手持木棒在坑内反复摩擦或反复钻磨。本义: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钻木取火是最大的变化,表示:改变。

木棒对着木头摩擦,钻进木头,表示:阻塞;阻碍。

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木头,表示:搅,扰。

钻木取火是用坚硬的木棒,表示:坚韧。耿直,刚正。强硬;凶猛。

钻木取火是用坚硬的木棒,表示:1.坚韧的树。2.草本植物的枝茎。

木棒在木头上反复摩擦,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木棍在木头上反复摩擦,温度逐渐升高,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以下为“更”的衍生字,表达相应事物的运动或状态。

哽(gěng):本义:言语受阻,不能畅通。即阻塞;阻碍。

 

便:1.读“(biàn)”。便利,方便。2.读“(pián)”。本义:安适。即取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安全,舒适。

 

梗(gěng):1.一种坚韧的树。2.草本植物的枝茎。3.阻塞;阻碍。3.耿直,刚正。4.强硬;凶猛。即像像钻木取火用的木棒似的坚韧,耿直,强硬。

 

挭(gěng):1.古同“梗”,梗概。2.搅,扰。即像钻木取火用的木棒似的在木头上摩擦,或搅动。

 

鲠、骾(gěng):本义:鱼骨,鱼刺卡在喉咙里。即阻塞;阻碍。

 

gěng):病也。即身体被阻塞;阻碍。

 

鞕:1.读“(biān)”。古同“鞭”。2.读“(yìng)”。1.古同“硬”,坚。2.古同“鲠”,哽塞。即坚韧;强硬。

 

粳、稉(jīng):本义:粳稻,稻之不黏者。即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时不会黏在一起。

 

绠:1.读“(bǐng)”。轮辐近轴处向外突出的部分。即车子行驶时,轴承会反复“钻”轮辐。2.读“(gěng)”。本义:井绳。即双手反复拉提井绳,从而获得水。反复摩擦木头是为了获得火。

 

莄(gěng):1.古书上说的一种草。2.草茎。即坚韧。耿直,刚正。强硬。

 

硬(yìng):本义:坚硬。即像钻木取火用的木棒似的坚硬。

 

埂(gěng):1.本义:小坑。2.堤封,用泥土筑起来的堤防。3.长条形的突出地面的地方。4.田埂,田与田之间便于人走路或蓄水用的高起的长条地方。即像木头被木棒长期摩擦出一条条长形小坑,长形小坑的两边为长条形突出。

 

峺(gěng):山岭险阻处。即阻塞;阻碍。

 

缏(biàn):缝。[说文通训定声]缏,缝缉其边曰缏。即缝缉处突出,像木头被木棒长期摩擦出长形小坑,长形小坑的两边为长条形突出。或密密地缝,像木棒反复摩擦木头似的。

 

箯(biān):竹制的便轿。即轿面像木头被木棒磨擦出一条条长坑。

 

 


 

《汉典zdic.net》对“更”字的解释如下:

[康熙字典]

《玉篇》(上“丙”下“攴”)今作更。《集韵》隷作更。○按更字,诸韵书(上“丙”下“攴”)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详细解释]

更 gēng

〈动〉

*形声。从攴(),“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本义:改变。

*同本义

更,改也。——《说文》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更爵洗。——《仪礼.大射仪》

更皮币。——《礼记.月令》

更姓改物。——《国语.周语》

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管子.侈靡》

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管子.任法》

更葬也。——《史记.晋世家》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士何足宰哉!——《三国志.吕凯传》

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史记.晋世家》

*又如:更故(更改;变改);更号(改变名位与称号);更步(改变行止);更元(更改年号);更移(变迁;改变);更徙(变迁);更法(变法);更革(变革;改革)。

*改,改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

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改过自新)。——《旧唐书.孙伏伽传》

*又如:更订(改订;修订);更议(改议);更窜(窜改,改动)。

*更换;替代。

更,代也。——《方言三》

弗用则更。——《周礼.司弓矢》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又如:除旧更新(除去旧的,用新的来代替);更王(改换帝王);更置(变动,变换);更调(调换;改换)。

*经过,经历。

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其佐李揖、刘秩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新唐书.房琯传》

*又如:更世(更事。阅世,经历世事);更涉(经历);更尝(亲身经历,实际体验);更履(经历;遭遇)。

*连续,接续。

姓利相更。——《国语.晋语》。注:“续也。”

*又如:更相(相继;相互)。

*轮流。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外。——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更伯(轮流称霸);更王(轮番为主);更直(轮番值班);更徭(更番戍守边境的徭役)。

*偿还;抵偿。

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淮南子.诠言训》

*报,报答。

不更厥贞,大命其倾。——《国语.晋语三》

*通“梗”(gěng)。阻塞。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管子.九守》

 

词性变化

更 gēng

〈名〉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更鼓。

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宋.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又如:更点(指更鼓之声);更钥(放置报时更鼓处的钥匙)。

*量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半夜三更。

*另见 gèng

 

更 gèng

〈副〉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更无六耳(再没有第三人。六耳:第三者的代称);更若(再如;倘若);更待(再等;再过)。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资治通鉴》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清.林觉民《与妻书》

*表示在所说的范围之外,相当于另外;也。

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表示跟上一层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相当于“反而”“竟然”“还是”。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词性变化

更 gèng

<>

*与,和。

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宋.杨万里《春兴》

*另见 gēng


一、字源字形: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87:文、爻、?、六、忞、忟、呅、吝、抆、紊、闵、悯、虔、纹、旼、盿、炆、蚊、蚉、螡、鼤、?、汶、芠、彣、玟、珳、斑、雯、旻、产、彦: - 厉明忠 - 厉明忠

 

二、含义:

文(wén):金文字形为,上“入”,中“心”,下“乂”。

上“入”,表示:像金字塔似的聚集向上耸入。

中“心”,表示:思想,智慧。文化。

下“乂”,表示:表示相交。阴阳相交则物生。即由混沌状态转为条理状态。阴阳相交,也包含阴阳相争,也表示聚集。

人们的心由混沌状态进化为条理状态,并集聚向上发展,表示人们开始有思想、有智慧了,即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了。所以,文的本义:文明、思想、明理、智慧。文化。野蛮减退。

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就需要秩序,需要治理:表示:治理;安定。治乱。乱。

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就有了差距,就产生了阶级,表示:差别。斗争。铲除。掠夺。仇恨。

人类进入文明状态,有了思想,有了差距,就会产生忧虑,表示:忧愁;忧虑。混乱。

人类进入文明,产生了仁爱之心,表示:仁爱。

人类进入文明状态是相交的产物,表示:相交;交叉。交错。

文为人类进入文明状态,表示:贤才,才德出众。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表示:文字。

 

爻(yáo):上(外)相交,下(内)相交。阴阳相交,则万物变化。

 

yáo):[玉篇]快也。上(外)相交,下(内)也相交,则变化快。

 

六(liù):下“八”为分,不相交,表示处于阴状态,混沌状态。与文相反。

 

    以下为“文”的衍生字,表达相应事物的运动或状态。


忞、忟:含义之一,读“(mín)”,自强努力。即努力使自己文明。

 

呅(wěn):同“吻”。即嘴唇上下相交合。

 

吝(lìn):1.本义:顾惜,舍不得。即忧虑,怕损失。

 

抆(wěn):揩拭,擦去。即除去;治理。

 

紊(wěn):乱。即丝纵横相交。

 

闵(mǐn):吊唁。即人类文明后,产生了仁爱之心,悲痛之情。

 

悯(mǐn):1.忧愁;烦闷。2.怜恤。即人类文明后,产生了仁爱之心,忧愁之情。

 

虔(qián):1.本义:虎行走的样子。2.杀戳。即斗争,争夺。

 

纹(wén):本义:丝织品上的花纹。即非单一的混沌状态。

 

旼(mín):1.〔旼旼〕和蔼的样子。2.古同“旻”。即人类进入文明,产生了仁爱之心。

 

盿(mín):看的样子。即看文明之像。

 

炆(wén):没有火焰的微火。即像人类的仁爱之心是温和的。

 

蚊(wén):蚊子。[说文]啮人飞虫也。即斗争;掠夺。

 

蚉、螡(wén):古同“蚊”。

 

鼤(wén):斑鼠。即交错斑纹。

 

wén):[玉篇]摩也。(摩:摩擦,磨蹭)。即相交,相触。

 

汶(mén):〔汶汶〕心中昏暗不明。即水是一种混沌状态。

 

芠(wén):1.〔芒芠〕古人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即野草为混沌状态。

 

彣(wén):1.驳杂的花纹或色彩。2.文采;文才。

 

玟(wén):玉的纹理。即交错斑纹。

 

珳(wén):古同“玟”,玉的纹理。即交错斑纹。

 

斑(bān):本义:杂色的花纹或斑点。即交错斑纹。

 

雯(wén):成花纹的云彩。即交错斑纹。

 

旻(mín):本义:秋天。即秋天季节清浊分明,即文明。

 

产(chǎn):本义:出生,生育。即有“文”才能生。

 

彦(yàn):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才德出众的人;贤才;俊才。即文明之人。

 

 

 

《汉典zdic.net》对“文”字的解释如下: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众綵,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杂,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又《尚书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画,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

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

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

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

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

又《礼.乐记》礼減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

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

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

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

又《史记.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悯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

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

又眉貧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

又《韵补》叶微勻切。《崔骃.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擬跡田文。

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

 

[详细解释]

文 wén

〈名〉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章”)。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美德;文德。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文献,经典;韵文。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法令条文。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教;礼节仪式。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指表现形式;外表。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指鼓乐,泛指曲调。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姓。

 

词性变化

文 wén

〈动〉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修饰;文饰。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装饰。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撰写文章。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文 wén

〈形〉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柔和,不猛烈。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美,善。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通“紊”。紊乱的。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文 wén

〈量〉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一、字源字形: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85:旁、傍、膀、谤、嗙、?、搒、徬、?、榜、牓、?、?、髈、螃、艕、耪、滂、霶、?、塝、?、嵭、?、磅、镑: - 厉明忠 - 厉明忠

 

二、含义:

旁(páng):金文字形为,上部中间为“二”,表示“上下”;上部两侧为“八”,表示“分开,扩展开”。下部为“方”,表示“连在一起”。本义表示:自上向下,像四周(外部)扩展之物,即锥形之物,或金字塔形,或锥形帐篷,或从上向下的喷泉等。与“边”字含义接近。

表示:周围连在一起之物。

表示:在某物的边上,但与该边又连在一起。例“搒、徬”字。

在旁边,表示:不正,斜。偏。例“谤”字。

顶部小,下部大,表示:1.膨胀之物。2.内部掩藏着东西,膨胀开来。

 

     以下为“旁”的衍生字,表达相应事物的运动或状态。


傍(bàng):本义:靠近,接近。挨近。

 

膀(髈)(bǎng):本义:肩膀。即肩膀上部连在一起,下部可向外展开。

 

谤(bàng):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即不正的话。

 

嗙(pǎng):夸耀,夸口,说大话。即膨胀的话。

 

páng):?惶,恐貌。即心因恐慌处于不正状态。

 

搒:1.bàng)摇橹使船前进,划船。即橹在船边上,又连着船舷。2.péng)。掩,敛藏。

 

徬(páng):[说文]附行也。即在旁边走,又与中间的连在一起。

 

páng):[玉篇]踉?,急行。[类篇]欲行貌。即挤到边上行走。

 

榜(bǎng):用木片围成一周。即周围连在一起。

 

牓(bǎng):古同“榜”。[玉篇]牌也。[广韵]题牓。

 

、?(bāng):[集韵]治履边也。即把周围连在一起。鞋子为口小底大。

 

髈:1.读“(pǎng)”。大腿。如:蹄髈。后作“膀”。[玉篇]股也,脅也。即两大腿底部连在一起,走路时下部分开。2.读“(páng)”。与膀同。膀胱。即掩藏尿液。膀胱为倒锥形。

 

螃(páng):螃蟹。螃蟹行走时,腿向周围展开。

 

艕(bàng):船互相挨靠。即边与边相连。

 

耪(pǎng):用锄弄松或打碎土地 。如:耪地;耪谷子。即土垄起时,上部小,下部大。

 

滂、霶(pāng):本义:大水涌流。即水喷出,向周围展开,但仍连在一起。

 

pāng):雨雪下得很大的样子。即雨像喷泉向下喷似的。

 

塝(bàng):田边土坡;沟渠或土埂的边。即上部小,下部大。

 

páng):[玉篇]附?也。本作傍。[集韵]近也,或作并。即在边上挨靠(连)在一起。

 

嵭(bēng):崩塌。即崩塌之物上部小,下部大。

 

pǎng):无色。即可见光的外侧,红外线、紫外线。

 

磅(pāng):石落声。即声音像上部小,下部大似的。

 

镑(pāng):[玉篇]削也。即周围全部削。

 

 

 

[康熙字典]

《广韵》步光切《集韵》《韵会》蒲光切,音螃。隶作旁。《博雅》旁,大也。广也。《释名》在边曰旁。《玉篇》犹侧也。非一方也。《易.乾卦》旁通情也。《书.太甲》旁求俊彦。《尔雅.释宫》二达谓之岐旁。《注》岐旁,岐道旁出。

又《集韵》晡横切,音。騯騯,马盛貌。或省作旁。《诗.郑风》驷介旁旁。《疏》北山传云:旁旁然不得已,则此言旁旁亦为不得已之义。《朱传》旁旁,驰驱不息之貌。音崩。叶补冈反。

又《韵会》《正韵》蒲浪切,音傍。《前汉.霍光传》使者旁午。《注》如淳曰:旁午,分布也。师古曰:一纵一模为旁午。犹言交横也。

又《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注》依也。

又《集韵》鋪郞切,音滂。旁礴,混同也。

又《集韵》蒲庚切,音彭。旁勃,白蒿也。兔食之,寿八百岁。

 

[详细解释]

  bàng

〈动〉

*古通“傍”。

*依傍;依附。《汉书.赵充国传》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

*又如:旁沿(依附沿袭);旁缘(依仗)。

*靠近。清.林觉民《与妻书》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汉书》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

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旁午(将近中午);旁车(靠近车子)。

*依照;仿效。

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汉书》

*通“谤”。诽谤。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少仪》

*另见  páng

 

基本词义

  páng

〈形〉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同本义

旁,溥也。——《说文》

旁,广也。——《广雅》

旁求俊彦。——《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

群后旁戾。——张衡《东京赋》

*

旁震八鄙。

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汉书.扬雄传》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逍遥游》

杂能旁魄而无用。——《荀子.性恶》。注:“旁魄,广博也。”

*又如:旁畅(广通博晓);旁行(广泛流传);旁收(广泛收罗);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旁施(广施);旁开(广开);旁薄(旁礴、旁魄。广博;无际;广被充塞);旁罗(遍布);旁瞩(遍视);旁靡(普及);旁罗(遍及);旁雪(普遍洗雪);旁通(遍通)。

*横。如:旁午(纵横交错);旁行(横写);旁行书(横写的文字);旁穿(横穿);旁师(横向学习);旁贯(横贯)。

*别的,其他的。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又如:旁入(其他收入);旁言(他人的话);旁省(别的宫廷);旁推(由此及彼地推论);旁讼(诉讼涉及他人);旁寄(别有寄托);旁贷(谓推卸他人)。

 

词性变化

  páng

〈名〉

*旁边。古同“傍”。

旁,犹边也,侧也。——《玉篇》

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露。——《墨子.节用中》

旁天子而立于堂上。——《逸周书.王会》

士旁三揖。——《礼记.丧大记》

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王傥《唐语林.雅量》

斫其正,养其旁条。——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两旁(左右两边);旁首(旁边);旁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旁生(旁边生长);旁立(在旁边侍立);旁仄(近侧;左右)

*附近。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周髀算经》

*又如:四旁(前后左右很近的地方);近旁(附近;旁边);旁民(附近之民);旁谷(附近的山谷);旁近;旁郡(附近的州郡);旁座(指邻座的人)。

*四面。如:旁戾(从四方而至);旁射(犹四射);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旁午(四面八方;到处)。

*汉字的偏旁。如:形旁,声旁。

 

  páng

〈动〉

*辅助,辅佐。

日有志极而无旁,终老独以离异兮。——《楚辞.屈原.九章》。注:“旁,辅也。”

另见  bà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